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设施提升群众幸福感
同时,为了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雅文化,宝鸡以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持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画大公共文化服务“同心圆”。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千阳大剧院相继建成,岐山大剧院、宝烟俱乐部、西凤酒剧院等7个剧场得到改造。启动实施“一县(区)一书城、一街一书吧”工程,宝鸡图书馆蟠龙分馆、市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书房相继建成投用。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改革,建成镇(街道)图书馆分馆95个、文化馆分馆99个、服务点159个,文化服务半径持续延伸。
数字文化工程让生活多姿多彩
“云端春节”正是宝鸡数字文化工程快速发展的一个体现,过去一年,宝鸡为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所聚焦的目标,持续推进“智慧 ”战略,不断加快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各级图书馆均配套安装自助办证、自助借阅系统,全市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在官网、公众号设置专区,为群众免费提供电子阅览、优秀作品展演和舞蹈、声乐、美术、摄影等线上培训服务项目。启动实施市图书馆数字体验区建设项目,投资650万元,安装触摸屏、学习机等数字化专业设备98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更加智能。
按照“政府出资、剧团送戏、百姓受惠”模式,组织开展“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电影假日放”和常态化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等品牌文化活动900余场,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文艺晚会、“庆丰收迎小康”农耕文化文艺展演、“心中旗帜·永远跟党走”红色经典剧目演唱会、“文化惠民·剧暖冬月”精品剧目展演季等大型文艺活动20余项,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和视听盛宴。
宝鸡不仅“有戏”,更有“七进”,精彩处处上演。廉政剧目巡演、廉政文化摄影书画展等活动走进机关单位,滋养清风正气;“文化进军营军民鱼水情”阅读推广、“文化拥军红色影片进军营”“文艺轻骑兵”走进部队等活动,助力“双拥”建设,赓续红色血脉;“戏曲进校园”“书法艺术进课堂”“中小学读书月”等活动,激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文化旅游进企业”“书香进企业”,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为广大职工送上文化“大餐”;戏曲名家、书法大家走进镇村社区,带来精彩的歌舞表演,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公益书吧、文创产品和非遗展销专柜进A级景区,让文化融入美景,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文化 工业 景区”新模式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卧龙文化产业园等,成为保护工业遗存、展示文化根脉、提供旅游休闲的融合示范新亮点。
同时,宝鸡当地文艺工作者,发挥自身所长,创作了一部部接地气、润人心、有共鸣的精品力作。折子戏《打神告庙》《哑女告状》参加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受到国家文旅部和省政府表彰,剧本《泥土情韵》《支教奶奶》入选陕西省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苏子初仕》《为了谁》分获全省剧本征稿大型剧本和小型剧本二等奖,《“关公”守关》《一份入党申请书》分别获“戏剧中国年度作品征集”小戏小品类潜力剧本奖和最佳剧本奖,《茶罐罐》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小品进社区”项目剧本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奖。
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保君表示,2022年,宝鸡市将聚焦公共服务效能抓提升,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常态化组织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服务及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等线上服务活动;组织好宝鸡大剧院、宝鸡音乐厅常态化运营,全年举办高水平演出不少于130场次;完善“百姓看戏、政府买单”惠民演出机制,完成“戏曲进乡村”公益演出不少于1200场,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精心策划举办民间锣鼓大赛、社区文艺汇演、广场纳凉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
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带动作用,以石鼓·文化城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西府老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为示范,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环境舒适、交通便利的高品质文旅休闲消费聚集区,引领时尚消费新潮流。依托经二路、高新大道、金台大道等城市核心商圈,把文旅元素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不断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持续举办“周末音乐剧场”“夜晚话剧”“街头艺术”等演出活动,常态化开展夜间文旅促销活动,做强做优“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催生消费新动能。充分挖掘秦腔秦乐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市场价值,加快组建陕西秦乐乐团,开展“西秦腔”“秦乐”西北地区、珠三角交流展演活动,用“秦声、秦乐、秦韵”讲好宝鸡故事。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