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湖州注册公司首选 湖州公瑾财务(注册公司流程)

《中国气脉》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


2


3


//


西湖首选是杭州的面容。


十几年前,苏东坡在任杭州通判时,西湖碧水涟涟,明澈照人,宛若美女。苏东坡陶醉其间,大赞其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然而,十几年过去,此时的西湖荒草丛生,淤泥壅塞,破败不堪,犹如美人毁了容。


不仅如此,由于西湖存水不多,农田缺水,连年歉收,百姓叫苦连天。


西湖美,则杭州美;西湖富,则杭州富。苏东坡以重建西湖为“抓手”,动员20万人疏财务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筑成一条横贯西湖的长堤,成为湖中通衢。百姓大赞,称此堤为“苏堤”,流程苏堤成为西湖一景。为了有效监控西湖中的淤泥壅塞情况,苏东坡命人在湖中最深的地方建了三座塔,以观测水位。这三座塔在明月下,与湖水相印,竟成为“三潭印月”的奇景,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兴,“科学”变成了“文学”。苏东坡再次让西湖湖州成为西子,并为西子赠送了苏堤、三潭。


苏东坡忘了官场,小人却忘不了苏东坡。苏东坡再次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被贬到颍州。颍州也有一个西湖,也是淤泥壅塞,杂草丛生,形如一个烂泥塘。苏东坡卸下行囊,立刻展开行动,让颍州西湖重现美景,在湖上也筑了一个“苏堤”。他刚把颍州治理好,又被贬到岭南惠州。而惠州也有一个不成公瑾样子的西湖,苏东坡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资助疏浚惠州西湖,在湖上又筑了一座“苏堤”。西湖成了惠州的一颗明珠,百姓狂欢,“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欢喜中,苏东坡的老友王巩来了。他也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一路坎坷。此时是他结束岭财务南首选的宾州贬谪生活,北归的时候。王定国面容俊朗、仪表堂堂,他的红颜知己柔奴能歌善舞、聪慧妩媚,一路相随,陪伴王定国度过艰难岁月。


席间,苏东坡问这一路的坎坷,是何心境?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听罢,心为之一动:常常羡慕世间如同玉琢的男子,上天怜惜,给他配了美女娇娘,终日陪伴在他的身边。这美女明眉皓齿,歌如莺啼,众人止不住地夸赞。风起时,她的歌声如雪片般地飞过来,炎热立刻变清凉。美女啊,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一路风尘仆仆,却显得更加年轻、更加美丽了。你微注册公司微一笑,这微笑里也散发着岭南梅花的芬芳。问你岭南的生活不太好吧?你却说:“安得下心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王定国北归,苏东坡却再次南下,被贬去海南岛的儋州。儋州,蒙昧荒蛮,历来被贬到儋州的人,极少能活着公瑾回去。


乘一叶扁舟,在大海中颠簸。此时,苏东坡已经62岁,他感到儋州就是生命的归宿。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也好,不遭贬谪,能走这么多地方吗?


被贬儋州,与被贬黄州一样,也是没有湖州俸禄,没有官舍。苏东坡又和在黄州时一样,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荒地,早出晚归地耕作。儋州百姓早闻苏东坡的官德、文名,携手为苏东坡建了几间草房,苏东坡将其命名为“桄榔庵”。在这个“庵”里,苏东坡写道: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儋州没有“西湖”,不用再筑“苏堤”。


自古以来,儋州没有进士及第之人。苏东坡抖擞精神,开垦儋州这片文化荒地。他开办学堂,以身试教,引来大批学子。他将儋州文化陡然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苏东坡在儋州构筑了一个文化“苏堤”。


儋州人民视苏东坡为天降菩萨,奉流程他为神灵。他们把苏东坡走过的路叫作“东坡路”,把苏东坡走过的桥叫作“东坡桥”,把苏东坡用过的井叫作“东坡井”,把苏东坡种过的田叫作“东坡田”,他们甚至仿造苏东坡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叫作“东坡帽”。“东坡”一词,成为了儋州文化的重要元素。


苏东坡心安在儋州,视儋州为“吾乡”,在百姓中,尽享鱼水之乐。


新皇登基,苏东坡获赦,复任朝奉郎,踏上了北归之路。


途中,苏东坡路过金山寺。走进寺里,就见一个人坐在花园的石头上,头戴“子瞻帽”,手握拄杖,神情肃穆,意气风发。定睛一看,哦,这是一幅画,画中人就是他自注册公司己啊!


十年前,苏东坡在驸马王诜的西园参加聚会时,画家李公麟为他画了这幅肖像。没想到,自己“获罪”十年,金山寺住持竟能冒险将此画保留下来!


苏东坡凝视着画像,久久无言。犹记得初入仕途,正当得意之时,自己曾写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那时,已经知道人生不过是“雪泥鸿爪”而已。走了一路,得意在哪里呢?功业在哪里呢?不过是进士及第,不过是官至三品。这些,不过是雪泥上的鸿爪,留不下的。那得意、功业是什么呢?苏东坡轻叹一声,提起笔来,在画像边上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命之舟,在风雨飘摇的大海颠簸。


黄州、惠州、儋州,这才是苏东坡的“吾乡”。


上文节选自《中国气脉》


资料:徐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