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财付通国家税务局大连市税(中国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

适逢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收官之年,如何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过去一年数字金融行业的一项必答题。年初定调强监管,整个2021年数字金融领域合规整改成为主旋律,迎来多个业务领域的调整,时值年终,在2021年最后一日,我们带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数字金融领域的诸多变化。


NO.2强调“无牌照不金融”,引消金公司补血、扩容


数字技术在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监管缺失和监管套利等问题。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存在无牌照情况下变相从事借贷、资产管理、征信、助贷等金融服务的现象。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已有包括杭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和蚂蚁消费金融在内的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增资“补血”。而为达到监管对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的要求,多家小贷公司也进行了增资。据不完全统计,美团小贷、腾讯旗下财付通小贷、京东小贷、字节跳动旗下中融小贷等都在年内完成了增资至50亿的要求。


同时,新入局者也不少。2021年以来,苏银凯基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相继获批开业,行业持牌大军也扩容至30家。而滴滴、宁波银行也分别在3月、12月入股杭银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从而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NO.3加强反垄断,防止大型科技公司“赢者通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反垄断工作“大年”,监管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反垄断工作也动作频频,以央行于1月下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及蚂蚁集团的整改为开端拉开序幕。


根据金融主管部门的整改要求,一是要回归支付本源,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随后,14家被约谈的企业开始对旗下信贷产品进行稳步整改。其中,蚂蚁旗下“花呗”“借呗”在11月陆续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将两项业务逐步交由新成立的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有序承接,并引导原有的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


N0.4 贷款利率“明码标价”,24%利率红线


在强调严监管的同时,加强消费者保护也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监管出手对鼓励超前消费等过度营销、互联网平台违法金融广告等进行了严管。其中,央行于3月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对信贷产品“明码标价”,被市场解读为进一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今年监管进一步压降贷款利率,多地监管部门向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信贷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此前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产品的年利率大都紧贴36%来制定。在监管的要求下,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的信贷产品已将利率控制在24%以内,也引发各类型资金提供方经营的信贷产品比照24%“新红线”压降,但利润的大幅度压缩导致部分小贷公司在今年陆续退出了信贷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也都按照最高年利率24%来进行判决。


N0.5金融数据治理难点待解


2021年,金融数据安全相关的新法相继出台,而当前数字金融发展最重要的资产是数据,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挖掘数据价值,如何在安全合规的尺度内实现创新稳健发展,成为时代新课题。未来,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安全合规地释放数据价值,力求在新形势下寻求新机遇。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金融数据治理规则仍不健全。一是金融数据的使用不规范,隐私保护不足。一些大型科技公司过度采集用户数据,在各产品条线上混用数据,对于数据的使用范围没有明确界定,侵犯用户数据隐私。二是数据的开放和公平存在不足。部分大型科技公司阻碍用户数据向竞争对手迁移,由于数据不开放,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自己的平台数据获得直接授信和放贷,只能依靠大型科技公司的联合放贷或助贷。三是数据权属仍不能有效界定,各类参与主体应承担哪些责任、受何种约束,在法律和制度上仍需完善。


NO.6个人征信市场化大幕开启


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征信体系不完善以及竞争的加剧缺口导致的数据孤岛、多头借贷等问题行为屡见不鲜。今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将进一步提升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水平,助推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国家逐步推动征信市场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个人征信市场化的大幕也逐步开启。2月,第二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正式开业,年末,第三家个人征信机构钱塘征信也开始筹备,央行已受理该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这弥补了个人征信市场化不足、征信信息上的互联网借贷信息和其他个人替代数据并未覆盖等缺陷。


NO.7监管沙盒破冰,多地首批试点项目“出盒”


2021年9月起,北京、深圳、重庆等地陆续宣布,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项目正式“出盒”,这标志着中国版“监管沙箱”在机制构建上跑完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闭环,是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发展成熟的里程碑事件。这是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重要一步,表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从试点阶段迈入了常态化阶段。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雄安、成都、重庆、苏州等9个地区正在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NO.8区块链 隐私计算成行业发展热点


2021年,金融科技逐渐回归科技服务金融本源,助力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要素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发展基础,为破题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难点提供驱动力。


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2021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去信任化的属性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信任基础,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应用场景。而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相结合是行业发展热点之一,两者结合可实现“1 1>2”的效果。报告指出,目前隐私计算仍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加速、规模化应用和算法差异性所导致“互联互通”问题所带来的挑战,未来在行业标准建设、技术突破等方向还有待发展。


NO.9吹响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


今年,数字普惠金融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全国范围内掀起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热潮,吹响了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越来越多的县域,正探索为金融行业引入新技术,借助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指出,数字信贷已成为继数字支付在县域和农村持续普及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运用云计算、卫星遥感、IOT等数字技术,农户的农业保险、种植情况等数据成为反映其信用和经营状况的依据,原本最难识别的农村客户,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数字信用评级和数字授信,扩大了农村使用数字信贷的用户基础。


NO.10数字人民币多点开花成冬奥“科技”名片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把发展数字人民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北京、深圳、苏州、上海、雄安、成都、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11地与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试点工作,数字人民币红包,累计金额超3.4亿元,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截至今年10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同时,数字人民币已向跨境支付功能迈进。


有研究机构认为,数字人民币将是冬奥会的“科技”名片,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场景试点也有望带动我国数字货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安排,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也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结语】


回望数字金融发展这一年,在强监管背景下,合规整改成为了主旋律,告别鱼龙混杂的野蛮生长时代,迈进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2022年,数字金融发展将以“稳”字当头,于稳健中创新开拓;落到“实”处,以科技之力持续服务实体经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