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微众银行开户人脸识别失败(微众银行身份信息验证不通过,暂时无法开户)

选一张他人的自拍照,通过简单的技术处理进行“换脸”,即可骗过需要人脸识别登录的账户。


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如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刷脸登录,招商银行推出ATM刷脸取款,微众银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发放首笔贷款等,因此这一安全漏洞引发担忧。


人脸识别技术还被视为是远程开户的重要技术,近期亦有两会代表和贵阳银行行长等提出推进远程开户试点。


如何确保“你真的是你”?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大范围应用在贷款、登录、支付等金融应用场景中。


近期,央视一组报道揭示了人脸识别技术漏洞后,支付宝发布声明称,只针对当前手机上用密码登录成功过的用户开放人脸登录,不会出现只通过人脸信息就在新手机上登录成功的情况。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人脸识别功能。还承诺任何通过照片或处理过的动态照片实现人脸登录导致账户被盗的,会全额赔付。但并未对相应技术做过多说明。


招商银行则表示,邀请用户体验ATM刷脸,刷错管赔。首先,在技术上,依托特殊的摄像头硬件,准确区分活体及照片、视频等,有效抵御各种攻击手段。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往往与密码等传统核身手段结合,例如ATM刷脸取款需要通过人脸识别、密码及手机号码验证才能完成。此外,大数据风控系统不是只看脸,会全方位考核行为举止,确保“你真的是你”。


微众银行称,人脸识别除了摇头眨眼验证外,还实现了唇语、数字语音识别、防屏幕翻拍模型、动作识别等多维交叉融合的活体检测手段。这样的远程验证系统,能够有效抵御使用照片、视频甚至3D面具的攻击行为。


对此,前海征信卅伍研究院的技术专家们模拟了三种“攻击方式”,包括模型 照片、视频、3D建模等方式,测试了市面上几款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PP。测试结果显示,某支付APP、某贷款APP用照片即可破解活体检测,某理财APP照片攻击未成功,换成视频攻击后也成功破解。


这暴露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漏洞比较普遍。前海征信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人脸识别的主要风险在于活体检测。目前市场上多以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进而判断镜头前是否为活体,但3D建模技术被欺诈分子利用可以绕过大部分人脸识别中的活体检测。


借贷宝相关负责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视频攻击一般借助屏幕呈现,与真人活体相比,会有屏幕反光感、像素点纹理、镜头畸变等诸多线索,会被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活体监测模型识别预警。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在当前的主要应用场景中,很少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登录凭证,一般采取多重认证方式。


远程开户必要性争议


通过远程开户为边远地区人群提供基础的金融账户,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解决“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十公里”的难题。多位业界人士指出,这样的想法很美好,但过于“天真”,有专家甚至将远程开户比喻为“核武器”。


对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没有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不能远程开立具备全功能的I类账户,被指是其业务进展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远程开立的账户是II类账户,具备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限额消费和缴费等功能,但不能存取现金、向非绑定账户转账等。


在公开场合,央行方面仅在2015年对远程开户做过一次表态。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表示,开户问题是整个社会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基础,央行对此十分谨慎。不能因为柜台开户有瑕疵,就能证明远程刷脸开户有效。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这种状况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尽管多家厂商宣称技术已足够成熟,仍有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当前人脸识别等技术不够成熟,标准不统一。“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试行,冒名开户、洗钱的风险很难防范。”一位业界专家表示。


在确认“你就是你”之外,远程开户还有多重风险亟待解决。


借贷宝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是无法确认开户人是否出于本人意愿,通过视频仅可以确认用户身份,但无法对周边环境有足够认知,有可能出现被胁迫的风险。此外,生物识别信息在通过互联网传输时存在被截获、篡改的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