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英德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英德市征地公告2020)

3月底,连日春雨终于暂时停歇,英德九龙镇塘坑村大岗村小组迎来久违的阳光。


活石水村调整土地后,大多数村民在旱地和山林上种植连片砂糖桔,村民和集体收入都逐年提高。


土地零碎不利耕作导致撂荒


“最小的才几厘,小的远的旱的就没人去耕了。”


黄亚树沿着村道继续往农田走去,不时有村民带着农具走进田地。在连片约3亩的一片农地上,村民刘桥凤正抓住春耕时机,奋力挥动锄头,为播种插秧做好松土准备。


“比以前方便多了。”今年50多岁的刘桥凤称,在过去她家共有2亩多地,分布在村里6个不同的方向。自从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们进行土地置换调整后,她家的田已并为一块,还向其他村民租赁了连片共10亩田地,扩大耕作规模,连片种植蔬菜瓜果。


而在2公里外的活石水村,未进行土地整合之前,土地细碎化的情况更为严重。“一家人的田地分在20多个地方。”活石水村村民罗观林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后,该村由于地形多样,按照“肥瘦搭配”的原则,每家的田地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块。“最小的才几厘,小的、远的、旱的就没人去耕了。”罗观林称,即便是有耕作的地块,劳作起来也很不方便。相邻的地块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在人力、肥料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浪费,而在打农药时,还容易“误伤”旁边地块的农作物;地块“邻居”太多,需要与多人处理用地关系,费力不讨好;地块之间的界限、通往各地的小路,也占用了大量土地。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土地过于细碎,不利于耕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村内的许多土地也慢慢荒废。最严重的时期,曾经达到7成撂荒。“没办法,那样子耕种,连养活自己都有问题,更不用想要赚钱了。”罗观林称。


土地细碎化带来的问题在九龙镇普遍存在。2002年,枫木村老鸦山村村民刘德红在当时除了有1亩多水田外,还分配到4亩林地,但是这些田地零散分布在10多个地方。刘德红在水田种些稻谷,林地里种些番薯、芋头,仅够满足温饱。


村民自发调整抽签分得的田地


“种植连片砂糖桔,村民和集体收入逐年提高。”


事实上,当活石水村的村民逐渐“流失”到外地打工时,枫木村老鸦山村小组在2002年便开始自发尝试将土地置换调整。


这一年开春,村小组通过集体投票,将原来在九龙镇经营收购农产品业务的刘南养被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具有经营意识的刘南养,在当选之后,多次带领村民们到九龙镇发展较好的的石角塘埪等村进行学习,还曾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查看,经过反复研究,刘南养与其他村干部们决定,要集中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推行集体土地有偿使用、连片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益的砂糖桔等种植产业。


通过土地置换调整来发展农业产业,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尝试。为了能够说服村民,刘南养还邀请专家到村里讲课。经过多次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等方式,取得村民一致同意后,从2002年开始,老鸦山村将村中土地、山林统一回收并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分配、集中发包,并结合实际鼓励大家积极发展砂糖桔产业。按当时制定的集体土地分配使用方案,村内旱地按照每户4亩连片土地进行分配,每亩按40元1年向集体缴交租金,承包年限为30年;水田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不收取承包费;山地以由本地村民招标承包为先(承包期限20年、30年不等),余下的对外招标。


土地连片经营发展砂糖桔产业,很快便让老鸦山的村民们“尝到甜头”。5年之后,砂糖桔在老鸦山逐步形成产业规模。2007年,刘德红投入10多万元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而这只是他一年经营砂糖桔的收入。


老鸦山的村民们已逐步脱贫致富时,活石水村刚下决心要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活石水村有80户393人,水田180亩,旱地150亩,山林500亩,是九龙镇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一直以来,村民们在细碎的地块上种植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种植业带来的收益很少。贫困的生活情况,导致邻里之间常发生纠纷,连续3年没有人愿意担任村长。


2006年,罗水波作为热心村内公共事务的一员,发动村民们进行土地置换调整。“当时的调整模式还算比较简单,就是每家分成两大块,旱地一块,水田一块。”如今罗水波回忆组织村民调整土地置换时,仍然感到“不容易”。


在当时,活石水村的村干部们都已经意识到土地细碎化带来的问题,但是村民们都不大理解。“我们只能不断地开会,跟大家说清楚这个事情。”在2006年春节,趁着村内人员较多,罗水波与罗观林先后组织了10多次会议,才让村民们同意进行调整。


村民们虽然同意进行调整,但在置换土地时,用抽签的形式决定各户村民分得的田地。这一做法又引起村民们争议。活石水村周边地形较多,最为中间的一块,水利设施较为陈旧,难以进行耕作,村民们生怕分到差田,不愿意抽签。


眼看村民们都要同意了,却因为一块差田耽搁了。罗观林在会场站了出来,主动申请分得差田。其他村民见状,才纷纷同意继续抽签。调整土地后,大多数村民在旱地和山林上种植连片砂糖桔,村民和集体收入都逐年提高。去年,活石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万元。


土地整合后配备水利设施


“更利于进行土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


与大岗村相邻的记岩村,也在2007年自发进行土地置换调整。当时,记岩村将村内的农田按功能划为水稻区、蔬菜区、果树区及生活用地区重新分配,统一分类耕作,并按30元每亩每年的标准收取基建管理费,增加集体收入。


如今走进记岩村,在村口处是连片8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由记岩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种植管理的基地主要种植秋茄和四季豆,销往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目前,该基地年亩产值约1.6万元,总产值约130万元。与其他自发调整土地的村庄不同,基地里的灌溉设施建设完善,在基地入口便有一口灌溉用池,为蔬果种植提供足够水分。


2015年,九龙镇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整合。与2006年不同,在罗观林看来是彻底地“每户一块”。在活石水村的农田,用于排水的水利沟渠旁还堆着新泥。在新一轮的土地整合过程中,为了改变不同地块之间的土质差距,村里集资将全村农田灌溉设施修整一番,将农田用灌溉沟渠“切割”成一亩宽的方块。村中的所有土地都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们若要种植,便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承包。若是村民们承包意愿不强,则将连片对外发包。


在罗观林看来,重新进行土地整合最大的好处是节省劳动力。土地置换整合后,劳动力省了,各村出外打工做生意的人比以前多了,村民收入提高了。


活石水村在新一轮土地置换调整中,先将水利设施修好的情况,在其他村庄也有存在,更利于进行土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鲁小鹏称,以前农民自发进行土地调整,是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砂糖桔产业对于土地细碎化难题的破解,在客观上有需求,需要整合土地连片开发。鲁小鹏提到,自发的土地整合是局部的、个人的行为,清远近几年来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资金、涉农公共服务平台“三个整合”,是以政策作为引导,系统推进。“目前在做的土地整合跟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是相关联的,能够确保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鲁小鹏认为,目前清远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整合能够确保农民权益和承包关系的永久性,会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农田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来产业布局,以及将来正在推进的承包土地颁证登记都是相配套的。”


土地整合助力产业转型


“正在发展旅游业,我们的桃花林会是一大特色。”


各村的土地整合在相继开展中,而大岗村在今年春节,抓住外出村民大多回家的时机,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商议土地整合问题。由于有政策引导,而村民们对于土地整合的意愿也较强,全部村民户代表签字同意将村中的水田、山地和山林全部收归村集体所有,将村内丢荒的田地整合后进行盘活,也给当地产业转型提供了基础。


大岗村共有水田90多亩,旱地100多亩。经过土地整合后,多出的田埂多达20亩,作为机耕路修建。而不再直接将土地经营权分配给各户村民,而是以入股的形式处理。首先,大岗村确保本村村民的耕作需求,对在家耕种的村民,按50元每亩水田、150元每亩山地的租金整块连片优先发包,收得的租金作为水利设施维护费用,记入村集体账目。


此外,大岗村的山林也得到整合,村集体首期投资5万元在连片的20亩山地上种植了1000棵鹰嘴桃树苗。今年4月,又引进英德市天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当地开发16亩的蓝莓种植培育示范基地,今后蓝莓园计划发展到300亩以上。


土地整合还为当地逐渐衰退的砂糖桔产业提供转型空间,该村从河源引进鹰嘴桃种苗,在村庄整合出的山地上连片种植。“现在九龙正在发展旅游业,我们的桃花林会是一大特色。”黄亚树说,目前该村集体每年年收入为3万元,若鹰嘴桃园和蓝莓园成功挂果,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将明显提高。


九龙土地整合四方案优缺点


据九龙镇党委委员陈球国介绍,该镇土地整合工作从2014年下半年便接到任务,对集体经济组织中土地资源进行造册登记,填写《土地资源摸底表》。在2015年上半年经过涉农资金整合后,为土地整合提供了资金基础,开始制定《土地整合方案》,召开户代表会议讨论、确定表决并公示。随后在引导各村进行土地整合时,针对不同村庄的不同情况,主要采用了4种方案,给各村提供参考:


方案一、市场化竞标经营型


整合要点:土地收回集体所有;由经济社按地段划分为若干连片小块,采用经济社成员内部申请登记、内部公开竞标;价高者确地确权,满足内部需求后再向村外公开竞标;最后由经济社成员共享土地损益。


优点:能提高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可明晰“三权”;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实现一户一块或两块土地;不承包土地农户可享受分红;可鼓励农户经商、劳务输出。


缺点:导致产生地类价格差异,部分农户因经济能力影响难以获得优质耕地,难以提高家庭收入。


方案二:半市场化竞标经营型(老鸦山模式)


整合要点:土地收回集体所有;经济合作社将土地按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土地按经济社现有的成员,预留一定比例的耕地(口粮田)进行分配并缴交土地租金;另一部分土地由经济合作社根据地段地类划分为若干小块先向社内成员公开竞标,满足本社社员需求后再向村外公开竞标;进行确地确权,最后由经济社成员共享土地损益。


优点:确保农户基本生活需求;能提高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可明晰“三权”;不承包土地农户可享受分红;可鼓励农户经商、劳务输出。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实现连片经营规模经营的目的,确保一户一块或两块耕地。


方案三:内部置换并地型(叶屋模式)


整合要点:土地收回集体所有;由经济社登记清楚土地资源;划分宜耕、宜鱼、宜林土地面积,引导农户选择耕作方式并向经济社申请,经济社根据农户的需求采用置换并地的方式重新发包分配土地并缴交土地租金;进行确地确权,最后由经济社成员共享土地损益。


优点:农户可自由选择耕作方式进行专业适度种养,可达到连片经营、适度经营的目的;可提高农户和集体的经济收入;明晰土地“三权”;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实现一户一块或两块土地。


缺点:土地内部平均分配难以大幅提高集体经济,不承包土地农户利益受到影响。


方案四:保留现状型


整合要点:土地收回集体所有;经济社按第二轮承包面积进行农户之间内部小调整,青苗由内部协商解决;进行确地确权并缴交土地租金,最后由经济社成员共享土地损益。


优点:操作简单、工作量少、群众容易接受;能明晰“三权”。缺点:不能实现连片经营或适度经营;可能出现一户多块土地;不能大幅提高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