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三都中国农业银行开户行在哪里(中国农业银行三仓支行电话)

调查


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要求每个人都将诚信作为言行的基本规范。为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近年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简称“三都农信社”)在全县开展诚信农民、诚信村组、诚信乡镇等农村 “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不仅改善了信用环境,还为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新路。


三都农信人爱心筑起信用工程


三都土地面积多数是山地,属典型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级贫困县,面临“三农”发展需求旺、信用环境差、农户贷款难等问题,三都农信社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全县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其主要做法有三点:首先是农信社、村支两委和群众共同参与。由农信社信贷员、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三人小组”,对农户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和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状况、个人资产、从事行业、收入和负债状况、经营场所、以往信用记录等信息。所有农户信息在采集阶段就进行电子录入,建立电子台账和数据灾备制度,开发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农户信息进行实时上传。其次是根据农户信息进行分级授信。在认真分析收支结构、偿债能力、经营水平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评定农户信用级别,并分类授信发放信贷卡。同时进行年审复核,动态调整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以上两步骤称之为给农户“建档立卡”。


最后是打造信用村、信用乡、信用县的评比体系。对信用农户比重和不良率符合标准的村、乡、县授予信用村、乡和县称号。记者从三都农信社提供的相关文件上看到,对信用村、乡、县的评定有严格标准,各项指标达20多条。其中以信用村为例,主要指标有:首先农户“建档立卡”、评级授信、年审复核面要达到100%;其次各村信用农户达到85%以上,信用农户贷款面95%以上,且整村不良贷款率在3%以下,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被评为信用村。以此类推,信用镇和信用县评比,最基本条件是辖区内信用村和信用镇的占比也要在85%以上。


“2006年,三都农信社创建了首个信用村;2011年创建了首个信用镇。2014年三都县委、县政府发文,以政府层面要求在全县创建‘信用工程’,力争把三都建成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信用县。”提及三都“信用工程”创建,三都农信社理事长岑新宇告诉记者,这些年“信用工程”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是三都农信社用爱心筑起了“信用工程”。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三都“信用工程”创建正如岑新宇所述,全县39万人有14万外出务工,一些村组不通公路,信息闭塞,村民信用意识淡薄,导致“信用工程”创建进度迟缓。


陆浩是三都九阡镇农信社信贷员,2014年大学毕业到三都农信社上班,2015年1月7日调到九阡镇信用社,负责水梅村“信用工程”创建。他告诉记者,当时水梅村还没和现在的石板村合并,交通很不便,多数村民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由于常年在外根本就没信用意识。截止到去年年底,水梅村逾期贷款金额共141.21万元,贷款不良率高达13.62%,要让水梅村成为信用村谈何容易?今年3月,岑新宇在一次业务交流会上教导大家,要用爱心去帮助农户,引导他们发家致富,让他们体会到农信社是离不开、舍不得的银行。听了岑新宇一番话后,陆浩时常想,如何去感化这些在外务工的欠款户,有一天他下村走访,看到年迈的老人和孱弱的小孩,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显得十分孤独,于是他萌生了组建一个爱心协会的想法,专门为外出务工的村民照顾老人和小孩。经过一个半月的筹备,今年7月15日由陆浩、潘池贵、李明牵头的“水梅村爱心协会”正式成立,其宗旨就是“走访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还去学校演讲,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代替外出务工的村民尽一份孝心和义务。


“爱心行动”感化了欠款户,他们主动与信用社联系,想方设法偿还了拖欠的贷款。潘永脱2008年在农信社贷款1万元,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没按时还款付息,经过爱心协会帮助,今年8月主动还清了贷款。还完贷款后,农信社了解到他没稳定收入,又给他发放了3万元贷款,让他搞种养殖。目前他养了2头牛3头猪,明年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如今,潘永脱加入了水梅村爱心协会,还监督那些拖欠贷款的农户按时还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像潘永脱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通过群众自发加入到信用村的建设团队中来,农信社组建了 “信贷员+农户”的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小组,对不良贷款农户进行“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帮扶,积极为困难欠款户找合适的工作,解决资金来源,以亲情、爱心这样更有说服力、穿透力的方式最终化解了水梅村的不良贷款。截止到12月初,水梅村不良贷款由最初的141.21万元变成了零元,不良贷款率也为“零”,换来了真正意义上了“信用村”。


“信用工程”在两类村之间的对比


创建“信用工程”在三都农村究竟有何变化?记者采访了两类不同的村,一类是信用村,另一类是非信用村,其情况截然不同。三都县普安镇前进村2013年被评为信用村。12月14日,记者前来采访时,映入眼帘的是村民住房建设得十分整齐漂亮,村里还有健身活动场所。随行的三都农信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进村以前十分贫穷,现在是三都县十分富裕的村,全村主要靠种植水晶葡萄,号称贵州葡萄之乡。


村支书王恩文告诉记者,前进村土地面积16.798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只有10多万亩,其余全是荒山和坡地。尽管如此,前进村是典型的山地高效农业示范村,当地有句谚语就是葡萄比山高,葡萄沿着山坡种植,山顶上种满了葡萄,形成了葡萄比山高的景观。王恩文说,前进村有些背景,如果仅算原前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早就达到1.4万元了,后来有3个村合并进来,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以前80%的村民都在外打工,现在96%的村民都回来搞种养殖了。王恩文认为,“信用工程”创建对前进村发展十分重要,以前不是信用村,村民到农信社贷款额度并不高,最多只有2万元,通过创建信用村后,诚信农户到农信社贷款发展产业,最少可贷10万元,并且无须任何抵押。据普安镇农信社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农信社对前进村投放的贷款余额有500多万元,其中种植葡萄就有300多万元,近年来,农信社为该村累计贷款超过5000多万元。


授信额度加大,农户发展前景更广阔。王恩文以自己为例,1995年他开始种植葡萄,那时他去农信社只能贷2万元,由于本钱不够,葡萄种植根本上不了规模,2013年前进村被评为信用村,他到农信社贷款了30万元,种植了46亩葡萄,如今仅种植葡萄一年就有28万元纯收入,他还办起了自己的运输队。看到王恩文富了,村民们纷纷种植葡萄,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只管种植,合作社包收购、跑市场,随着三都县高铁开通,前进村的葡萄销往广东、广西、四川、湖北等省份,批发价至少在5-10元一斤。如今前进村在王恩文的带领下,准备引进葡萄酒加工厂,把种植葡萄的产业链延伸。


然而,记者在三都县都江镇光明村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都江镇是三都县唯一没评上信用镇的乡镇,光明村也是非信用村。光明村距离三都县城70多公里,属二类贫困村,村里唯一出行的道路还有20多公里没铺水泥,仍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记者采访那天,从县城出发,往返光明村花了近6个小时。村里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屋,村民们大都居住在陈旧的木板房里。村里325户村民贫困户就有137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80%的村民依靠外出务工维生。村主任张国新告诉记者,光明村2012—2013年还是信用村,如今信用村被摘牌了,主要是村里不良贷款率达到6%-7%,超过正常值(信用村不良贷款率在3%以内)一倍,今年村里贷款余额245万元,不良贷款就有44万元,涉及13户村民。张国新忧郁地告诉记者,政府规定在2018年村民全部脱贫,可光明村不是信用村,要想提早脱贫,任务艰巨。都江镇农信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鉴于光明村实际情况,他们会借鉴水梅村做法,用爱心去帮助和感化那些欠款户,争取明年3-4月让光明村恢复信用村,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工程”创建,不仅是让农民致富和农村发生变化那样简单,最显著的成效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涉农贷款增加,农户融资成本下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通过创建“信用工程”,三都农信社将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由每户最初的0.2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5万元,“三农”创业热情高涨,到信用贷款的农户增多了,比如普安镇鸡照村在2013年创建信用村之前,全村只有7户贷款余额不到40万元,到2013年末,该村贷款猛增到68户,贷款余额266万元。三都农信社所辖18个营业网点,9个便民服务点,截至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84851万元,较年初增加51420万元,占全县贷款市场份额的95%。与此同时,还实行差别化利率,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贷款利率比非信用乡镇、信用村分别下浮15%、10%。三都辖6镇1街道,其中已创建的6个信用乡镇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达到720万元,平均每个信用乡镇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120万元,全县近三年来向农户让利2160万元,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增加了信用农户的实际收入。相关数据显示,三都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768元增加到2015年的7535元。首个信用村——周覃镇板光村,农民人均收入从3842元增加到4687元。


其次是农村经济向“三产”融合迈进,农村发展找到了新出路。依托“信用工程”的创建,三都农信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信社”的链式金融服务,支持蔬菜、葡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向二产(深加工)和三产(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延伸,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为农村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与此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石板村村支书潘永贤是典型例子,从2001年开始,他一直在江苏常州打工,还在常州开了两家公司,主要经营贵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今年4月被选上村支书后,在农信社支持下,他带领村民种植绿桐树、白茶、中药材,还开办酒厂和丝绸厂,同时还让多数村民办起了养殖场。石板村共有7850人,以前近半数外出打工,如今大多数村民回家创业。截至本月初,三都农信社引导近2万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发放贷款7420笔,金额2.11亿元。


最后是精准扶贫更有效,农民诚信意识增强,促征信系统建设。三都农信社2016年对贫困户精准建档立卡、立项和放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特惠贷”,3年期内低利率、无担保,有利推动了扶贫开发。截至本月初,三都农信社为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26162户81200人,累计发放贷款3.38亿元,贷款覆盖面达30%。此外,三都农信社将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减贫。2016年,三都县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8.15万减少至5.98万,贫困发生率从25.26%降至18.53%。另外,通过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引导,农户的社会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在守信者优惠融资、失信者难以融资的氛围中,农户不但自觉讲诚信,还与邻里相互督促,共同保护信用村、乡、县的荣誉,形成了守信履约的内生机制。同时还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创建“信用工程”加大顶层设计


对此专家认为,首先应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近年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局限在地方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应出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推动此项工作持续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