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企业会计准则变迁历史(201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

小院生活 2022-02-18 17:25


浅论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是应人类经济活动之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有组织的作业,它包括对特定组织内的经济信息收集、处理、报告上级主管以及预测经济走势等职能。现代的会计管理制度划分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管理的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管理。




一般认为,现代的会计管理制度源于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对内部计量管理的运用。实际上,我国在西周前后代就专设的会计官职,大约在秦汉时代相应的管理制度趋于成熟。本篇将对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简单的论述。






先秦的会计管理制度初探






早期的会计行为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与劳动产品分配、交换的现象。计数在当时的这些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通过绘画、陶文、结绳、书契符号等等方式来进行计数,渐渐形成了数量的概念,并通过这些方式来反映经济活动的关系。




正是这些活动的推助,产生了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到了奴隶社会,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会计制度亦开始萌芽。在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有关会计事项的文字记载。上述事例中,仅仅包含了会计的一些要素,尚未能考证得出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周朝的会计职官




中国古代很早就将公共财政列入政府行政事务部门。在周朝,铸币的使用,产品交易所的职能,贷款的出现,市场稳定的措施都令中国在经济和财政组织方面领先于同期的世界各地。这其中必然会有负责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的职能部门或财政组织的存在。




根据《周礼·天官》所载,当时负责管理财政之中央官吏有:太宰、小宰、宰夫、职纳、职岁、职币、司会、司书、太府、玉府、外府等;而在地方范围内负责管理财政的官员有大司徒、小司徒、载师、闾师、县师、遂人、遂师、廛人、泉府等等。




其中的司会负责掌管财务,担当规划计算经费开支的职责,算是会计的雏形。太府是掌管府库收藏会计。外府则是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小宰是周王朝财政工作的中心,负责征收岁入,并将其作为经费,分发到其他政府机构。太宰则负责对各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编制进行审计。









周王朝的会计管理制度




从组织机构来讲,预算具体的工作是由司会来完成的,他会收集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数据,例如:人口、户数、土地、工具、天然资源的分布、粮食收成的预测等等,并将这些资料汇总后上呈。




同时小宰会对王室的维持支出、各级官员的俸禄、公共事业的预算做一汇总后上呈。太宰取得这些资料后就会针对财政问题做出一系列决策,确定各种贡赋的数量及税率。然后小宰按既定的方略完成对各项征税和贡赋的收集,并按规定批准各项支出。




而整个过程要经过太宰的监查和审核。由于太宰是周官里的六卿之一,为最高财政长官,有权对财政事务和银钱管理的官员进行审查。关于预算审查周期,分为10天1旬的旬报,30(或29)天的月报,以及年报。




其中旬报由司会抽检,月报及年报则需太宰加以审查。值得注意的是,刘秉麟老师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财政制度体系过于完备,因其官制皆出于《周礼》一书,疑是后世附会。









秦朝中央政府的会计管理职官






秦朝社会之变革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之后,中国的社会组织架构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秦朝以前中国的政治采用封建制度,地方分权,诸侯割据。秦朝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中央的财政权也随之扩大,且政务日益繁忙,各项经济统计数据日益增加。




为此秦朝的财政组织,一定会比前代更加严密。战国时期各大诸侯争相变法,以图复国强兵,秦国的治国理念以推崇法家思想为主,在群雄当中法制变革最为成功,为其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因此可以推测,在秦朝的财政制度,审计制度的背后,必然会有法律的支持。









少府-皇帝的私家会计职官




在上述秦朝政府财政组织架构的变革进程当中,国有财产私有化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秦朝时期的财政制度,已将国家与皇帝的经费划分开来。管理皇帝经费的职官称为“少府”,位列九卿之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云:“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秦少府负责的是皇家事务,这一机构的职能在于管理和储藏国君所需物资;征收特种财政税收;管理生产御用物品的手工作坊;帮助国君处理后勤事务。




从少府的从属官丞来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因此在财政收支方面,肯定会需要预算、实施及审计管理。而机构的负责人-少府就成了皇帝私人的会计师。






治栗内史-国家总会计师




与少府掌管天子私人财政不同,治栗内史掌管的是国家钱谷租税等财政收支。《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治栗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该职官所负责的是国家财政。




具体职责为征收田租在内的各种国家赋税;同时还经营盐、铁、酒专卖事宜,从事均输、平准等商业活动;而且管理物资调拨,发放国家官吏的俸禄;统筹军政费用等财政开支。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官吏分管各项财政事务。




治栗内史仅见于秦朝,到了汉代改称为“大农令”、“大司农”,再往后就是演变为户部。总的来说,治栗内史就是秦朝的国家财政大总管,自然也就是国家的总会计师。









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







中央集权制下的会计管理模式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行政方面,郡县制可谓是一个创举。先秦时期的封建制,使得天子与诸侯各有其财,天子的税收仅限于京畿之内,而各个封地的财政收支由诸侯自己掌控。




各地方政府将其税收的一部分,以进贡的方式供天子之用。这就是贡与赋之制。中央集权之后的秦朝,采取的是全国税赋都归入国库,再由中央统一分配调拨。因此在新的体制之下,会计的管理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先来看看秦朝的行政架构。在中央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之一的相国(首相)统辖九卿管理政务,其中负责国家财政的治栗内史和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同在九卿之列,归相国节制。




到了地方的行政主官,郡一级是郡守,县一级是县令。主管具体钱财与计簿方面事宜的官员,有大内和少内。大内主管的是国家国库的物资,属中央官员。而少内则主要主管郡县一级的财政收支,但少府所辖的僚属当中也有少内一职。




秦朝的少内与大内相当于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关联,虽有业务方面的往来,少内在管理上依然要服从郡县长官的领导。由此观之,秦朝的会计管理模式应由地方到中央层层递进。









上计制-秦朝的会计管理制度




上计制度指的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吏考课依据的制度。这里头就包含了垦田和赋税数,户口数,府库存粮情况等等与经济财政的数据。上计制非秦朝建立后才有,在战国时代,秦国就已经开始采用。




《商君书》记载:“强国知十三数:竞内仓口之数, 壮男壮女之数, 老弱之数,官士之数, 以言取食之数, 利民之数, 马、牛、刍、槀之数。”,这些数据就是通过计书收集整理后汇总到中央政府。




秦朝的地方官从县令起,在年终时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赋税、刑狱等状况编成计簿,呈送给郡守。郡守再根据所属各县的计簿,编制一郡的计簿,然后上报中央。中央根据上呈的计簿评定各个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这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在秦朝时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制度。财政相关的数据亦是通过这种方式自下而上地传送,成为会计管理制度的其中一个环节。







结语




秦朝统一之前,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每个国家的政治组织架构及官员管理体系都不尽相同;另外各国采用的货币以及度量衡也不一样,因此不可能在中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




秦统一之后,全国行政架构得以统一,货币度量衡也归于一致,这就为全国性的会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秦朝在财政管理上渐渐趋向集中之势,等级分明的财务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征,说明会计管理制度是和政治体制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秦朝出现了天子财产与国家财产分开审计的现象,从此这个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