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展望2035年我省将在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达到)


方案中提出,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两江四岸”,打造一批代表武汉城市形象特色的标志性区域、街道、建筑,更好承载城市文化旅游、创新创意、金融服务、总部运营等功能,塑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和谐有序”的城市形态。


严格执行“精致环卫”严规30条,实施桶箱退院入室,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8%以上,环卫设施达标率95%以上,餐厨垃圾收运全覆盖。


推进主次干道、窗口地带、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深度保洁,改善市场、工地、城乡结合部、插花地带周边等薄弱区域环境卫生;加强绿化带、交通护栏、城市家具、公交站点等清洗保洁力度;高效处置两江水域漂浮植物,提升城市整体洁净度,实现街净巷洁。


加快推进市场化运作、管家式服务,严格落实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实施“一事联办”。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卫生管理、环卫企业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按照一区一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环卫市场化率达90%以上目标。


构建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江南东部垃圾发电厂(二期)等9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700个,提升生活垃圾转运站18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以上。


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23年底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健全市级统筹协调、区级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模式,夯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提升运营监管水平。


聚焦群众诉求和突出高频问题,紧盯窗口地带、背街小巷、建设工地、老旧小区、城市进出口、市场、医院、交通场站、商场超市周边等薄弱区域,围绕占道经营、共享单车乱停放、园林绿化、道路破损、施工噪声、道路附属设施“五子”等突出问题,针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牵乱挂、乱扔乱倒、乱贴乱画等“十乱”行为,定期列出任务清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发现解决高频急难问题,限时整改率达到95%以上,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推进市容环境美化优化,坚持做“减法”,强化设计感、协调性,出台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办法,推进街景要素规范整治,持续开展违法建筑治理,提升道路井盖完好率,推进道路箱柜美化、架空管线容貌规整,实施户外广告招牌规范提质,每年提升100条路段门面招牌,实现空间环境秩序协调美观。


开展市容环境示范创建和达标整治“双百”活动,对照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标准,创建100个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开展100个问题集中点位动态达标整治,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提升市容环境整体质量,确保井然有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3456工程”,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40个以上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以上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


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改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加大通村公路、旅游环线等重点区域保洁力度,建设一批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和村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全面改善居住环境


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机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路、安防、消防、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设施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度和满意度。


健全房屋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建立及时发现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查处危害房屋安全等违法行为。完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管理,治理“飞线”充电现象,落实住宅电梯安全评估和使用监管长效机制。提升物业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培育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帮扶自管小区规范提升,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覆盖提质,进一步提升小区居住环境。


加强交通堵点治理,综合治理50处堵点,打造50处精致交通片区、108处精致路口。持续巩固53条、213公里停车秩序示范路管理效果,逐步拓展严管范围。清理整治各类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盲道的违规违法行为。


加大机动车停车泊位建设,采取共享停车、限时停放、即停即走、停车收费市场调节等措施,缓解停车难,使停车资源利用最大化。


优化运输线路,严厉查处渣土车、水泥罐车、砂石车等工程作业车辆污染环境及交通违法行为,深化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研究三环线交通组织精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隐患。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疫情防控意识,把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与落实安全责任、疫情防控相结合,推行精细化安全作业规范,严防工程建设、交通管理、桥隧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事故,提高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


强化燃气安全监管,按照“八个统一”要求,构建天然气“一张网”,完善燃气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天然气安全供应和服务水平,落实液化气钢瓶可查询、可追溯、可评价;建设桥隧运维监管“一个平台”,实现城市桥隧在线监测全覆盖,提升桥隧管养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做优“大城管”,完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每月会商研究、讲评通报、奖惩曝光,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组建市、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构建“两级平台、三级指挥、五级联动”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纵向对接联通国家和省级平台,横向接入应急、城管、公安、综治、交通、环保、水务、消防等部门和单位系统和数据,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形成全时空高效协同处置城市运行事件闭环管理,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做实基层治理,全面推行城市综合管理路长制,建立完善与街道管理体制相适应的“1 2 N”路长制互动共治管理模式,2022年底基本实现路长制全覆盖。


按照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精细化 智能化”的思路,立足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实战实用,聚焦大城智管,加快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水务、智慧消防等系统建设,助力“一网统管”。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强化数据思维、数字治理,推动发现关口前移、业务流程优化、多方协同联动、问题处置增效,提高预测、预报、预警、预防能力,实现精准治理、高效服务。


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快速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四办”改革,推行网上申请、预约办理、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服务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