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信部的解释,“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类别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企业。它公司们大都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甚至具有垄断话语权,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分配”。
至此,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2018年起,国家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设立具行业体的培具体育企业数量目标,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哪些行业和地区更容易出“专精特新”?
有投资研究机构还依据财务指标,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311家上市公司,用量化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及。他们发现,其中较表优质的84家公司中,机械设备公司有24家,医药生物公司有17家,电器设备公司有10家,这就占到了总数的60%,可见机械设备行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最集中、最密集的一个行业——这也是国家高端类别装备制造的重要环节。
资本千万不要在“专精特新”上玩互联网套路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精特新”究竟有多“激动人心”?有这样一句话被频繁提起:当前国家设计了一条“专精特新”之路,是一条给中小企业下一个四十年铺就的“黄金之路”。
德国吉森大学博士、《大变局怎么下的中国管理》一书作者赵向阳告诉中外管理,他甚至认为当下是继1978年、1992年、2001年三大改革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改革开放”。
“专精特新”是政策热词、产业热词,当然也成为了投资热词。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带着大批的资本从互联网、新消费分配等领域,涌向了过去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工业制造业领域。这对于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当然是好怎么事,但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也存在着问题和隐忧。
许多投资人试图在工业技术领域复制互联网的投资模式,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工业技术领域和互联网行业投资的关键逻辑显然不一样。在传统互联网行业,成长速度远比制造业快,资金的密集度和有效性非常高,因为其初期主要壁垒并不在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和扩张速度。这时候行业头部企业在获得相对集中的资本投入之后,很容易利用资金优势快速扩张,形成其后的一系列护城河,最后促成“马太效应”。
而在技术驱动的制造业领域,由于其toB的特性,先天就快不起来。能够成长到超过及500亿元市值的公司数量非常少,很难出现单个项目获得巨大回报的情况。从技术产品成熟过程确定看,这也需遵循客观规律,往往要经过多次和客户之间的反复迭代,才可能稳定成熟表。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不是靠堆钱堆人就可以大幅加速这一过程的。如行业果一旦技术落不了地,找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具体用场景,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用公司原来的互联网固有思维,试图在制造业复制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套路,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资本在一些领域确定过热,如果只是带来资金效率的低下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劣币驱逐良币’,把整个行业搞垮。”黄河说,高端制造要遵循“周期长、赛道宽、不唯纯技术论”的投资准则,靠钱砸不出头部企业。
对于“专精特新”的投资热潮,赵向阳也表达出了他的担心:北交所会不会变成资本市场的盛宴、割韭菜的良机?资本市场的短期导向与“专精特新”所需的长期主义产生冲突,可能影响企业发展,例如企业上市后会不会膨胀,会不会盲目扩张、多元化。他认为,研究德国的“隐形冠军”,千万不要忽视“隐形”的重要性,“隐形”就是减少竞争强度,就是甘于寂寞、长期坚守、精益求精,就是“闷声发大财”。
显然,当前的中国已经走过“钢筋水泥”的发展拐点,正步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活,则国民经济活,能否耐心陪伴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长跑,将决定中国制造能否走向高端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