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扬州市扬子津工商局(扬州市工商局网站)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富庶的扬州一度成为人们心中繁华江南的代名词;时光流转,面对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扬州从未缺席。作为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全国,扬州主动把握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这一发展机遇,着力优化宜创生态环境,积极制定出台落实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政策,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并完善创新服务功能,打造创新创业“扬州样板”,努力将扬州建设成为“宜创之城”。



自2016年5月入围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来,扬州市制定了“双创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双创示范”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组建了双创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以实现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


一组组数字书写着扬州“双创”发展的速度。数据显示,2017年扬州市实现小微企业营业收入达4875.88 亿元,同比增长44.83%;小微企业累计就业人数达241.40万人,同比增长43.26%;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19.23万元,同比增长135.38%;小微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达29469件,同比增长90.54%。


根植千年古城的沃土,凭借“双创”城市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两年多来,扬州市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策集成、机制创新”的工作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空间载体,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融资支持,扎实推进“双创示范”工作,不断激活市场活力潜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成绩斐然。



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市场主体创业活跃度显著提升


中小微企业是创业的主渠道、创新的主力军。为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扬州市围绕“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不断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市场主体在注册、办证、审批等环节办事效率明显提升,为中小微企业打造便捷畅通的准入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上新台阶。


2017年3月,扬州市工商局起草了《扬州市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二十五证合一”“证照联办”登记制度,营业执照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进“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注册开业”,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闯”出了一条“多证合一”改革工作扬州路径。目前,全市企业注册开业平均时间2.3天,网上预审率已达97.6%,在江苏省处于领先水平。



“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网站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大大增强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办事满意度。“‘多证合一’改革,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时间,办理好的证照还能直接快递寄送到家。”扬州博士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会计杨俊感叹道,今后,我们企业到部门办事,只要带上营业执照,就可以“一照一码走天下”。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既要市场放得活,更要监管接得住。扬州市更加注重公正监管、综合监管和审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争创新监管方式,严把事中事后“监管关”,给市场让位、为企业松绑,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扬州市加快市场主体自律建设,积极推进信用监管,扎实做好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工作,确保宣传、培训、提醒三到位,切实提高年报率,扬州市市场主体2016年度的年报率已达91%。创新监管理念,实施“双随机”抽查方式,通过摇号的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随机组合、随时检查,全程留痕,让监管更公正、更有效、更廉洁,也促进企业自律、自查、自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大数据”监管,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成扬州市工商局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了12315申诉举报中心、网络交易监测中心、广告监测中心,并开发并上线运行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监管效率,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扬州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43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9.19户,私营企业13.12万户。


扬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实施更大范围的“多证合一”“证照联办”。要按照“能合尽合、能简尽简、该减则减”的原则,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案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被整合的证照不再发放。“我们将采取成熟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稳步分批次扩大‘多证合一’的覆盖范围。”



整合资源 创新服务内容


让小微企业创扬州新创业更顺畅


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创新动力不足、创业基础薄弱,往往会陷入发展困境,需要政府倍加呵护,提供政策解读、资金扶持、创业场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等全方位的精准服务。扬州市整合集聚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发展创业服务内容,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一站式公共服务,让小微企业办事更便捷、创新创业更顺畅,推动民营经济放量发展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为提升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服务,扬州市主动作为,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完善“小微企业名录库”,着力解决企业、社会、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了政策集中公示、申请扶持政策导航、享受优惠企业公示、小微企业查询、统计分析等五大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设立扬大科技园、扬州智谷两个线下示范点,推进中小微企业第三方服务。积极开展“互联网 ”创业服务,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一张网”,能上网办理的行政服务事项一律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事项达94.53%,着力打造效能政府、服务政府,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服务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让“双创”因子在全社会涌动,扬州市探索创新券、服务券、技改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资金、服务、审批、信息等多种签约服务,有效增加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了扬州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意识,降低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成本,从而惠及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


创新券是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出的普惠性抵用券,有效期为2年,面额分为1万元、5万元、10万元三种。扬州市以创新券政策为杠杆,引导小微企业申领创新券,自主开展科技研发、实验研究、产品研制等科技创新活动并实施产业化,大大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激发了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热情,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新动力。目前,通过发放“创新券”,累计为513家小微企业兑现资金2361.99万元,引导小微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经费7000万元,支持企业创业的各类载体服务资金超1000万元。



扬州市推出小微企业服务券,按照“低门槛、易使用、可选择、精服务”思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精准度,通过服务券撬动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了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目的,不仅为小微企业节省开支,更激发了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动力,有力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2017年实施的第一期服务券,小微企业使用服务券向116家服务机构购买了相关服务,累计签订服务合同6855份,合同金额达8601万元。


为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扬州市创新发放技改券,每年额度约1亿元,重点扶持智能制造技改、工业机器人应用、信息化提升、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五类项目,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扬州市创新技改券机制,具有“事前发放”充分发挥技改政策引导激励,五类方向精准扶持、导向鲜明,事中开展融资、专家咨询等服务,事后补助门槛低力度大等明显优势,形成了政府和企业间“你若投、我就补”的良好互动承诺,为扬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依托乡镇企管站、财政所、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等机构,整合职能,按照“五有”建设标准,建成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目前已形成了1 9 82的三级服务网络,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中心全覆盖和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同时,建成全市“1 N”网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对接、市场开拓、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法律援助等8类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激发创新州市创业热情。按照“互联网 服务”的思路,把各部门服务小微“双创”的相关事项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优质服务产品集中在“1 N”网络平台上,同时开发了手机APP,让企业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享受政策咨询、融资申请、项目申报、服务券申领、培训报名、展会报名、企业信用查询、小微企业名录库查询等服务,并实现了从江苏(扬州)政务网的一键登陆。运行3个多月来,网站已注册企业2435家,APP下载2759次、微信公众号关注量3182人,发布服务信息236条,在线出具企业信用报告114份;目前上线小微企业已突破1万家。


扬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扬州市将进一步丰富完善优化政府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放大“三张券”的集成效应,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进一步形成更为完善的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构建起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政务服务系统,打造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打造全流程、一站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让小微企业在这里创新创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化“双创”载体支撑


激发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小树苗的生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滋养,同样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成长,更需要工商局平台载体支撑。在入围“双创示范”城市以来,扬州市积极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以科技产业综合体、众创空间等为抓手,打造“双创示范点”。同时,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发挥扬州信息产业基地、扬州智谷等创新板块的龙头作用。目前,扬州创业创新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搭建起完善的孵化链条和创新创业生态圈,各类创新资源聚焦辐射带动,让创新集聚,让创业常新,激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细胞,让更多创新创业种子落地生根、盛放如花。


中国创谷是由扬州广陵区以文化创意及互联网为核心打造的新型创新载体,为广大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及服务。据介绍,中国创谷坐落于扬州东部广陵新城江广智慧城内,周边配套东南大学科技园、研究院以及部分配套人才公寓、商业中心,形成了集商务办公、人才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科技集聚区。中国创谷园区一期由创业孵化器咖啡、蜂窝式办公创业苗圃、中小型企业孵化器四部分组成,可实现拎包入驻。目前,中国创谷园区一期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已引进企业50余家。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城工业园区,由江苏荣丰投资理财咨询有限公司投资运作的创艺985众创空间,是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众创空间,以整合引入工业设计企业、文化创新、软件开发等相关机构及上下游和周边服务商,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根据目前部分创新设计类的创业青年,在创业初期对政策把握、资金募集、技术嫁接等方面存在需求的市场现状,采取与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与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建立合作联盟,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打造三个环境、三个基地和六个平台。同时,推进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网络化手段、资本化运作,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开放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打造一流的创新设计众创空间。


随着全民创新创业的深入推进,扬州市目前各类创新载体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已形成了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空间载体发展态势,折射出全市创新创业的热度。截至2017年年底,扬州市建成创业示范基地4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0个,入驻小微企业1700家,吸纳就业人员5万名。建成23个科技产业综合体,面积36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1700家,引进本科以上从业人员2万人,集聚博士人才320人,设立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66个、科技服务机构121个。建成众创网站空间63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29个,入驻小微企业1000家,吸引创客3000名。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扬州分中心,实现技术交易额超10亿元。一串串数据,足见扬州市“双创”载体建设的加速度,展示着扬州“双创”的累累硕果。



为进一步根植“双创”发展的沃土,激活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扬州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努力构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2018年新认定不少于3家市级基地,新增基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超过300家。对年度考核绩效突出的基地进行奖励。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市特色产业园、区中园创建特色产业小镇,年终争取建成10个特色产业小镇,带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同时,扬州优化小微“双创”载体平台,鼓励各地利用工业闲置厂房或新建高标准厂房兴办小企业创业基地,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全市共建成小企业创业基地37个,其中国家示范基地1个、省示范基地23个。基地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入驻小微企业1700户,吸纳就业4万人。择优选定10家特色产业园创建特色产业小镇“双创示范点”, 10家重点培育对象共入驻小微企业1527家,当年新增291家;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吸纳就业89000人。



此外,扬州市在“双创”载体建设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三大板块打造“创新扬州”新标志,实现创新板块和园区同步提升。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大创新板块,并将其作为“1扬州2345”创新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如今,三大创新板块按照既定目标加快建设,聚拢扬州最为富集的创新资源,正成为支撑扬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和强力引擎。


据介绍,扬州市加快建设江广融合区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板块,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扬子扬子津科教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板块,推动创新资源优先向三大创新板块集聚,分别打造打造“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互动并进的样板区,“扬州智造”的领军板块、江苏“一中心一基地”的示范板块,以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三大创新板块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356家、高新技术企业175家,拥有全市1/4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的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1/3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时,高新区加快发展,扬州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数控成型机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并晋级全国高新区百强,高邮高新区建设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杭集高新区马场创业街成为省级众创空间。新增智慧照明、智能健康装备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增新津能源汽车及车控电子、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3家省级科技产业园以及现代渔业1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全市已累计建成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1个国家高新区)、5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其中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1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形成覆盖所有县市区的“高新”产业的空间载体发展格局。



资本与企业无缝对接


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小微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此,扬州市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环境,优化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模式,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入方式,让资本与企业无缝对接,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江苏泽景是一家是由吕湘连、张波、王正刚、吕涛等汽车电子领域的高端人才在扬州市仪征汽车工业园注册成立的高科技企业,主营产品为汽车风挡式抬头显示器(HUD)。该公司创办初期研发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市场局面尚未打开,资金营运及市场拓展方面仍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了解到江苏泽景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后,扬州市财政设立的天使(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积极与其对接,最终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投入300万元,并为其引入上海汽车集团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的700万元股权投资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在产权市场的推荐下,该公司获得中国工商银行500万元创业贷支持,有效化解了公司在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在上汽的帮助下,该公司产品已通过德国大众HUD生产认证,成为国内惟一一家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2017年实现销售额2400万元。同时,江苏泽景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包括北斗星通、北汽集团等在内的多家投资公司都在积极争取下一轮融资。



江苏泽景获得多渠道投融资扶持,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只是扬州市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种金融产品,协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一个精彩缩影。


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缓解融资难,扬州市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有效作用,撬动银行资本,吸引社会资本,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打造了“e融扬州”品牌,财政资金池规模达到21亿元,引导16家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150亿元,服务企业9016家。设立应急资金为企业转贷到期银行贷款,共为99家企业转贷138笔应急专项资金18.7亿元,撬动银行信贷投放25.3亿元。扩大天使人才专项资金、天使梦想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向7家股权投资基金出资2.6亿工商局元,带动15.1亿元社会资本跟投,财政资金杠杆倍数放大近6倍。


同时,扬州市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发挥多种金融的支撑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减轻创业者负担,鼓励各地对创业者在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上给予优惠。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全面推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重点政策落实。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在苏宁、京东开设“扬州小微企业双创馆”,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融资模式,对接企业上市注册制改革,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上市,进一步破解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



此外,扬州市积极搞活金融市场,加快实现便捷融资,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优化资本市场,出台《关于加快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成长型企业通过上市定增、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创新银行支持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担保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完整融资服务体系。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加大对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力度。


为创优金融生态,打造银企合作平台,探索出了金融支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式、新路径,2017年,扬州市经信委、扬州银监分局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合作,开展“银企合作县(市、区)行”系列活动,旨在帮助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解决资金缺口,保障有订单、有市场企业和新竣工达产企业的资金需求。三部门将服务重心前移,先后在高邮、宝应、江都、市区举办了4个专场,计30多家银行与100多户企业进行了现场对接,有65家企业提出资金需求。据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9日,已有25家银行对58家企业20.81亿元资金需求给予了积极回应,新投放企业贷款达11.09亿元。



完善人才生态系统


推动人才梯队化发展


创新创业有了众多的平台载体、优质的服务内容、完善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还远远不够,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业的第一支撑,谁能集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取胜。


扬州市以建设“双创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一揽子的引才激励政策,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培育各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支持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动力、创造活力,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形成各层次人才梯队,为全市经济创新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招揽英才,推进“双创”工作,扬州市创新“人才 服务”模式,多平台打造人才“磁力场”。出台人才20条政策,不断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设州市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实施“绿扬金凤人才计划”。同时,举办首届中国瘦西湖创客活动周,开展创客精英论坛、创客大咖对话等专场活动,邀请OFO共享单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咕咚运动创始人申波、Insta360联合创始人陈金尧、优客工场执行总经理王浩等创客大咖来现场分享创业经验;先后举办2017天使扬州行主题论坛、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培训活动、 2017中国(扬州)跨境电商发展论坛、2017中国扬州“互联网 商贸”创业创新发展论坛等系列“双创”活动,邀请黄海、郑敏、张正喜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扬州,参会人员超 2000人次,营造“双创”发展氛围。此外,组织开展“绿扬金凤” 众创大赛(领军人才专场),为小微企业、创业团队提供优质路演平台,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同时,扬州市积极支持高端人才创业,激发创造活力。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引导723所和曙光研究所两个央企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对小微企业新招录、首次参保的大学本科以上人才,按最低缴费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对境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项目经费和安家补贴等。



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到扬州创新创业,扬州市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开展“聚力创新”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针对企业需求,两年来,组织上千家企业拜访北京、西安、重庆等科教资源富集的地区,深度对接近50家知名高校院所,举行以智能汽车为主题的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和10多场专题推介恳谈会,组织企业参加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项,引进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重庆大学离岸孵化基地等56家知名高校院所研创中心,扬州市产研院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智能化技术研究所获批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航天五院太空主题公园、万方科创书院、巨如集团肿瘤质子治疗高端装备、海航科技VR&AR文创基地等重点项目落户扬州市。扬州市企业共柔性引进教授博士人才780人,其中133人获批江苏省科技副总,位居江苏省第一。



此外,扬州市拓展创业渠道,支持基层和返乡务工人员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热潮,激发创业富民“最大潜力”。支持扬子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创建四批扬州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引导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对接工作。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为基层创业人员提供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扬州市以“双创示范”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创响扬州”系列活动,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和创业氛围“五位一体”的新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让古城换发勃勃生机。2016-2017年,扬州市创业培训3.05万人,扶持自主成功创业2.74万人;2017年,扬州市新增就业创业22.4万人次,其中小微企业新增就业创业18.93万人次。


“兴城先兴人”,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扬州市要加快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服务系统,大力帮助企业引进所需人才,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同时,要把宜居、宜游与宜创有机结合起来,为年轻人和创业创新者提供优良的人才生态系统。



步入新时代


扬州扬帆再出发


春天,是播撒希望种子的好时期。播种决定收获,扬州市以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勇气,站上创业创新“风口”再出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组织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在“双创”载体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投融资渠道、政府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创新创业的因子,构建起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靠、人才为支撑、政策全面配套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扬州市将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提升孵化培育能力,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加大对省级及以上认定的创业创新空间奖补力度,切实提高空间承载率,鼓励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提高对入驻企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载体服务能力,引入招商、法务、财务、融资对接、创业导师、创新项目路演、创新创业论坛等公共服务,为入驻团队、人才提供良好环境。新认定不少于3家市级基地,新增基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超过300家。同时,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市特色产业园、区中园创建特色产业小镇,年终争取建成10个特色产业小镇,带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同时,将强化平台能力建设,有效增加津公共服务供给。以企业服务需求为导向,扩展全市“1 N”公共服务总平台服务功能,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将支持小微双创的“真金白金”政策和实实在在的服务事项,以及优质服务机构的服务产品放到平台上,增强小微企业的“获得感”。继续推进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建设,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同时,引导各地小微双创服务中心围绕各地建立法律咨询、省外参展等惠企重点工作开展服务,开展评选奖励星级服务中心。



大众创业如潮涌,万众创新正当时。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小微“双创示范”建设的决胜之年。步入新时代,扬州市扬帆起航,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擎起“双创”大旗 ,唱响“双创”品牌,将“双创”事业推向新高度,全面夺取“双创示范”建设全面胜利,为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