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下党”主题馆义务讲解员刘明华(左)向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吴德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记者黄小异(右)在采访诸暨市网信办干部张力平。蒋启明摄/光明图片
辽宁:擘画小康美丽画卷
光明日报记者訾谦
说起中国最富裕的村庄,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江苏省的华西村,但是在东北的辽宁省丹东市,也有一个同样富裕的村子。这里家家住着大房子,村民还能定时领取生活补贴,这就是丹东凤城市的大梨树村。
当记者听到这样的介绍时,内心还是有点不太相信的。在印象中,这些富裕的村子大多出现在开放程度更高的南方地区,对于大梨树村到底怎么样,我心里始终挂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7月中旬,当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这个村子时,其美丽繁荣的景象让记者大大惭愧于自己的浅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大梨树村不仅是单纯的村庄,更是国家AAAA水平的观光地,这里有东北特色农业代表的万亩果园,还有东北文化的电影城,同时还有各种高新技术培育的七彩田园,每天到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无愧于“东北第一村”的美誉。
接下来的几天,记者和大梨树村的乡亲们谈往昔,说现在,道变化,总是看到一张张脸上满含微笑。据这里的老一辈村民介绍,曾经的大梨树村,每个村民都穷得叮当响,村子里虽然拥有54000亩山地和7400亩土地,但由于是荒山的原因,都无法大面积种植粮食。
“我们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1989年,时任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带领全村人开始开垦荒山、修梯田、建万亩果园……没有机械化设备,他们就用铁锹、铁镐、扁担、土篮子和手推车。10年间,他们踏平了20多座山头,修整梯田10600亩,栽种梨、桃、杏、李子、苹果等各种果树100多万株。
30多年过去,大梨树村富裕了,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突破16亿元,村集体纯收入2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2000元。好日子不仅写在一篇篇报道里,也“写”在村民们一张张质朴的脸上。
采访开始时,“小康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在记者脑海中萦绕。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每个受访者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但是“幸福感”“安全感”“有盼头”等一个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词汇将各种关于小康的故事和梦想汇聚在一起,为我们擘画出一幅关于小康社会美丽与精彩的画卷。
小康生活这条路,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美”,同样也是祖国大地各族群众对未来的期盼,如今小康社会美丽的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陕西:秦岭深处看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王远方
7月底,跟随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秦岭腹地。采访团的车队穿越在秦岭深处,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群众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也成了接下来采访对象被问到最多的话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搬迁社区、种植大棚、乡村学校、工厂车间等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以前为温饱而苦恼的贫困群众,对这份变化的感受更深,对当下生活的满意也溢于言表。曾经,秦岭隔断了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现在,借助扶贫攻坚,他们不仅搬出了深山,更过上了体面舒适的新生活。在移民搬迁社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整套的扶持政策让群众的好日子过得更加踏实。
村子的变与不变,关键在人的选择。在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村民靠发展特色旅游,让曾经的贫困村变了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今天的朱家湾村有了新的解释。”在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看来,当年,朱家湾村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村子也没富起来。今天,朱家湾村把绿水青山当成乡村旅游的资源,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办民宿、搞农家乐,一条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在朱家湾村形成了。
同样在柞水县,祖祖辈辈种木耳的金米村村民,从没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因为这个“小木耳”发生改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当地主动立足发展特色产业。金米村的小木耳栽进了大棚里,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农民不再看天吃饭。靠直播带货,柞水木耳成了电商平台的热销品。“还是扶贫好!”面对我们的提问,村民陈庆海的这句话说了好几遍。
村子美起来了,村民也更爱惜自己的家园了。村民变居民,不仅是住房条件的变化,更是精神面貌的改变。“既要富了口袋,又要富了脑袋。”五爱村村委会主任唐继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爱党,爱国,爱民,爱家,爱业”,今天村民对五爱村的名字做了新的解释。
在秦岭脚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多彩的小康生活画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年间,同样是在这里,同样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变化,也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上海: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
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郭俊锋曹继军颜维琦
“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的小康有什么不一样?”在赴上海参加“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之前,身边的同事和家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的确,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跻身全球城市GDP排行榜第6位,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规模,1.35万亿元……太多太多的全国甚至全球之最诞生在上海。
仅仅是这些数字,就可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速度与高度吗?显然不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济总量不等于生活质量,我们更关心生活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的上海人,他们每天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美好的一天从营养丰富的早餐开始。
“滴”的一声,刚从地铁出来的李女士扫码成功,从弹开的保温柜中取走早餐——13元的煎饼果子套餐。她告诉我们:“提前10分钟用手机下单,下车走过来刚好取走。”不用等就能吃上现做的早餐,这要归功于上海首家“盒小马”早餐,实现了下单、支付、等待与用户在行时间的叠加,而且60度保温的无接触取餐柜也让疫情特殊时期的生活更安全。在上海“早餐工程”的推动下,像这样的早餐网点还有很多形式:特色单店、流动餐车、外卖平台。在每一个清晨,人们品尝到热乎早餐之时,也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家,不仅是栖身的地方,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
聊起小区的新变化,家住上海长宁区新泾六村的吴伟玉获得感满满:“社区把换下来的铁水管放在小区门口,我们才知道老的下水管堵得只剩一点点了,再不换等堵了就来不及了。”在外滩之外,上海城区还有许多老旧弄堂、社区的居民,面临着污水管堵塞、上下楼不便、停车位紧张、活动室陈旧,甚至需要“手拎马桶”等民生难题。寸土寸金的上海,以“小空间、微治理、针灸式”的手法,推进社区“微更新”,使原先的老破小变身时尚社区。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见证了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度。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上海正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努力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
重庆:美好生活,我们有幸共同见证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
在重庆,有幸见证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记录因变迁而改变生活的老百姓们的笑颜。
见微知著,我们从重庆的每一条江,每一条河去溯源,向工厂里的工人提问,跟果园的园丁攀谈,在街边小贩那里买一碗凉虾……方知道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笑脸是如何发自内心,方感知到那一个个成功数字背后的自豪与信念。
无论对于阅尽千帆的老记者,还是充满期待的新记者,这次采访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日后无论何时回想起来都会振奋,因为,这是一段充满力量的见证之旅。
那是在结着大大仙桃李的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李子园里,农户段成芳有点害羞,但还是忍不住兴奋地讲述起“那是在2018年,村里来了6位年轻人,教我们怎么种果子,卖果子,从此这里的李子分外香甜”;那是在长安汽车的智慧车间里,面对记者惊异的目光,车间机电设备工程师童强自豪地讲述为什么平均一分钟就能造一台汽车,“我们车间有几百台机器人造汽车,整条生产线每一个小时可以造30台车,两条生产线就是60台,每一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那是在垫江县流经11个镇58个行政村的母亲河龙溪河畔,垫江县生态环境局局长何江自嘲说:“前几年河水污染严重的时候,老百姓在网上论坛里留言,请我去河里亲自游游泳”,何局长这话把记者逗笑了,但他后面的话却让记者心生敬意,“你看现在我们的河多漂亮,我们清漂队的队员还在努力,争取以后河水舀起来就能喝”。
还有更多这样那样的场景——午后,重庆街边的流动小吃车里,一大碗凉虾或冰粉的价格是5元,小贩阿姨毫不吝啬,碗里明明盛满了,还要继续往上添,堆成小山;清早,江北区大水井社区,由原先的坡坎崖改造的体育文化公园里,两位打扮漂亮的阿姨正在研究取景自拍,拍毕,又拿起手机讨论网上下单的哪条裙子更合算。小康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令记者感动不已。
山东:用奋斗创造更多的希望
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冯帆唐芊尔
在齐鲁大地采访中让记者最难以忘记、最动容的是一条路,一条通向大山深处一个只有55户、126人的村路。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山路,然而,对于烟台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来说,这是他们全村人倾尽心血和汗水建成的幸福小康路。
位于大山深处的衣家村,山陡路险,常年缺水,上山只有上百年来天然形成的一条羊肠小道,宽不到1米,农用车辆无法通行。然而果园大都集中在半山腰,灌溉难、上山难,农作物浇水施肥全靠往上挑,运送大樱桃、苹果等只能肩扛手提。
2017年,在党支部书记衣元良的带领下,他们喊出“宁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的口号,用半年时间,硬生生在大山中凿出一条5.5米宽、5.5公里长的环山路,砌起3公里路边墙。
为了修路,衣家村全村男女老少“一分钱当两分花”,手套正面磨破了就翻过来戴,炮锤柄断了就换个柄接着用,临近年关,天寒地冻,大伙手冻裂了、脸冻伤了,但没有一人退缩。当时83岁的杨淑兰虽然干不了重活,但她看到路面有碎石,就拿着铁锨去平整,看到有人在垒墙,她就搬石头,一干就是一整天。村民劝她少干点,她却说:“我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后来,一系列基础设施在村里陆续建了起来:2个容量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上万立方米的小型塘坝、3个泵房,铺设微喷滴灌管路56公里,实现了全村350亩果园智能微喷滴灌刷卡浇地,彻底解决“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的用水难题,实现了每亩果园年均增收1000多元。衣家村还谋划特色产业,共栽种“晚红脆”桃树2000余棵、养殖藏香猪170余头,建设玉木耳种植大棚9个。
采访的当天,风特别大,还下着小雨,但每一个人聆听着他们的故事,都深受触动,感受着他们奔向好日子的喜悦,沉浸在他们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共同致富精神的洗礼中。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8日10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