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北京口碑好的剑桥英语培训班(剑桥英语培训班怎么样在培训班中学)


领取《KET、PET官方真题汇总、官网样卷、必备词汇、口语常用句型


一天晚上刚给娃洗完澡安顿到床上,终于能躲在空调屋里喘口气,突然收到了一个大学同学发来的信息,上来就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儿子考剑桥英语KET,PET了吗?一看到这些关键词——孩子,考试,英语,下意识地把放松的神经紧了紧,然后如实回答说:没考过!


她随即给我发了个文章链接,标题是《今天海淀老母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刷新浏览器……》。我赶紧点开快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文章说的是海淀老母亲们给孩子报名剑桥英语考试的火爆场面。同学说作为海淀妈妈的她也是从早上十点刷到下午五点才终于缴上了费,还说很多抢不上北京考点的要到河北去考试。


我隔着屏幕一愣一愣的,感觉她正在帮我打开认知的一扇新的大门。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弱弱的说:其实,PET,KET,这些缩写具体是啥我都不清楚。


你没关注过吗?就是剑桥五级考试啊!北京乃至全国的家长为这个而疯狂!她马上给我科普了一下。


其实,要说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准确。当天早上去大学校园里溜娃的时候看见儿子小学门口排了长长的一队孩子和家长,就知道肯定又是剑桥英语考试。队友工作的大学就是广州的考点,附小经常用来做考场。只不过那些英文缩写,PET,KET,包括同学后来提到的FCE,我是真的不懂,因为自己的娃不考,所以也没操过这个心。


所以,在我开来,只是考个证,想考就去试试,不想考就算了,怎么会为之“疯狂”呢?


我问同学为啥一定要去考这个,她说当然是为了小升初择校。我说如果这个真的对择校那么重要的话,也只能跟着跑了。但是后面的聊天中,我明显感觉她之所以说自己“焦虑感爆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别人的孩子都去考了,比如她说某同事家的孩子三年级时就考了优秀,还有某同事家孩子六年级就考了什么什么,相当于雅思水平了,自己家的娃马上四年级了还没考,等等。


听她说完这些,我不由得在想,这个考试之所以让大家“疯狂”,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娃的一纸证书,而是变成了部分家长们争强好胜的又一个竞赛场,以及另一部分家长们在同辈压力下的焦虑放大镜。


因为我儿子升学没有涉及择校问题,所以考这个证到底有没有用我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是想提醒一句的是,“考个剑桥英语证书对择校很重要”,这句话到底是一个fact(事实)还是一个opinion(观点)。如果学校明文规定需要这个证书,就像英语专业毕业的我当年要找一个英语老师的工作,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是必需的,那么这句话算是个fact。若非如此,而只是大家都这么说,那这句话可能只是个opinion。如果是个opinion,就可以质疑。


首先,你是听谁说这个证书很重要的,也就是信息的来源。然后信息的来源可不可靠,也就是传递这个信息的人值不值得信赖。值不值得信赖有几个考量的依据,比如是不是从事跟教育相关工作,是不是家有学龄娃,是不是经历过小升初,有没有真凭实据。


其次,传递这个信息的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是一种客观公正类似于新闻报道的口气,还是充满了个人情绪。而你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有没有被挑起甚至被煽动了某种情绪。如果有,就需要警惕。举个例子吧,去年#metoo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也随时关注着并看了很多网上的文章。但是当我有一天突然发现,看自己老公的眼神都变了,怎么看都觉得“这个人肯定也不是个好东西”,我意识到出问题了。当然,出问题的不是运动本身,而是那些极具煽动性的文字。


第三,要斟酌传递信息的人的目的。不同的信息来源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如果是娃参加的英语培训班告诉你,去考个剑桥证书吧,它的目的有可能是借孩子们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业绩;如果是朋友告诉你,“我家娃过了PET”,他可能是为了分享喜悦,也可能是为了晒娃,你没有这方面的喜悦,可以分享别的,晒不了孩子这方面的成绩,也不能说明孩子有任何问题。而说到跟我分享了这个信息的同学,她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聊天缓解一下焦虑,所以我没有被她带跑。


第四,这个信息中或者获取此信息的文章中带不带有任何bias(偏见)。偏见指的是作者片面而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比如,支持这个考试的可能就会用很多正面美化的词汇来表述,而不会提到这个考试的不足,或者跟其他同类型的考试的对比。识别出这些bias,有利于自己做出更恰当的决定。


最后,信息中还有没有其他任何感觉不对劲或者值得质疑的地方,可能是其中出现的一个例子,也可能是某个数据。有的话,不要放过。


以上算是借这个英语考证的话题简单谈了谈审辩式思维的养成。养成这种思维习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你更加独立地对“考还是不考”这一问题做出明智地决定,而不是头顶压着一块“别人都考了”的乌云,一头陷入同辈压力里,被裹挟得透不过气。


除此之外,减轻同辈压力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时时审视着自己有没有进入某个群体。《乌合之众》那本书一开头就说到:群体,就是许多人凑在一起,而且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种个性的消失,是可逆的,当群体四分五裂,每个人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联系到当前的教育状况,好像所有的家长都成了一个群体,大家都在关注奥数、剑桥英语、幼升小、小升初,身处其中,很难独善其身。而越是如此,越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将自己向外拉一拉,起码保持一定程度的个性,不至于迷失自己。再加上现在很多信息的来源都是网络,更需要提升审辩式思维的能力去鉴别去判断去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第二天,我跟队友提起了同学跟我说的考证这件事,他听了,呵呵一笑,然后风轻云淡地来了句:“你觉得你这种两个孩子的妈妈跟一个孩子的妈妈能有共同语言吗?”


我哑然。可不是,像我这种又要上班又要带两娃的妈妈每天最焦虑的就是买菜做饭以及怎么才能让娃们吃饱吃好的问题。我们的需求还处在最低层次,哪顾得上刷一天网去给他报什么PET,KET,更不要说为了过这些考试而付出的额外努力。


所以,这可能是减轻以上所说的同辈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了。不服,可以亲自试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