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闸北区税务筹划费用(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一年费用)

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青岛路(今青云路)青云里,有这样一所大学。《闸北区志》记载,丁玲、丰子恺、王稼祥、朱光潜、任弼时、沈雁冰、陈望道、郑振铎、俞平伯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过。


当时的闸北区青岛路青云里,上海大学旧址。


上海大学遗址纪念墙


珍贵的上海大学校舍建筑图


瞿秋白


瞿秋白从1923年6月到上海大学担任教职,在上海大学办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是上海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和尊敬的教授之一。他在上海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脱离课堂教学计划另起炉灶,而是结合社会学系的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作为一门专业课来进行讲解。


上海大学的社会学系是1923年秋季开始设立的,由瞿秋白主讲的社会学、社会哲学,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教育学生、武装学生。1924年3月,上海书店陆续出版根据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讲义整理的《社会科学讲义》四集,内收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两本讲义,这两本讲义,既是学习社会学、社会哲学的教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读物,对学生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影响很大。学生回忆自己听课的感受说:瞿秋白在讲课中,要照顾听课同学的不同程度和接受能力,极力讲得又通俗又明白,每每把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引证起来,深入浅出地发挥着;把理论和当前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反复地分析、解释着。同学们听起来都能心领神会,都很高兴听他的课。当时,听课的不只是本系的同学,还有中文系、英文系和美术系的同学,甚至别的学校爱好社会科学的同学也来校参加旁听。


作为系主任的瞿秋白和邓中夏一起,聘请了不少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在社会学系任教,如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等,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讲座中,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讲授社会进化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中国劳工问题、中国农民问题、现代民族问题等,很多学生正是在上海大学听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教授的课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了革命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此,当时的上海大学,成为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地和改造社会的实践地。


红色血脉,传承至今


上海大学在1927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封闭,办学横遭停止。然而,上海大学的这条红色血脉却从未因之而中断。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一直没有忘却上海大学这段红色历史。


1983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大学。当时,学校收到了曾在老上海大学任教的教师周建人、俞平伯等人的题词,俞平伯为复校题写的祝词,便是四个字:“青云发轫”。曾在老上海大学学习的学生阳翰笙、谭其骧等人的贺电、题词,热情祝贺母校“复建”“重光”。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上海大学。


近百年岁月,白驹过隙。如今,漫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正门东侧,有园名“溯”,2014年10月23日落成,正是为纪念老上海大学(1922—1927)而建,也是新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


上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的刘绍学曾任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从老上大所经历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能更清晰地找到这座被誉为‘红色学府’的历史坐标。”他说。


由四面弧形的墙体、校址地图广场以及从广场中心向外发散的环形小道组成,园景轮廓,形似年轮,诉说着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峥嵘岁月;墙体高低起伏,字画铭刻,从教师学生名录,到四次来校演讲的李大钊先生的身影,记录着时代风云……


就在一个月前,“上海大学校史图片展” 在青云路上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举行。本次展览分为“应时而生”、“名师荟萃”、“人才养成”、“时代并肩”、“几易校址”、“英烈谱”等六个部分,多方面展示老上海大学办学情况。


这一刻时空重叠,新老上海大学,薪火相传,勇往直前。


视频制作:沈阳 素材提供:上海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