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南通市工商管理局网站(南通市通州区工商局)

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时光倒流至四十年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一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通州区。南通工商自此扬起发展的风帆,起舞弄潮,开启了奋发前行的航程。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到“千帆竞发,万舸争流”的壮丽;从管理集贸市场的狭窄单一,到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宏观全面……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风雨如磐,四十年砥砺奋进。


曾记得,寒冬雪夜,与刺骨寒风相拥的红盾卫士,为打掉一个制假窝点在雪地里蹲守;曾记得,盛夏暑午,与炎炎烈日共浴的红盾卫士,为查实一个举报在热浪里奔走。有多少笑靥如花的面容,在琐碎的窗口服务中,日复一日地被时光打磨;有多少硬朗挺拔的身躯,在忙碌的追案奔波下,年复一年地被岁月折弯;有多少渴望憧憬,在繁重的市场监管中,慢慢积淀成珍藏于心底的永久怀念和记忆。而这一切,只为担得起头顶的国徽和肩上的红盾,只为捍卫住“经济卫士”的使命与荣光。


四十载激情似火,回望处岁月如歌。面对机构改革,“工商”二字,将在改革浪潮中成为历史。职能整合、名称变换、人员调整,纵使一切在变,但工商人的使命与信念永远不变。


静水深流,红盾永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通工商人怀揣丰盈履历,脚踏坚实大地,整装,再出发!


南通市“红盾联侨”商标品牌海外服务中心正式挂牌


顺应改革,机构在发展中演变

南通工商机构演变的历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其间折射了南通工商人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年12月,恢复南通市革命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仅设有政工科、工商科和市场管理科三个科室。


机构调整,职能转变,呼唤新的体制机制与之相匹配。1983年3月,南通工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南通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并,成立新的“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新机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具体负责市场管理,检查和制止商品流通中投机倒把等不正之风,同时负责工商企业的登记管理、个体工商业户管理、工商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商标广告管理以及经济合同管理、经济监督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此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也经历了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


1997年,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整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作为市政府工作机构,南通市工商局内部设置12个职能科室,下设2个直属行政机构和4个派出分局。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赖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1998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下发,提出将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为实行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管理。在南通市此背景下,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变更为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直属机构,南通市所属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直属机构。


时代在变,南通工商人从思想到行动也在顺势而变。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各市、县工商部门由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相继成立。策应国家改革步伐,我市的机构改革也正蓄势待发。站在时代风口,把握发展脉搏,今天的南通工商人,正满怀热情迎接改革的到来。


基层工商干部深入农村助力夏收


倾情服务,护航外向型经济发展

1979年7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破茧而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战略方针。各种利好信号的释放,让外企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中国。


1982年,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注册,南通市第二轻工业局与日本力王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中国南通力王有限公司”。这家总投资142万美元的公司,成为我市改革开放后的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增量,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拓展了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度和厚度。为催生更多外资项目落地,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1工商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同年7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做好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报告》,建议将核准外资企业登记工作委托所有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行政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办理。


1985年3月,南通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正式获得国家委托授权,对设立在南通市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外国承包工程发放工商营业执照。7月,获授权登记,“辉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南通音像设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领到了外资企业营业执照。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管理局南通市政府提出“外向开拓、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我市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990年底,全市经登记注册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达109户,投资总额41544.78万美元,注册资本25932.33万美元,其中外资9300.34万美元。


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如何提高竞争力,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我市主动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工商部门积极响应,加强咨询服务,提速登记流程,积极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吸收外资。为招引重大外资项目,南通工商人先后为洋口港、风力发电等10多个大型项目的登记注册跑部跑省。


殷勤诚恳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新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788户,在全省仅次于苏州。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数3652户,总投资额224.4亿美元,注册资本107.6亿美元,外方认缴94.9亿美元。投资方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


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南通工商人一路倾心呵护。市工商局创新“人性化服务”模式,工商管理事前政策引导,事中高效服务,事后跟踪服务,使工商服务贯穿于外资企业发展全过程。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四化”要求,处理好支持发展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先后出台《外资登记注册限时服务制度》、《外资登记预约服务制度》等12项制度,全面推行“一审一核制”,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的执照予以当场登记。


随着登记审批职能的调整,今天的工商部门不再是外资企业的直接孵化器。但工商人却一如既往地见证着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凡历程:


外工商局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聚焦高精尖项目,吸引外资走向“选资时代”。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让更多外资企业在南通这块具有战略叠加优势的“宝地”上,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218户,注册资本达526.89亿美元。


2003年11月召开招商引资签约大会


扶持私企,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江山”

1985年5月1日,南通市区西寺路个体商业一条街开张营业。在短短180米长的商业街上有50多个铺面,其中个体户占了九成。在这里,诞生了市区第一批万元户。据西寺路工商所第二任所长张勇回忆,在西寺路市场的示范引领之下,全市各县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大批老板的出现,借的正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恢复发展个体经济的战略决策。1979年下半年,南通市恢复个体工商户登记。此后,历经起步、发展及巩固、补充、消化、完善,我市个体工商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私营企业,正是在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萌生的。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个体户实力大增,手中的资金日益增多,经营管理能力日益增强,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1工商局98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同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基本法规颁布。私营企业的发展管理被纳入法治轨道。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逐步开展对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核发。当年,南通私营企业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均超过了个私经济闻名全国的温州,造就了一段辉煌历史。


个私经济要谋发展,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体制机制的健全。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扫除了发展个私经济的思想障碍;1993年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个私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南通南通市的个私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批民营企业崭露头角。


国家有政策,地方有行动。南通市工商局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出台《关于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支持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放心”“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总思路。


得益于包括市工商局等多方努力厚植的沃土,我市个体私营经济飞速成长。截至1992年底,全市登记个体户13.44万户,从业人员19.08万人,注册资金3.6亿元,户数和从业人员数均居全省第一;私营企业716户,从业人员1万人,注册资金5776万元,户通州区数及从业人员数均居全省第二。


2003年,南通召开万人大会,提出“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全市掀起了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热潮。市委市政府从资金、税负、人才、一站式审批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营造了亲商、爱商的发展环境。


2018年12月11日,我市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给广大民营企业家送上“政策大礼包”。市工商局对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细则,切实将市委市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在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率先出台《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局领导班子分别带队深入民企调研走访,倾听企业呼声,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


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南通经济创新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11月,全市实有个体户达60.9万户,注册资金达514.07亿元;私营企业207908户,注册资金达19528.40亿元。我市已形成建筑、家纺、汽配、精密机电等24个百亿级民营特色产业板块,16家企业稳居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总数列全省第二,13家企业入围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开展315广场消费咨询活动


培育商标,助推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岁末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2018年,我市商标注册总数突破8.3万件,全市五县(市)及通州区全部入围“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注册商标总数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工商初255件的300多倍。


商标,不只是叫得响的标识,更是一个企业、一个网站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40年间,注册商标数量的变化,见证了南通一步步从商标大市向商标强市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贯彻执行国务院“工业三十条”,商标注册工作得到恢复与加强。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商标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市工商局积极推进商标注册由核转制向直接申请和代理制转变,推进全社会增强商标意识,引导、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商标。这一时期,自愿申请注册商标的企业日益增多。至1986年底,全市注册商标达2051件。


1999年,我市“太太”“大富豪”“欧宝”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02年,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山”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也是中国驰名商标首次被南通收入囊中。


2010年,南通市工商局向市政府递交管理局《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品牌网站建设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和加快建设品牌强市的指导意见》。“品牌强企、品牌兴农、服务业品牌建设”观念从系统内辐射至全市。


2012年,全市商标战略大会召开,商标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被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市商标发展步入“快车道”。至“十二五”末,全市实有国内注册商标45776件,位居全省第四。2015年10月,全市新获14件中国驰名商标,获批数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南通历史上单次获批最多的一次。全市呈现出品牌兴市与品牌强企同步推进、商标战略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对商标战略强有力的推进落实。市工商局开展商标战略“百千万”提升工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商标战略下基层“一企一策”系列行动,建立了省、市护航品牌重点保护企业名录。在重点乡镇建立商标战略实施指导工作站,在高知名度商标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全面推行商标联络员制度。实施商标战略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角落。


让商标的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方能激发企业“创标”积极性。为此,南通市工商局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商标质押实现融资贷款,并对“十二五”期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商标国际注册”的企业给予2583万元奖励。在此期间,我市商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呈自主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趋势。


策应“一带一路”建设,市工商局联合市外侨办、世界通商总会成立南通市“红盾联侨”商标品牌海外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提升了我市外向型企业海外品牌发展的能力。


“非典”期间加强农贸市场监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