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收 >

科创板“抢眼”,资本市场魅力增强

作者:周 琳

科创板开市“满月”,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融资额和上市企业数量等数据格外显眼。截至目前,科创板累计受理IPO企业已达153家,另有200家企业在“排队”。同期,赴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和融资额为22家、24.83亿美元,“排队”企业数量等指标明显逊色于往年。

IPO指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股市场正在对中国科创型企业失去吸引力。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完善融资功能、建设基础制度,还是在优化市场监管、提高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等方面,A股多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经过多年制度建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包括:一种支柱,即资本市场信用的重要支柱之一;两大成果,即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示范;四个融合,是《公司法》、党的领导、国际惯例、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治理文化。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2004年开启的股权分置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化改革经验,对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20多年间,中国大量引进国外上市公司并购制度的成熟做法,不断完善并购重组制度提高市场效率。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近10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退市制度建设,统筹平衡落实退市制度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努力推动退市常态化。2016年A股开启IPO常态化,不断厘清一级市场发行与二级市场关联关系,并通过设立创业板新三板、中小板等,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量为实体经济带来源源“活水”。

更为重要的是,近期推出的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掀起了资本市场增量改革的高潮,用市场化的变革彻底扭转了部分科创型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偏见,成为吸引国内科创企业“回流”的重要诱因。

一方面,科创板的核心变革之一是前所未有地实施了多维度上市标准,针对一般企业,构建以市值为中心的多套上市标准,把研发、市值、现金流量等都纳入了上市标准的考量,这是增强市场新股发行包容性的巨大进步。

另一方面,注册制是市场理念的重塑、责任体系的重建、定价基础的重构,也是信息披露的重界。在审核制下主要由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质量把关。在注册制下,要推行市场化定价机制,最早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选择投资,接下来由投资银行选择有成长性的企业做业务,推荐给市场。

即便是简单地从营商环境角度考虑,科创板推出前后各方的重视程度,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效和务实。从2018年11月5日正式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今年1月30日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只用了不到100天时间。今年3月初,《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近30个文件集中发布,涉及申报门槛、发行承销、市场交易、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多个维度。

随着A股各项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有效性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魅力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感觉到,与其远涉重洋做“游子”,不如回归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赴美上市降温充分说明,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留住自己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让更多国内投资者科技创新的红利。(周 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