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计划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条件。本章将讲述计划经济的杰作,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看工业强国根基是如何练成的(共3507字,阅读需要12分钟)
计划经济体制
集权化国营企业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全国被划分为6大行政区,各大区中央局书记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各地人民政权先后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形成国营企业。
1949-1952年,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为实现全国“一盘棋”,从1952年起,各大行政区中央局第一书记陆续上调中央。
1953年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计划经济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朝鲜战争后,新中国能否生存不再被怀疑,而一个新成立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和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开支上,1953年后要逐步回到经济发展目标上来。
这时,中国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经多次修改,直到1955年7月才审议通过。
前面我们讲了(【1949-1957】历史必然,计划经济的选择),为了迅速赶超西方列强,加强国防工业建设,计划经济是当时必然的选择。
但选择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好了。
工业化是多数国家的梦想,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很少,因为工业化本质是对国内发展模式的调整,对利益格局的调整。
而触动利益,比触动人的灵魂还难。以前轻工业已经可以盆满钵满,何必进行未知的投入,进行工业化。
对后发国家来讲,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本质是“先建设、后消费”,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多、回报少,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特点。在短期不能见效的情况下,能否坚持搞工业化绝对是个问号。
民国所谓的黄金十年,本质上就是轻工业的十年,离工业化咫尺天涯。虽然国府大佬们都知道重工业的重要性,但要说服既得利益者进行工业化建设,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的大。
如果没有天实、地利、人和,在任何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都无异于蚍蜉撼树。
新中国成立后,从组织层面、精神层面对全国进行了改造,将国家捏合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动员能力的整体。朝鲜战争的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大家建设热情高涨。
正是有了强有力的政府,新中国才能勒紧裤腰带发展计划经济,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一五”重点发展重工业,以苏联帮助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涉及国防、机械、电子、化学、能源工业等,搭建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一五”计划硬指标2万多个,涉及经济建设方方面面。到1957年,大多项目基本完成。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计划14.7%,实际18%,大中型工程建成后平均3年多就能收回投资。
国家财政通过各种渠道
为工业发展筹集巨资
世界各国为工业化筹集资金途径不同,新中国不可能沿用列强曾经压榨奴隶、战争赔款、掠夺海外市场、殖民地附属国等方法,解决工业化资金,也不能为了强国支持放弃主权、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
中国是一个落后社会主义国家,“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当时的战略选择。
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之一,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体系。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任务,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588.4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531.18亿元,占90%以上。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为工业化筹集建设资金达1241亿元,全国经济、文化教育建设支出766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
如此巨额建设资金,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大规模建设,对国家财政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当时,由国家财政集中占国民收入32.7%,每创造100元的国民收入,1/3左右由财政集中。
另外,为了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还通过发行国内公债筹集资金。从1954年开始发行经济建设公债,到1958年共发行公债35.44亿元。这对于集中闲散资金,加快建设速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财政工作中的迫切任务,是继续贯彻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人民以多余的资金存款和储蓄购买公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节约国家的行政经费,加强财政监督和财政纪律,保证建设时期所必需的后备。总之,就是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并更合理地使用这些资金。”
各项技术引进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世纪50年代苏联向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进行技术合作和在中苏贸易中实施价格补贴,以及派遣苏联专家、共享管理经验等经济技术援助。
苏联对华贷款
1950年,苏联年利1%提供总额3亿美元贷款,5年期间每年以贷款1/5,偿付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器材。中国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偿还苏联贷款、利息,偿还期为10年。
此后5年间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10笔贷款协议,用于军事、工业建设,共计12.75亿卢布。同时,数以万计的苏联顾问专家来华帮助工作,推动中国现代化工业的起步。
在中苏两国签订的协议中规定,中方在1954—1959年间向苏方提供砂16万吨、铜11万吨、橡胶9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苏联援建项目的部分补偿。
苏联、东欧援建重点项目
同时,中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重点项目援建合同。
所谓“156工程”,只是一个标志性用语,这些项目经过一个过程。加上“二五”签订项目,苏联援华建设项目协议超过了300项,1960年苏联撤援时建成133项。
到1969年“156项”最终实际完成。
同时,50年代中国向东欧各国引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项,完成和基本完成108项。
如从东欧引进年产五千吨化纤(粘胶)的成套设备,建设了保定化纤厂。
这一时期我国自东欧各国引进技术设备总额达30.8亿旧卢布(折合人民币29.3亿元)。
苏联对华技术转让
苏联无偿向中国提供技术文件。从1950-1959年,从苏联引进的技术设备73亿元,苏联还在设计资料、开工运转、培养技术干部、产品研制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指导。
1953年,提供的资料、设计图纸23吨,1954年达55吨,技术援助使我国工业水平迅速提升。
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
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厂建造的过程中,综合了苏联建厂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设计出了当时最前沿的汽车制造厂。
此外,1954—1957年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4261个教学大纲、4587项工业制品的国家标准,及大量仪器、设施、设备样品。
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苏的前夕,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发展核能力。并于1958-1962年,进行122项重大科学技术研究。
除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外,苏联还派遣大批专家、技术人员来华,指导重点项目建设。人数最多2000多人,到过中国的专家总计超过了18000人次。
此外,苏联还通过接收中国留学生方式,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奠定了此后几十年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165工程和工业化
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是历史上仅有的全面工业化农业国的例子。
援建工程分布在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医药、轻工、电子、兵器、航天、船舶14个行业。
其中军事工业企业44个和民用工业企业106个。
军事工业包括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及船舶工业4个。
民用工业包括钢铁工业7个、有色金属工业13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个,石油工业3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
由援建项目的构成可以看出,除了3个轻工业和医药项目之外,项目分布行业几乎全部是重工业。
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多项重要工程。
如长春一汽、武汉重型机床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等大型工业企业,武汉长江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
围绕这些企业,兴建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形成规模巨大的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都、长春汽车城、沈阳飞机城、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加工城等等。
“156项”工程的建设填补了中国产业的空白,提高了工业建设自力更生能力,使中国初步建立起布局相对合理、技术比较先进、门类基本齐全的基础工业体系框架,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安排
配合五年计划进
五年计划期间,财政总收入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计划的103.47%。平均每年增长11%,与社会总产值每年11.3%增长基本一致。
五年当中,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特别是1957年,预算收入为310.19亿元,预算支出304.21亿元。
财政收支平衡有力地保证了“一五”计划圆满实现。
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国家不断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探索和改进,调整财政上下级之间和财政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1953年开始,适当地下放了管理权限。1954年预算管理体制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其主要内容有:
1.预算收入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国家预算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调剂收入三类。
属于中央的固定收入有:关税、盐税、烟酒专卖收入以及中央管理的企业、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有:七种地方税(印花税、利息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城市房地产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以及地方国营企业、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属于固定比例分成收入的有农(牧)业税、工商业营业税、工商所得税。
属于中央调剂的收入有:商品流通税和货物税,这项收入由中央用于弥补地方的不足,每年调剂的具体比例由财政部分别核定。
地方的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两项合计,可达到各省(市)、自治区预算支出的60%-80%,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保证了地方建设的稳定性。
2.在预算支出方面,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划分: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
3.按照收支划分,地方支出,首先用地方的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抵补,差额由中央财政调剂收入弥补。分成比例一年一定。如收入超收、支出结余,一般留给各级人民政府支配;如收入不能按计划完成,或支出必须增加时,各级政府负责调剂解决。
这一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占45.4%,地方财政收入占54.6%;中央财政支出占74.1%,地方财政支出占25.9%,主要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由中央统一拨款。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保证国家集中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的同时,给地方一定的机动财力。
预告: 在全国上下通力配合下,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毛主席曾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说一五成就。下一期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