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中国工会法最新版工会会员比例(《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2021年5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座谈会——纪念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00周年。


100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作为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虽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完成了历史使命,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转变关头充当了重要角色,从这里,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


从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到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激越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工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动员亿万职工披荆斩棘、拼搏奋斗,走出了一条深刻反映中国工会性质和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国工会用跨越100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与奋斗,向世界证明:中国工会不愧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会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不走偏路,才能做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


中国工会是在忠诚党的事业、组织动员工人中起步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比中国共产党成立晚了不到20天,为的就是贯彻中国共产党一大精神——大会作出了史称“工人运动决议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同时建立工人学校,教育工人,提高工人觉悟,使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共产党的思想。


之后,从党的二大到党的六大,都有关于“工会运动”等决议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最早三大法律,其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在报告中强调必须大大加强党在工会中的工作,使工会成为联结党和工人群众的强大纽带。


为了更好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共中央先后于1989年和2015年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工青妇工作领导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尤其是2015年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并明确了六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经受重重考验,迎来光明前景,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工作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而其核心就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根本是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会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不走偏路,才能做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理论,是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工会第一位的要求。


——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工会每5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次年召开,便于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代会确定的方针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工会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制度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制度,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工会系统落地见效,切实做到“党有号召、工会有行动”。


——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穿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落实工会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深入开展巡视工作和健全巡视制度机制。据统计,近年来,全总在党的建设、干部人事管理等方面制定和修订190项制度办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筑牢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需要工会跟党走,更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团结亿万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总在广大职工中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全总举办了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巡回宣讲、百名劳模图片展、“五一”特别节目、全国职工党史知识竞赛和主题阅读;与此同时,各地工会普遍开展了劳模宣讲、演讲比赛、红色文化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火热上演,使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真正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据统计,各级工会开展的劳模工匠宣讲活动,目前共组织995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职工上亿人次;此外,各级工会开展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展览1700场,党史知识竞赛线上实名制参与职工超过1000万人次。


正是通过工会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201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0周年,这一年也被看作中国工会改革“元年”。


这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全总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也标志着覆盖全国的群团改革拉开帷幕。


这场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突出矛盾,回应职工关切,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面改革态势。以全总改革试点为引领,31个省(区、市)总工会均制定了改革方案。


2017年3月28日,一份长达近万字的《关于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的总结报告》出现在《工人日报》一版显著位置。翻开总结报告,一项项务实举措跃然纸上——


7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均如期完成,原定制订25项制度文件,实际出台了35项;


全总兼职副主席中首次出现了一位农民工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巨晓林;


全总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成员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分别增至15.4%和13.5%;


通过广泛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2015年和2016年,增加农民工会员3000万人,农民工会员达到1.4亿人;


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2016年共有180多万家企业开展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参与职工8000多万人;


将全国工会经费全年收入的95%留在地方和基层工会,由全总本级集中5%,把其中的70%用于对下级工会的补助,重点投向基层工会……


数字是枯燥的,但其背后的时代寓意却是如此深刻——改革创新是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向着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目标,工会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强化优化职能,聚焦主责主业,破解制约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形成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


——加强分类指导,把重点放在为下级工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指导服务上,及时总结推广改革成功经验,推动工会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健全改革督查机制,强化跟踪问效,采取职工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完善改革效果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的获得感、认可度。


——积极建设智慧工会,完善工会基础数据库,促进互联网和工会工作融合发展,构建网上工作平台,推动工会工作“触网入云”。


——坚持大抓基层、向基层延伸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理念,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一线。2020年,全总对乡镇(街道)工会专项补助经费1.57亿元,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补贴1.36亿元,年度新增社会化工会工作者3357人,目前累计达41101人。


——持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下大气力做好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送餐员等新业态就业人员入会和维权服务工作,使基层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深化工会企事业单位改革,落实工人文化宫、工人疗休养院清理整改方案,进一步强化工会资产服务职工效能。


改革结出的累累硕果,让工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如今,中国工会已经拥有3亿会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党的工运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


1920年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启汉办了一所工人半日学校,地址就选在上海纺织工人最集中的沪西小沙渡。


为吸引工人入学,湖南人李启汉学着用上海话与工人谈心,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得知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只对能使自己稍放松的文娱活动有兴趣,他提出在寒假期间将半日学校暂时改成工人游艺会,购买留声机放唱片给工人听,组织工人踢足球,在活动中传播革命思想。这所学校备受工人欢迎,1921年8月,改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重新开办时,竟吸引了200多人报名入学。


当历史的书页翻过100个篇章,时代变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未改变。


2021年5月,一项聚焦一线职工的大行动在工会最高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全总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活动。首批选派的50人分15路到各地开展蹲点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应对新形势下工作中的新挑战,到基层寻找经验和解决办法,并帮助基层工会和一线职工解决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为了听到职工们的真实想法,有的蹲点工作组采取暗访的方式,有的直接走进企业车间当工人。而在全总带动下,全国工会系统蹲点活动广泛铺开,一大批工会干部走进工厂车间、园区街道,与职工融在一起,干在一处。


如果说,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必须坚持的工作方法;那么,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就是工会干部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自工会改革启动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基层联系点、调查研究、基层挂职任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谈心和征求意见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总党组所有成员都确定了1个县级工会和1个企业工会作为联系点,轻车简从下沉到基层,了解实情和职工诉求。


许多地方工会还把机关干部直接联系职工群众和基层联系点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内容,推进工会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工会纷纷探索建立起工会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


2021年5月31日,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传出的一个消息引起关注:全总邀请第三方对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进行了评估,对抽样的3.2万户困难职工社会心理测试显示,在满分为10分的基础上,困难职工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值平均达到9.81分,对工会开展解困脱困工作的平均社会公众满意度为9.54分,职工认可“生活将会越来越好”平均值达到9.72分。


当工会的一个个举措在职工心中打出高分时,也有效架起了一座党和职工群众的“连心桥”。


多年来,各级工会努力在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中开拓创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职工群众工作。


工会只有心中装着职工,关心职工哪怕最微小的困难,大处着眼、小事做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看得见身影、听得到声音、发挥出作用,才能使工会组织取得职工群众的信赖。


100年来,中国工会像一条纽带,把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像一座学校,向广大职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升着职工建功立业的能力素质;像一个家,通过一系列温暖举措,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