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某企业2018年度实现利润总额20万元(某企业201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

4月12日,九安医疗发布一季度净利润140-160亿元的业绩预告,同比增长近400倍。在新冠疫情侵袭众多行业的当下,卖血压计起家的九安,因为在美国卖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一夜暴富。有人调侃道:以前叫人家“大妖股”,现在叫人家“现金牛”。


图源:亚马逊


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技术门槛并不很高,在成熟供应链之下,杭州、深圳等城市带已崛起了多家厂商。为何进入美国抗原自检市场的中国企业依然寥寥?



有货难过“准入”关

相比欧洲CE的备案制,美国FDA对新冠抗原自检试剂准入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当前中国IVD企业中,获得CE资质的已有四十多家,而能够进入美国市场的仍只有6家,按获批时间依次是:艾康生物、九安医疗、东方生物、库尔科技、相达生物、波生生物。


一方面,在FDA发布的新冠抗原自检试剂EUA指南中,新冠抗原自检试剂有着比较复杂的临床流程。中国医疗器械CRO公司Hopkins Medtech分析认为:FDA要求家用抗原试剂盒的临床试验,必须“志愿者到临床研究中心做实地取样、实地检测,而专业版的样本可以使用储存的病毒样本”。在疫情高发期,这一要求提高了企业与被试沟通、开展临床试验的难度。


另一方面,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聚焦创新医疗器械的CRO公司都远少于新药研发CRO,市场规模约是后者的1/5。由于医疗器械门类多,研发标准化程度较低、研发周期整体短于新药,比较难发展出大型CRO公司。这也使得要走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厂商,难以找到专业的CRO公司及适合的临床试验中心,或者要付费高昂的服务费。


在2021年快报中,九安简短地解释了抗疫自测试剂获得授权的原因:“公司利用多年在IVD(体外诊断)和FDA申请方面积累的经验优势,同时发挥iHealth美国子公司的的地缘优势”。九安医疗之外,上述已获批的中国IVD企业中,艾康生物是外商独资公司;东方生物是贴牌西门子(Siemens)获得资质和海外渠道;库尔科技母公司Cordx Union集团总部设在美国,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相达生物总部位于香港;都具备在美国市场进行研发、营销的经验。


美国FDA对准入要求严格,有一定门槛,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4月6日获批的中国大陆企业厦门波生生物,则是作为已在海外大规模销售的抗原检测厂商,参加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组织的RADx(快速加速诊断计划),通过性能测试、临床研究后,成为美国第20个获批的抗原家用检测试剂。


今年1月,美国的保险公司将新冠检测纳入保障技术,可为用户报销每月最多8次的家庭检测费用。当前美国市场仍处于未满足状态,可以预见的是:在超额利润引导下,中国厂商仍将继续寻求准入资质。



海外渠道与本土出货能力

2010年前后,做电子血压计15年的九安医疗,在iPhone4和iPad热销时,注册了iHealth品牌,和苹果强绑定,做移动血压计产品,并通过CES(消费科技产品交易会)、产品新闻等突显自身品牌。当年打下的底子,如今可算派上了用场。


当抗原检测需求剧增后,一些厂商选择用进口品牌进行推广,如东方生物贴牌西门子、韩国SD贴牌罗氏,借由别家渠道优势的确可以加速铺货,但在定价、分账时也必然难独享成果。


事实上除了美国,在德国、英国等地中国新冠抗原检测企业已经是遍地开花。那么,国内厂商要到海外销售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一般有哪些方法去开拓渠道?


“本来就有海外业务的厂商,肯定会借助通过原来的代理商渠道;没有现成的海外渠道,会通过代理商去扩展,很多华人愿意代理中国企业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谷歌SEO、竞价排名等方式推广。”上述IVD企业产品专家表示。


如果从零开始铺设渠道,周期可能要多久?“如果是政府采购订单,可以通过领事馆或者当地卫生部门进行推荐,周期还好;如果是单纯的商业活动,会复杂很多。2020年、2021年,国外从中国采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已经有些类似于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


2022年3月,国内也开放了新冠抗原检测,一个月间应急审批了26个试剂产品,同时各地省级集中采购也在推进。面对海内外激增的订单,出货能力、交货周期直接与利润挂钩,多家品牌商也选择与代工厂合作。


从技术门槛来看,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各部分难度并不高,只是疫情下考验供应链的稳定。胶体金法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关键原料包括N抗体、NC膜;辅料包括胶体金、金垫和吸水纸,包装耗材有滴瓶、卡壳、鼻咽拭子和干燥剂等。


特定情况下,核心的试剂条不一定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当一些城市封控后,物流中断或原有供应商停产,更换供应商,可能就会影响供应周期和成本构成。另外,抗原检测试剂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其中的生物原料、膜材等在发生表更时,按合规要求应进行申请变更。这就要求厂商有稳定供货、组织生产的经验。不过,制造大国的环境下,生产供应不是难题,核心仍在于自主品牌,和对应的准入与议价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