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出口加工区西飞(西飞科技工贸有限公司)


深化改革走出国门


航空工业西飞创建于1958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该公司在20年艰苦创业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制造能力方面,航空工业西飞引进世界装备制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朝着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在产业布局方面,航空工业西飞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航空制造供应链,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我、拓展市场;在经营运作方面,航空工业西飞按照相关法律制度要求,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抓住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机遇,率先上市并最终实现军工资产整体上市。航空工业西飞确定“军民结合”经营方针,将军品技术向民用产品领域延伸,使民用飞机、民用建筑铝型材等产品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成为行业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航空工业西飞内部改革逐步深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1980年9月,航空工业西飞与加拿大飞机公司签订七项飞机部件来图来料加工合同,这是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航空制造产业链的第一步。随后,航空工业西飞与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公司签订加工合同,开始为波音737系列飞机生产垂直尾翼。之后,西飞先后与法国宇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签订机身、机翼加工生产合同,使外协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合作的深度不断加大。进入21世纪以来,航空工业西飞出口交付额连创新高,连续突破1亿美元、2亿美元、3亿美元大关。


2009年年底,航空工业西飞收购全球著名的飞机复合材料制造商——奥地利FACC公司,标志着航空工业西飞对外合作模式实现新跨越。


研发生产驶入快车道


1986年4月29日,一架由航空工业西飞生产的运七飞机在安徽合肥机场正式投入使用。中国民航从此结束了使用清一色进口飞机的历史。之后,航空工业西飞又先后研制出运七200A、运七200B、运七货运机等系列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运七飞机运营在国内200余条航线上。运七飞机“精品化工程”催生了新舟飞机。换装了加拿大普惠公司发动机、机身机构改进设计后的新舟60飞机在品质上有了大幅提升。


2004年11月2日,航空工业西飞与津巴布韦国家航空公司签订了3架新舟60飞机的购销合同,这是新舟飞机首次走出国门打入世界市场,意味着航空工业西飞开始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参与国际竞争。以新舟60飞机为平台,性能更为优异的新舟600飞机也进入市场。目前已有100多架新舟飞机在全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条航线上运营。与此同时,航空工业西飞积极参与国产涡扇民机ARJ21以及C919的合作研发,并承担了这两种型号飞机机体结构大量制造任务。当今世界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600的中机身和机翼等关键机体结构件的研制也由航空工业西飞承担。这一切都表明,航空工业西飞已经成为国产民用飞机研制的骨干和强大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40年,航空工业西飞完成了大量的军品任务。


1988年12月,由航空工业西飞制造的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在阎良机场首飞成功;1991年6月,航空工业西飞制造的轰6空中加油机首飞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等3国之后第4个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此后,航空工业西飞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对轰6飞机进行了多次改进改型,使轰6飞机成为一个品种多样的“大家族”。


2003年,由航空工业西飞改装的空警-2000预警机在阎良机场的首飞成功,使我军在防空作战指挥上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使中国的国防力量体系实现了从“离散”到“融合”的跃升。


2013年1月26日,由航空工业西飞制造的国产200吨级大型运输机——运-20在阎良机场腾空而起。该飞机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型飞机制造开始向自主设计制造阶段迈进。


创新驱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航空工业西飞大力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倡导技术工艺创新,以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主线,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航空工业西飞装配制造技术的历史性跨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