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工商局在哪里(吴江区有几个镇)

同里镇处于太湖流域,六千年前,曾一片湖泊地,先民在此围圩造田,形成了河网密布的自然地貌。同里镇北九里湖一带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五千多年前“崧泽文化”。唐初,居民聚居城市,北宋初建镇。元代开始,镇中心向河道更为密集的现镇区迁移,原镇区变为农村。明代,镇区格局基本形成。至清代,镇区内基本无空地,形成一个完整、繁荣的城镇。


同里古镇原有五湖围绕,分别为州市同里湖、南星湖、九里湖、庞山湖和叶泽湖。现还存有同里湖、南新湖和部分九里湖。


一 地形变化


古镇区由九条有几个镇河流分割为八只圩和镇郊七只圩,镇区八只圩有:东桧楖圩、西桧楖圩、佛字圩、东柳圩、西柳圩、秵镰圩、漆字圩和洪字圩。镇郊七只圩有:成字圩、冲字圩、南荒圩、西珠圩、秜字圩、南秘圩和果字圩。整个古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开浚市河(:


乾隆六年(1714年)里人赵植、任德成、陆延聘等募资开浚市河,自东溪桥至富观桥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里人王铨、袁希贤、王士增、范时勉等募资开浚市河,自升平桥到漆字圩。


嘉庆八年(1803年)里人王自镐、陈兆、刘守愚、刘德新等募资,西自谢家桥起,东经得春桥及饮马桥至后港,开浚长度苏一千米有余,深尺余,花钱四百千有余。


西桧楖圩和东柳圩间,原有州市濠潭。北通富观桥东侧后港,南通镇里(石皮弄南口)谢家桥港。明末,南北水道淤塞。濠潭成为低地。至清代末,低地成为农田,是镇区中保留的唯一一块农田。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田成为房屋宅基地。


东桧楖圩和秵镰圩间,原有池塘称荷花荡,向西通忏堂浜,往南同里镇至泰来桥西侧与东埭港相通。向东延伸称放生河。清代前期,放生河淤塞,填土架屋,成为闹市,即新填地西段。清末,荷花荡淤塞成荒地。解放初期,该荒地和在其北的周家坟平整成广场,几经改造为现在的退思园西侧广场,这是旅游活动和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其后,忏堂浜也填没,拆除浜口里仁桥。


西柳圩广仁桥南原有一小浜(今陆家埭北端),上有石板桥名蒋家桥,清末淤塞。


东桧楖圩和佛字圩有船舫浜(浜底建有阁楼式船舫而得名)。1969年,因工厂占用,船舫浜填没,拆除浜口玉带桥。2001年,珍珠塔景点修复,重开船舫浜,再建玉带桥。


1970年开始,因防治血吸虫病和扩展镇区用地等原因,将丁字河填没(北口为吉利桥,西口现为乌金桥,东口在东埭北端)。拆除吉利桥、长春桥、升平桥。1997年重开丁字河,除重建三桥外,增建泰安桥。1999年移建乌金桥。


二 镇区范围的形成和演变


(一)唐代:唐初,成德(公元618-626年)期间,法喜寺建于九里村外学圩,此寺规模宏大,殿宇恢弘,香火鼎盛,播名四方,为盛在哪里唐时江南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年)不慎毁于火,现遗迹无存。唐宋时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据嘉庆《同里志》记载:“九里村,在九里湖滨,唐宋时成为闹市,桥梁寺观砖街石岸苏,遗址尚存吴江区。”


(二)宋代: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魏忠贤中特奏名状元,其居所(今属九里村二组冷家浜)处筑状元坊,为便于车辆迎来送往,扩修通道,从冷家浜直达富观桥堍,衔接镇区,该路称为状元街。


南宋宝佑年间,诗人叶茵在西柳圩和西珠圩一带(卧云庵西)建水竹墅别业。叶茵自定水竹墅十景。这是同里镇最早的园第记载。


(三)元代:江南财赋司副使宁昌言同里镇在秵镰圩建别墅(今广场西侧),称万玉清秋轩。中有菊坡、岁寒屏、苍茛谷、来鹤亭。桔圃、芙蓉沼、金粟坞、碧梧岗、师古斋、棲云馆等。可惜此别墅寿命不长,至元末已荒芜。


元末,沈万三婿陆仲和在南秘圩(今北新村)和东桧楖圩(今南濠弄)建走马街,设帐子廊,亭台池囿。明初抄没,遂废。元末,富户叶骑门在同里湖滨建水花园(今田浪村荡湾里)。园广数里,中有聚书楼、约鸥亭、小垂虹等,池阁石梁、映带左右。明初抄没入宫,遂废为渔丛。此处是同里湖岸最为曲折的一段,工商局岸边竹林农舍相掩映,为同苏州市里八景之一的“水村渔笛”。


(四)明代:官绅建造大批住宅,平民人口也随之增加,商业繁荣。基本形成住宅区在北、商业区在南的格局。


1、 住宅、园第


西桧楖圩今南旗杆、东旗杆、北旗杆、高地上一带有:明洪武时太医院使周缪的恒心堂(;明正统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归老所居的遗老堂;明宣德间清丰县教谕吴骥宅;诸生陈序堂;县令沈士元宅;明万历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故居宏略堂(后称孚寄堂),中有青草池塘。王道亡后敕建牌坊、陈氏家祠;处士王有庆在遗老堂旧址上建师俭堂;掖县知县陆元祥宅筠苏州市轩;另有现存平民住宅三谢堂。


东桧楖圩今东新桥至普安桥一带有:明成化顾昶所居盘窝;顾昶子顾宽所建务本堂。中有同心堂,唐寅撰记。西有感梅亭,文征明等题诗;顾昶孙、光禄寺监事顾纲所居的光禄第;明隆庆间监察御史顾曾唯的侍御第。石皮弄至崇本堂间,有明万历间江西兵备道顾自植所建的西宅别业。


西柳圩今陆家埭有:明成化间朱祥所建耕乐堂,内有燕翼楼;现存明代建筑明厅、承恩堂。漆字圩有唐家宅及现存明代建筑潘氏墙门。


2、 商业区


主要集中在镇区南部洪字圩(今南埭、东埭)、西柳圩南(西埭)、秵镰圩南(竹行埭在哪里)。至明代中期商业已相当繁荣。吴骥所定同里八景中,《南市晓烟》即是当时繁荣景象的描述。凭着此处水路交通的方便),货船云集(白粲边艘何济济),商品繁多(懋迁百货无朝曛),更有饭馆酒楼工商局(当炉贳洒开芳樽),一片热闹景象(接踵摩肩肯辞险),而且贸易规模也十分可观(青蚨满箧常欣欣)。


(五)清代:镇区进一步充实,除原濠潭和其西侧的磕头坟、荷花荡和其北侧的周家坟这二块荒地外,几乎没有其他成片的空地,镇区还逐渐向周边扩展。


1、 住宅区


主要分布在东桧楖圩、西桧楖圩、佛字圩、东柳圩、西柳圩东部、漆字圩及秵镰圩北部。向北扩展到南秘圩南边(红塔埭)、秜字圩南部(章家浜)。向南扩展到成字圩北部和冲字圩(三阳田、铁匠弄和马家廊下)。


2、 商业区


分布在洪字圩(东埭、南埭、圣堂弄)、西柳圩南边(西埭)、秵镰圩南边(竹行埭)以及由放生河填塞而成的新填地。


3、 手工业区


零散遍布住宅区和商业区的交界处,米业、粮油加工、糖坊和木业(棺材作、农具作坊等)则集中在镇东、南、西三个镇郊地区。至清末,同里镇基本形成了深宅大院多为官绅所居吴江区,官绅和文人所居与商业区分开,这在江南古镇中是比较独特的。


(六)现代:


民国后至解放初的五十年代,镇区面貌基本保持原状,)只是把寺庙、祠堂等建筑改为粮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工厂占用了部分古建筑。(后来工业向外迁移)八十年代开始,先后建造北新村、南新村、东新村三处9万平方米左右的民居,同时开辟迎燕路、小川路二条商业街,一条街上有幼儿园、工商所等公共设施建筑。在同里湖畔建造同里有几个镇湖度假村(占地七十余亩)、花园宾馆。至二十世纪末镇区面积从原来的0.87公里扩展到2.43公里(镇西工业区已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不包括在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