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普洱市一般纳税人证明(一般纳税人税务证明是什么)



在探究基诺族栽培利用茶叶的历史时,有两个从古代口口相传而来的神话值得一提。第一个传说里,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尧白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把天地等分别交给汉族、傣族等各民族去管理。由于基诺人因故未能前去参加分配,阿嫫尧白担心他们生活有困难,便将一把茶籽撒在了基诺山上,让他们以茶为生。从此,基诺山就成了盛产茶叶的地方。


第二个传说则讲,早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孔明)率大军南征到基诺山,有一小部分士兵在行军途中因疲劳而贪睡。当他们一觉醒来,却发现大部队早已走远了,于是急忙追赶,但孔明向来治军严明,不肯收留他们。这些人只得被“丢落”在基诺山,繁衍后代慢慢形成了基诺族。


不过,心地善良的孔明先生担心这些掉队者留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大山上恐怕难以生存,就给了他们一把茶树籽,教他们种茶谋生。于是,基诺人就在基诺山种起茶来。时至今日,他们仍把诸葛亮当作茶祖供奉。


有意思的是,这第二个传说后来竟然被清朝地方修志专家采纳。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卷二十“古迹”篇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铊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关于基诺山产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唐宋。唐代的樊绰在《云南志·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代文学家李石在其《续博物志》卷七中也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据已故的云南地方史专家、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在《闲话普洱茶》中考证:“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又所谓‘蒙舍蛮’,是洱海区域的居民。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年以前,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洱海地区了。”这里的“南诏”正是指唐代在云南大理一带割据的地方政权南诏国。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云南普洱茶被正式列入朝廷贡茶案册,并被指定为皇家冬天专用茶。基诺山茶由此“一鸣惊人”。清代乾隆年间的《滇海虞衡志》这样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嵩,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里提到的“攸乐”就是今天的基诺山。1729年,清政府专门在基诺山设立“攸乐同知”,管理茶叶买卖及相关赋税。当时有许多茶商和马帮前来收购茶叶,基诺山的龙帕寨就曾是清政府设立的茶场和当时的制茶中心。


基诺山为何能出产好茶?今天来看有一点很明确: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基诺山系无量山余脉,山峦连绵起伏,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山中古茶园土壤属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且土质肥沃无污染,非常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


世代与茶相伴、以茶为生的基诺人“吃喝茶”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山寨至今还保留一些古朴、原始的敬茶、饮茶习俗,比如包烧茶、腊攸、竹筒茶。其中的“腊攸”,也被人们称为“凉拌茶”。基诺人一般在上山劳动休息的时候,就地取材,用随身带的砍刀砍下一节粗大的竹筒,一剖两半做容器,然后从旁边茶树上采几把新鲜的茶叶,用手揉碎后放入竹器中,取一点山泉水灌入,加入少许随身携带的盐巴、辣椒、大蒜等,搅拌均匀后食用,既可提神解渴,又可以下饭。而“竹筒茶”这种用当地生长的天然竹筒存储茶叶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基诺人利用自然的聪明智慧。


当然,基诺人不仅自己吃茶、喝茶,还早已学会了用山上的好茶与山下平坝地带的傣族、汉族进行商品交换,获取急需的生活用品。有一首基诺族民歌《汉族阿哥你哪里来》这样唱道:


高大的汉族阿哥唉,你们从哪里来?


札磊、札角呵,我们走呀走过来。


泡核桃和糖果带来了吗?


基诺最好的鲜茶与你换……


如今,基诺山的茶叶远销各地,帮助基诺人摆脱了千年的穷困,也让基诺山茶香飘四海。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9日0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