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上海一九四三的简介(上海一九四三的作者是谁)



在我九岁的时候,妈妈终于带着我第一次去 上海 ,现在高铁2个小时就能到达的距离,二十多年前需要足足坐上一个晚上的轮船,下午5点上的大轮船,凌晨五点迷迷糊糊中,妈妈拍醒我,说,快看, 上海到了,睡眼朦胧中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高的柱子,后来在课本里,我知道,那建筑叫东方明珠。


那是一次为数不多的全家出游,也是小时候印象中最快乐的一次全家出行,就像现在的迪士尼、LADY.M,二十年前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网红打卡点是锦江乐园、城隍庙小笼。直到现在,我妈还会叨叨:小时候你的胆子太大了,锦江乐园的过山车,你自己上去玩了一遍,回来吐了一圈,吐完接着上去玩,拦了拦不住。


再后来, 上海 从心目中这个神秘的地方慢慢变成国际大都市,每次到 上海 不是出差,探望朋友,就是办签证,转机,来去匆匆,竟发现没有好好的再玩一边 上海 。端午长假前,偶尔看到杰伦小公举要在上海 连办四场演唱会,和家属一拍即合,趁着端午小长假,到 上海 玩了几天。


顺便吐槽一句,小公举的演唱会门票太热门了,黄牛价基本是票面价的2倍,内场基本都上5k了,没办法,谁让杰伦是我和家属童年的偶像,就当是缅怀青春。


回到过去——旧式建筑,弄堂风情



弄堂文化--田子坊(黄埔区泰康路210弄)



突然某一天,田子坊变成了除了外滩城隍庙豫园外新的必到打卡点,就像 苏州 的山塘街, 成都 的宽窄巷子,田子坊成为了一个新的文艺地标。


田子坊最早时是 上海 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典型的后来经过商业改造,加之各类艺术家画家的入驻,由一个普通的石库门弄堂慢慢聚集着创意店铺、画廊咖啡馆的文艺之地。



到的太早,店铺稀稀拉拉只开了一部分,下过雨的早上地面湿哒哒,慢慢得往弄堂深处走去,看到几个本地老人洗漱完毕,拿出吧小凳子,坐在门口。虽然很多人陆陆续续的搬离出这里,但也有少数老人家在这里坚守,毕竟这里是他们一辈子的回忆。


而不远处画馆刚刚开门,生活与艺术,竟然在这里如此的和谐,也许这就是田子坊特有的市井文化。




田子坊和 丽江 古城还有 鼓浪屿 上的小店都很像,小资味道也很足,有一些小店也很小清新,当然,也会有重口味的特色店哦。



变得商业化是不可避免,毕竟全国全世界的游人都在这里聚集,卖的东西也趋向雷同,但是透过商业的背后,近百年的建筑,熟悉的 江南 建筑,好像把我拉回小时候的外婆家。



田子坊由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的 上海 创意“弄堂景点”是一个集咖啡馆,酒吧街,小吃店等于一体的地方。充满市井气息的弄堂中坐落着一家家小店、艺术作坊等,可以免费参观艺术大家的作品。刚来到这里就被浓浓的老 上海 的艺术气息和生活方式所吸引,这也许就是这里最大的特色吧。这里你可以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尝着各种美食,约上三五好友喝喝下午茶看川流不息的人群,买上一张具有 上海 特色的明信片。



田子坊建筑群风格多样,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性。建筑本身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观赏价值。


作为 上海 创意产业园区中唯一一个有原居民生活的园区,田子坊至今仍保留着里弄生活。



海派文化--武康路



去了那么多次 上海 竟然没有走过 上海 最美之路武康路




武康路是出租车司机师傅推荐我们的。他说各种领事馆都聚集在武康路上,那儿的建筑都是上百年的岁数。被师傅说的特别心动,让师傅直接送我们去武康路。走在武康路上,感觉这儿的温度都比外面低一点,两边得梧桐树郁郁葱葱,如果秋天来一定特别美。



全长一千多米的武康路是 上海 第一条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堪称 上海 近代建筑博物馆,从1912年到1998年,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法式、 西班牙 式、英式等各式建筑,各国各个时代的设计师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而居住在这里的人群,一茬换着一茬,从最初的外国人,到后来的本地人,从赫赫有名的文化人到现在的普通民众。在这条路上,每一条街巷、每一幢房子、每一扇窗户、每一座花园、每一株树木,甚至每一块石头都记述着武康路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八十多年前,仅仅在 上海 停留了短短一天的大文豪萧伯纳,为武康路写下了如此诗意的赞美。 时至今日,武康路依然还是 上海 大名 鼎鼎的网红马路。这里梧桐婆娑,名人故居云集,刷爆朋友圈的精致小店随处可见……




提起 上海 ,如果你只能想到外滩和城隍庙,那说明你玩的不够彻底,因为除了这些人挤人的景点, 上海 有非常多值得一去的老街。 那里有真正的旧式海派风情,各种风情的建筑和两旁的梧桐,都构成了无比美丽的画面。


引用一句 上海 司机的话,梧桐越繁茂的路段,历史沉淀越深。


如果来 上海 只能去游览一条街道,很多老 上海 都会首推武康路。电影《色•戒》中,汤唯饰演的王佳芝就是在“福开森路99号”与梁朝伟饰演的易先生幽会。 这里的建筑风格多为 西班牙 式、 法国 文艺复兴式,道路两侧摇曳着梧桐疏影。




武康路858号: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诺曼底 公寓(现名武康大楼)。



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这个在拐角处伫立的武康大楼,也叫 诺曼底 公寓,在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特别显著有气派的建筑,也是 上海 市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 匈牙利 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这也是 上海 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



大楼始建于一九二四年,由万国储蓄会出 资兴 建,由旅居 上海 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 上海 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大楼的骑楼设计、通体的红色砖墙、转角挑阳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着 法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



在武康路上,私人建筑只能透过墙门缝窥一窥里面的小世界,不少名人故居变成了文物保护建单位, 比如 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故居正在修建,进不去,哭),而最亲民的莫过于一个个网红店,优雅的建筑摇身一变,变成咖啡馆,花店,面包店或是书店,透露出一丝丝优雅的亲民。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独有没有。



上海 M50创意园( 上海 市普陀区 莫干山 路50号艺术创意园区)



可以说是 上海 的798,是目前 苏州 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现在逐步成为 上海 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之一。




上海 总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地方,像 莫干山 路50号。M50创意园位于普陀区 莫干山 路50号,名字大概就是取自莫字拼音M和50号。


原是一家纺织工厂所在地,现今却摇身一变,以M50招牌号召全球各地的艺术工作者聚集于此,包括 瑞士 香格纳画廊、 法国 东廊艺术、 英国 领事馆文化艺术处艺术家工作室、 加拿大 艺术景画廊等。




可以说是 上海 的798,创意园由一片被遗弃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 上海 老式民房改造而成,现在已经成为了 上海 的艺术地标。


一进门就看到墙上贴满各种表演艺术展的海报,国外到国内,知名或者不知名,这个工业气息浓厚的地方,吸引着各地的艺术家到来。


而在这片废旧的工业区里,依旧保留着那些锈迹斑斑的老机器旁,孤独的气息,和园区里那些安静的艺术品一样,艺术本来就与热闹无关。





上海 总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地方,像 莫干山 路50号,原是一家纺织工厂所在地,现今却摇身一变,以M50招牌号召全球各地的艺术工作者聚集于此,包括 瑞士 香格纳画廊、 法国 东廊艺术、 英国 领事馆文化艺术处艺术家工作室、 加拿大 艺术景画廊等。这群充满艺术细胞的创造者,让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老厂房内生根。





M50聚集了风格迥异的画廊、工作室,包括从事建筑、装饰、家具设计的公司也纷纷入驻,甚至一些时尚的品牌服饰店、艺术书店、音乐商店也占据着一些小仓库。老式的铁栅栏玻璃窗,被改造为独特的logo;年久失修的 通道 ,被行为艺术家融合成雕塑的一部分,配上路边精致的路灯,许多时尚元素将M50点缀得生机盎然。




M50地块在过去曾经是 中国 最大的民族资本家的聚集地。 莫干山 路50号春明工业园区最早是周氏家族的英商信和棉纱厂,紧邻的 莫干山 路120号原 上海 面粉厂则是由孙氏家族的阜丰机器面粉厂和荣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厂发展而来。1936年该厂还曾建一座储麦2.2万吨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圆筒仓,后成为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由荣氏兄弟在1913年创办,1914年后相继建起的第二、四、八面粉厂“雁列成一字长型……至于建筑之壮丽,规模之宏大,尤推各厂之冠”。





老工业文化--1933老场坊(地铁4号线 海伦 路下,或者10号线武进路站下)



一进去,我以为我进了一个恐怖片的拍摄现场,未曾想到它原来是个屠宰场,而现在它是一个创意园,这儿就是1933老场坊。


从名字上就能猜到,这座建筑于1933年建成,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 资兴 建,由 英国 设计师设计,由 中国 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整体建筑可见古 罗马 巴西 利卡式风格设计者将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所有水泥都是从 英国 进口,直到现在看到都是如此的坚固无比。



正是这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惊世之作-- 上海 工部局屠宰场,是的,如此看起来错综复杂的建筑,最初是用于屠宰场。


建筑一共五层,整个设计无不透露出设计感和智慧感。走进老场坊,就会感觉异常凉快,因为所用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凉爽。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廊桥,据说这些廊桥是把牛羊送进屠宰区域时分流用的。不同的廊桥有不同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动物的大小,


曾经的牛羊聚集地,现在是摄影师聚集地~



曾经是当时远东最大,且最现代化的宰牲场,该建筑于1933年竣工,1934年投入使用。由 英国 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但当设计,整体建筑可见古 罗马 巴西 里卡风格。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者根据“宰牲”的需要进行定制,形成错综复杂的内部空间,以及外方内圆的多重空间结构,使建筑本身充满神秘色彩。


这座宰牲场的设计者是巴尔弗斯( 英国 设计师),建筑是古 罗马 巴西 利卡式的风格。它汇集了东西方建筑的特色,外方内圆——四层外廊,三层内圆。中心圆的三层把外廊和旋梯巧妙的连接在一起。并且,每一个廊桥宽度也不同,据说是用来筛选不同尺寸的牛。


如今的它,已不再是当年血腥的宰牲场,而成为集时尚、文艺、小资、潮流于一体的创意空间,基本每周都会有戏剧音乐演出、主题派对以及一些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精彩不断。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别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1933老场坊建造完成后,历经战争,虽然数度关闭,或用作它用,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现在变成一个创意园,入驻了不少餐馆、艺术馆和工作室,让整个显得有点阴郁的建筑有了那么点活力。参观完走出场坊,从外面遥望这个高高的,充满历史感的建筑,仍然能感受到无声的历史感。







由于建筑本身宰牲功能的弱化,该建筑在历经多次落寞之后, 上海 通过对其改造更新,在完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以创新求知、生活方式为核心要素,使其形成机体和内核整合互动为一、风尚诠释复古的创意生活体验区。










烟花易冷——山东一路走三圈




位于浦西,东临黄 浦江 的 中山 东一路有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外滩,西面为哥特式、 罗马 式、巴洛克 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不到外滩走一走,感觉就好像到了 北京 没去长城,到了 台湾 没去忠孝东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