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体育 >

读书不光看还得会记!这样的读书方法你真得知道

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说:“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我们看世界,了解别人的生活,要么行万里路,要么读万卷书。但全球经历疫情这两年,我们好像只能通过读书,才能跳出现有的生活和思维,从别人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

我们很多人都拥有买书的乐趣,因为书是很便宜的东西,只需要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买到别人的行业知识、成功历程、失败经验,又或是穷尽一生才积累的觉悟。

但却难有坚持读书的兴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你读了很多书,还是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问题依然不得其解。读了很多书,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继而怀疑读书真的有用吗?读了很多没看懂的书,感觉浪费了时间,所以觉得读书好像并没什么意义?

其实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但当我看了《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以下简称《知行力》)之后,豁然开朗,原来不是读书无用,是我们读书不得其法。

《知行力》的作者是何伊凡,颇为知名的商业观察者和财经作家,灯塔知行社的创始人,帮助多家企业、百万商业精英成为以效果为导向的终身学习者。这本书不论你是个人觉醒、心理学研究还是企业发展都值得一读。


如何伊凡所说:知行力就是每个人的灯塔。“知行合一”是本书的核心理念,作者将“知行合一”回归到实用性,探讨我们平凡人获得知行力的路径。说到读书,读书方法是什么?读书意义是什么?该如何读书呢?书中都给出了答案。

一、阅读困难、书读不透的破解之法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能力。“这是俄国的哲学家赫尔岑说过一句至理格言,其实他还说过:“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尽管我们知道读书重要,但却经常在阅读困难的时候放弃放弃一本书,甚至放弃读书这件事儿。

我觉得读书应该分为两种,消遣式读书和严肃读书。

消遣式读书泛指读我们喜欢的书,可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严肃读书则需要一种方式,让书中的知识系统有规划,可以为我所用,不管是现下立即用到,还是来日突然用到。

我们在阅读自己认知之外的,更为专业或者特定行业的书时,遇到的问题就是阅读困难,很多知识一知半解,不得法门,甚至读不进去,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在《知行力》中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

你可以先找到一本“枢纽书“,也就是你要读懂的这本书,然后以这本书为中心,找到几本”卫星书“,围绕着”枢纽书“同时看。我理解的是,当枢纽书中有不明白的案例或知识点,就把卫星书当作字典去查找,或者同步阅读,互相形成参照与补充。

作者研读《王阳明大传》,把其当作枢纽书,同步读《知行合一王阳明》、《阳明学述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等,把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和道德传承、一生经历、心血诞生与流变背景、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及当代实践等,几乎关于王阳明的一切都了然于心。我们在读新领域书籍时,就可以借鉴作者的这个方法。

二、读过不忘、书尽其用的解决之道。

作者说:“读书好像也没什么用。这样说的人都是因为在知与行之间遇到了阻碍,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读书的人未得其用。”那到底如何读书才能得其用呢?

《知行力》给出了我们答案:“要将读、讲、写视为一体,会阅读,在头脑里存储足够的材料,才能会说话;会说话,才能会写作;做笔记或写作时会查阅资料,阅读才能更有效;说话有足够清晰的逻辑,才能读得好、写得好。”

有人会说,我日常并不需要写作和演讲,其实不然。德国学者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谈道:“每个人都离不开写作。“学习时的作文,工作时的报告总结或方案,生活中的日记随笔,这其实都是写作。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这句名言也充分印证作者的话,一个人具备了这三种能力,就拥有了由知到行的学习能力。

怎么才能读、讲、写一元训练呢?作者使用了各种工具,总结后自创了“三环套月笔记法”:“ 三环套月中的三环,即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月”就是应用。“

其中,案例可以是书中的案例,也可以是你联想到的个人案例;金句是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起共鸣,能独立存在,值得反复咀嚼的句子;知识点则是打破你原有旧知识的新知识。

即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把这三环提取并记录下来,时常回顾,总是复盘。等到你需要的时候,便可以实践应用,或是提供一种思路,或是完成漂亮的方案,也或是打通新的领域。

阅读时使用这个方法,你读过的书一定不会忘记,还会觉得读书无用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是不是言犹在耳?大道至简,关键还是要知行合一。


三、读书专精好还是广博好?

很多人只读跟自己天性接近的书,觉得只深耕自己专职的领域就可以了,实则专精不一定胜于广博。

《读库》大家一定听过,有的书销量很好,有的则很惨,因为很多人不喜欢读,或者认为不好读,但主编张立宪始终坚持如此。他说:“总是读喜闻乐见的东西,这个人的营养结构是不合理的,他需要去读一点对他来说很吃力、踮着脚尖才够得着的东西。”这一点恰恰跟《知行力》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者说:“知行力不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知识点集合,更是由不同知识点相互交织、相互连接起来的体系。你可以把这些知识点集合想象成一幅拼图,其中每一块拼板都是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环环相扣、拼接在一起,每一块拼板也都咬合在一起。“一句话就是要把阅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核心认知。

作者认为核心认知拼图是一种思维模型,是对这个复杂世界的一种简化和优化。我们阅读的目标,就是建立起正向的、开放的核心认知拼图。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来自核心认知拼图,而不是外部呈现的能力。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的阅读量超越常人,平均一周要读两本书以上。他仅在一次40多分钟的演讲中,就引用了《汉谟拉比法典》、老子的《道德经》、柏拉图的《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莎士比亚戏剧、熊彼特与德鲁克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霍姆斯特朗契约理论、丹娜·左哈尔的量子管理等。我就想到《还珠格格》里尔康可以和晴儿,一晚上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小燕子能行吗?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生态投资分析框架,则借用并完美糅合了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与公式。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每天阅读不同学科的2本书,阅读范围很广泛,包括科幻、哲学、宗教、编程,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传记,甚至扩展到物理学、工程学、产品设计、商业、科技和能源等领域。

201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采访他问道:“造火箭如此高精端,但你几乎自学成才,你是如何做到的呢?”马斯克一笑,说道:“我就是读了很多书而已。”

看了这些著名高手的案例,他们是如何构建核心认知拼图的呢?从表面上看,都是通过阅读。

所以我们读书要把知识当作一棵树,将个人理解作为主干,然后让其他知识点像枝叶一样长在其上,渐渐拼成自己的核心认识拼图。人生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读过的书,每一本都化为己用。

四、读书也要愉悦自己

上述方法,是在行动中我们可以去做的,那在精神上我们实在读不进去怎么办呢?作者也分享了三个窍门。

1.把书堆在你的眼前,保证你可以随时拿起,这样等你提起兴趣的时候可以立即看,还可以不同类型的书交替看,换书就是换心情。

2.内容实在艰涩难懂,可以先找到“钥匙书“,也就是相关的入门书或解说版本的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

3.给阅读创造仪式感,也许是一只笔、一枚书签、一台读书架,甚至一盏灯,只要能够让你阅读时,有愉悦感就可以。


结语

正如作者所说:“知行力是轻盈的,也是开放的,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学习方式,并认定它就是最好的。“分享的这些读书法,是作者总结的经验,对我也十分受用,如果你也喜欢可以尝试,如果你有更喜欢的阅读方式,那它就是最适合你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越容易获得,反而越容易让人变得愚蠢。所以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行动力也要爆炸,我们应该避免放任知识沉睡而不用,没有知识积累的盲动。

作者何伊凡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帮我们平凡人获得知行力的路径就是:“知行力只解决一件事:让知识变成力量,让力量反哺知识,在循环中获得终身成长,是不确定时代增强自身确定性的心法和工具。”

希望我们都能够多读书,每读一本书都要进行知识管理,搭建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自我的核心认知拼图,我们会发现,人生或许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