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央企控股的一级子公司是什么意思(央企二级子公司是什么级别)


2016年2月,中国远洋和中海集团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总部落户上海。


2018年9月,中国旅游集团将总部从北京迁入海南。


2021年5月,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落户雄安。


2021年9月25日,重组后的中国电气装备,总部落户上海。


2021年9月26日,三峡集团总部搬迁揭牌大会举行。





仅仅半年,三家央企总部搬离北京。三峡集团总部的选址,不是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不是雄安、天津等依然具有首都政治、经济辐射影响的区域二级,而是选择了华中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武汉。


三峡集团和湖北的渊源颇深,选择武汉,在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科研、交通、物流、人口等种种因素之外,自然还有回归故里的特殊情怀。


这,让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区域的龙头城市似乎也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有很多声音在说,区域层面的共同富裕真正意义上的拉开了帷幕。


2021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央企名录,上榜96家。其中总部在北京的有71家,占比74%。此外,上海5家、武汉2家、雄安3家,广州、深圳、香港各2家,剩余几家在其他城市零星分布。





这些央企总部,在新中国成立的72年间,随着国家的经济版图变迁;首都政治、经济、资源核心聚能的吸引力以及企业经济布局调整、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逐步从诞生地迁往北京。如今,当这些央企总部需要从北京迁出时,曾经孕育出这些企业根骨的城市、各个区域的龙头城市能否收获一个双赢的答案?


以三峡集团为例,对于武汉来说,三峡集团带来的实际利好在于未来。


湖北政府与三峡集团签署了《共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合作协议》,在总部搬迁、长江大保护、能源、“双碳”、科创、国企合作等六个方面达成合作,计划新增投资项目3000多亿,其中武汉合作项目投资1500亿,宜昌合作项目投资1138亿央企,未来在做强做优做大能源产业,在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部署等方面,都会有巨额的资金投入。


对于武汉,增加一个大型央企全国总部,除了直接带动经济发展外,还能多方面助推城市发展。相对于一线城市和一些沿的海发达城市,武汉的世界级别500强、中国500强大型企业都较少,三峡集团的到来对于武汉提升城市能级、增强经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随总部而来的人才资源及未来大量的优质岗位需求,也将有助于增强武汉对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武汉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且,武汉的央企总部扩容为两家,东风汽车与三峡集团,这个数量已经追平拥有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的一线城市广州,仅次于北京、上海。这也夯实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都具有着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三峡集团的回归,对于武汉乃至湖北,将是一个未来双赢的胜局。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切实地给地方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发展共赢格局。


央企外迁,源自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哪些央企总部将要搬离北京,自然要看北京首都功能是什么。北京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凡是与这四个功能无关的板块,理论二级上都有迁出的可能。这些央企涉及金融、建筑、核工业、装备制造类、农林牧类、航空航天类、传播类、电网类、石油类、化工类、冶金类、科技类、医药类、铁路、能源、通讯、投资类等等……


那么,西安,作为西北地子公司区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我们的机遇在哪里?




央企总部离京,西安的可争之地


在三峡集团搬迁揭牌大会举行的前一天,见证了西安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中国西电集团重组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落户上海。至此,西安央企总部数量归零。我们能否在这次的机遇中,赢回一家、两家甚至三家央企总部,应该是整个城市的聚力,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努力。人们总说是历史选择了西安,或许当代西安应该以实力告诉世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


倘若我们将央企总部离京重新选址这件事情简单化,归根到底,还是商办领域企业选址的逻辑,不同之处只在于参选楼宇变成了一座座城市。央企总部虽然因其职能不同而在选址时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求,也依然会遵循位置好、租金优、易招聘、产业全等不同维度来综合考量。




西安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我们这里所说的位置,自然要放大到区域。毋庸置疑,在城市产生竞争之前,是区域的被选择在先。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地理分区,由于其地势、地理的天然因素,在经济发展、产业打造侧重上都各有不同。央企总部选址并不排除以其业务发展重点向资源富集区、产业聚集地集中的可能性。


譬如,农林牧类可以考虑华中、华北、东北区域;能源、装备制造类、石油类、化工类、冶金类,业务重点是上游资源勘探开发的,可以考虑中西部区域,而业务重点是下游炼化产业的则完全可以考虑华东地区……当区域的选择确定之后,那必然就是各个区域龙头城市之间的竞争了。


位置另一个因素,还需要考虑的是交通的便利性。这就如同三峡集团最终没有选择宜宾(三峡集团诞生地),而是选择了武汉一样。宜宾满足不了交通便利、通达全国的位置条件。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俗称“白菜心”,相邻八个省市,航空领域拥有向西开放、丝路贯通、美澳直达、五洲连通的国际航线网络。并将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至中东欧、非洲和南亚地区,实现国际航线“跨越五大洲、联接中东欧”的战略目标,构建起陕西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航空大通道。


“空中丝路”日趋完备的同时,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和国家高铁枢纽也在逐步构建。西安铁路枢纽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之一,西安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火车站,将建成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网,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2021年2月24日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西安位列我国将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在国家战略层面也进一步凸显了西安在全国立体交通网上的重要位置。






西安 招商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发展



租金,在这个特殊事件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各个城市的招商、扶持政策。以率先发展的高新区为代表,在历经30年后,西安高新区早已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以产业链条为延伸,打造多条完整产业链。


即便是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西安高新区依然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216个,总投资超67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达71.4%意思和86.3%;实际利用内资1490.39亿元,预计利用外资控股36.05亿美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22.88%和103%。人工智能、互联网、无人机、机器人等排名100强的硬科技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加速聚集,跨境电商孵化、通关及公共服务、物流金融等跨境电商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先后落地……


这样的发展与成绩,所依托的自然是来自于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所给予的政策扶持。近年来,西安以“双招双引”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针对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各个行业,在不同的行政区均推出相应的招商、扶持政策,助力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实现战略落地。


合作永远都是以态度诚意为基础、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巨头企业与城市的关系,也必然是相互促进、携手共进的。这就如同三峡集团回迁湖北时,表示:能迁全迁、应迁尽迁;而湖北政府也拿出十足诚意,表示尽湖北所能、倾湖北所有、该支持的全支持、能保障的全保障、应服务的全服务、更是腾退了武汉江岸区的区政府大院作为三峡集团临时办公地点一样。




西安科教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人才才是其能够持续发展、创新的驱动力。陕西,作为科教强省在人才的培养、引入方面是具备明显意思优势的。


陕西为全国科教大省,拥有3所985、8所211,有9所高校进入2021年ARWU世界前1000名,总数位居全国第6。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340家,国家级园区平台324家,国际创新合作平台71个,两院院士69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0.73%增长到2019年的67.04%,位居全国第9,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66.82%增长到75.42%,位居全国第4。2020年,陕西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533.66亿元。


同时,陕西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瞄准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强攻关,加快部署一批科技平台和重点项目,支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交叉融合发展。此外,还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快速央企发展。


在招才引智方面,西安积极探索以政策“引才”、用市场“留才”,坚持人才培养引进“双轮驱动”,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育“西安英才计划”,建立“人才 项目”评审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一级建立完善“双招双引”机制,提出加强政策协调、统筹资源利用等8条措施要求……为在西安创新创业的博、硕士分别发放1万元、5000元“硕博人才奖”以及每月4000元、2000元的求职创业生活补贴,集聚博士和急需紧缺硕士来西安创新创业……多年来城市“西引力”持续加强,西安更加以开阔的胸怀拥抱各类人才的到来。




西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成熟


2020年底,西安市政府办公厅便在《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中指出,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同时也提出到2022年,西安市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布局,形成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事实上,经过多年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布局,各开发区特色产业发展,西安在电子信息制造业、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已经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在西安的强发展领域中,引入央企总部,西安绝是什么对具有一争之力。


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西安着力打造的现代产业体系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77.37亿元,增长48.6%。2021年,西安1-6月经济数据出炉,GDP增速达7.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迅猛,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41.5%。


在具体领域中,西安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势能强劲,且在闪存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自2011年至今,西安半导体产业复合增长率超过30%,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国内半导体产业规模排名由2011年的第八名上升至2021年第四名,仅次于上海、无锡和深圳。


集成电路领域,西安已入列国家“第一梯队”。聚集集成电路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2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智能终端领域,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中兴智能终端生产项目和配套企业相继落地,华为、中兴、荣耀、OPPO、vivo等手机巨头先后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西安正深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领域。




航天航空业





2020年,西安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超过10%。西安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六院、航天九院等10个“国家队”的落户,聚集了我国三分之一的航天力量;银河航天等4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形成了箭体设计、火箭发射、卫星应用、推进系统、遥感应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布局,已是什么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重要一极;军民两用火箭发射、卫星通导遥应用、航天器测运控等9个较为完整的航天相关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产业收入500亿元以上,从业人数3.5万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航天产业相关单位100余家。


在航空产业方面,西安产业体系完善,集群优势明显,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唯一的大中型飞机设计研究院和飞行试验研究鉴定中心,航空产业相关单位304家,叶片精锻、盘、轴、燃油喷嘴加工等制造能力位居国内第一,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及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内产业链级别最完整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产业中的代表企业——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也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陕西省第51家上市公司。




建筑业





中铁一局作为一家世界五百强级别的超级中央企业的一级子公司,总部设在西安,是陕西体量最大的央企。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都随之跟进。在整个产业方面,除了中铁一局,陕西还有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中铁二十局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集团、中铁的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等众多一级的中央驻陕建筑业公司。


超级央企的带动之下,陕西也发展起来了本省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的本地建筑业队伍,例如陕西建工控股集团、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等。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陕西省建筑业总产值为3754.6亿元控股,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504.53亿元;建筑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为1384.76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比重36.88%。其中,2021年上半年陕西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3050子公司95元/人。




生物医药业



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西安更是将其列为6大支柱产业之一。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与新浪医药联合发布《2021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西安高新区入围10强,位列百强榜第9位,并在社会关注度TOP10、企业集聚TOP10两个子榜单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位。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这是我国规模最大、药品品种最多的合资制药企业,也是美国强生在华最大子公司。借助强生落户的契机,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产业园,聚集了杨森制药、天承生物、山海丹药业、必康制药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是目前西安乃至陕西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产值最高的聚集区,形成一个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涵盖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能源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的总部就位于西安。2012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4504.99万吨,超越大庆油田的4330万吨油气当量,成为中国第一大油气田。2020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6041万吨,其中,原油完成产量2466万吨,天然气产量448亿方,刷新中国油气田产量最高纪录。目前,长庆油田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占国内累计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的20%。


根据经济学增长的一般理论,实现经济的持续和健康的增长,主要依靠三个因素的作用:第一是资本的投入、第二是劳动力的投入,第三是科技的进步。陕西省作为西北的第一经济大省,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1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用于再投资的资本优势。陕西还有着3600多万常驻人口规模,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上以中铁一局为代表的众多中央企业、国家级的科研院所、高等教育资源因为陕西提供着科技进步的智力支撑。可以说陕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有理论和现实支撑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