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温州企业核名查询(工商局注册个体户查询)


今年以来,温州创新版图上展现出多点开花的绚烂景象,投射出温州“创新场”活力十足。这背后,是温州锚定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加速“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输出,加快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结出的硕果。


打出“组合拳”


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个体户”,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完善顶层设计,集群化、矩阵化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赋能核名产业发展。”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实施《温州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打出优化创新生态“组合拳”,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引育并举推动科创平台量质双提升。


根个体户据该方案,我市围绕“5 5 N”产业,引进顶尖高校院工商局所、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团队,以独立建设或合作共建的方式建设创新平台,力争到2023年全市创新平台达到60家,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汇聚E类及以上人才1000人。建立领导联系“双结对”、平台创新赋能“双比拼”机制;建立“半年一比拼”“一年一评价”县(市、区)比拼机制和企业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导则。


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叠加效应正不断显现。今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中关村信息谷温州创新中心等7家创新平台相继签查询约注册落地,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启动3个研究中心建设,温州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落地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批创新平台加速集合高端创新资源,开启服务温州高质量新征程。


上周举行的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创中国”试点建设推进会上,浙江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浙南海洋科技研究院等10个重大创新平台、中国基因药谷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14个重大项目签约。


目前,温州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家,引育共建浙大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46家,建有市温州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6家、孵化平台149家,建成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5家,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的科创全链条。


剑指“卡脖子”


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汽车传感器等精密器件的激光制造与工艺开发,建成国内首条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智能制造生产线。


“我们要打造既能解决基础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又能为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该院负责人介绍说,汇聚国内外院士等在内的国际工商局科技精英120余人,合力攻关激光加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院累计签订企业技术服务合同170余项,“四技服务”收入达3000余万元。


剑指“卡脖子”技术,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市众多像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奔跑在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


据悉,目前我市已累计引进46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实现“5 5”主导产业全覆盖。汇集高层次科研人才718人,承接横向科研课题超1000项,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今年以来,40多家查询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注册、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收入超8000万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跑出“加速度”,赋能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动机”


科技企业破茧蝶变


温注册州腾飞,创新为核,产业为基。


安宝乐是一家以高性能止滑材料技术研发及转化为主的科技企业,2018年5月企业入驻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从一个创业孵化项目成长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成长温州与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平台赋能密不可分。”安宝乐创始人郑国超说。目前,该科技园累计孵化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0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31家。


过去五年多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倍、省科技型企业增长超5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近3年每年新增1名全职院士,去年新引进大学生首次突破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迈进全国城市30强……这背后是不断提升的创新平台能级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行进核名在共同富裕新赶考路上,温州必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