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ing银行开户得去哪里开(虎丘银行开户需要注册什么)



华章妹说




要获取用户洞察,免不了与用户聊天。坊间传闻,马化腾每年要与200个用户访谈。实际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非常重视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机会。




但要从用户那里获取有质量的信息没有那么容易。接下来向大家分享一些与用户高质量聊天的小技巧。




以下,Enjoy:



作者:黄蔚,中国第一家本土创新咨询公司桥中创始人,全球服务设计联盟(SDN)上海主席。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01 不要一连串发问,


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对照以下3种情况,是不是经常发生在你与用户的对话之中?




1.提了一个问题,不等用户回答,又提了一个或多个相关的问题。




比如“您家里有几口人?孩子多大了?您平时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这种时候,用户可能只记得最后的问题或其中相对简单的问题,而漏掉了其他的问题。




2.提了一个问题,不等用户回答,就开始试图解释。




这种错误一般发生在用户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看用户沉吟不语,你自己先急了,按自己的理解开始各种解释。结果往往是用户因为信息过载而爆脑。




3. 提了一个问题,用户还没有说完,你已经得到启发,思维开始跳跃。




结果可能是用户思路被打断,开始跟着你走,真实想法得不到体现;也可能用户的意思并未表达完整,得到你的肯定后很得意,于是对说过的点大加发挥,反复强调,其它本来打算说的话忘记了或不说了。




对于以上所有类型,解决方案很简单:淡定!提一个问题,然后等待用户明确的反馈后决定追加提问或解释。




如果用户长时间不说话,先与用户确定他在思考什么,再决定更换提问方式还是解释以及如何解释。如果用户开始说,你听到让自己兴奋的点,不要打断他,让他说完,然后追问两次“还有吗?”再就新想法提问。







02 不要只询问态度,


分清事实和观点




在用户访谈中,尤其跟产品开发相关的访谈中,用户陈述的事实比观点更重要




比如有用户在访谈中提到“如果奶粉罐体小一点的话手小的人会比较好抓”。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其实他什么都没有说。




罐体小当然手小的人好抓。对你来说,需要弄清楚,他有没有碰到过不好抓的问题?如果有,什么场景下以何种方式发生?不好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对普通中国人的手型来说,这个罐体究竟是大是小?等等。




用户在访谈中会试图以他的方式帮你说出这类毫无营养的话。我亲眼目睹很多缺乏经验的访谈者问到这里就停止了。我在追问用户后,他们多数会认为这个大小无所谓,纯粹“觉得”对手小的人来说,罐体小会好抓。




关于区分事实和观点,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我之前还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我喜欢喝咖啡”,这句话大家觉得是观点还是事实?有些人认为是事实,但实际并不是。下面我用三句话,向大家说明什么是事实。




我每天都会喝两到三杯咖啡,在家或者在办公室,用自己烘焙的咖啡豆,在办公室能当场研磨、冲泡。如果在外面,我会去星巴克或者COSTA买新鲜的咖啡。




我每周都会在大众点评挑一家比较有特色的咖啡馆,待上半天,平时因为工作忙我并不常去。




我经常出差,所以会随身携带雀巢一加二,这样想喝咖啡时,身边有热水就可以冲泡。




大家比较这三句话和"我喜欢喝咖啡"的关系。你们会发现,”我喜欢喝咖啡”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观点,是用户总结自己的行为后,得出的结论。后面三句话,任何一句都可以得出“我喜欢喝咖啡”的观点。




但对企业而言,背后的商业意义是显著不同的。







03 不要忽略细节,


重要问题追问3次




我们前面提到,洞察是对用户新鲜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企业产生策略性的解决方案,它大多都来自对细节的推敲。




因此与用户对话时,对同一个开放问题一定要连续追问3次以上。当你礼貌地追问后,用户会被引导深入思考,并提供进一步信息了。




比如我们问一个青少年在线教育课程的用户:“你觉得这堂课怎么样?”




用户回答:“我挺喜欢的。”




这时可以继续问:“你喜欢里面的哪些内容?”




用户回答:“我最喜欢这个老师。”




听到这里,还可以再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个老师?




”用户回答:“因为这个老师每次上课,都会穿插一些小游戏,让我觉得很有趣。”




这样一来一往,我们就会知道,吸引这位用户的是课堂里有趣的游戏,而不是课件或其他内容。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用户心理还是行为的研究,一定要包含足够充分的细节。而得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方式,就是尽量多的追问,获取更深层的原因,以及更全面的事实。因为洞察的一个特点就是隐藏在大家所熟知、而又都没有注意到的行为或理念里。




04 不解释或不纠正被访者,


听他们说完




我们的项目团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客户跟着一起用户访谈,当用户对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有一些负面或表示不理解的评价时,客户都会急忙想要解释他们设计的初衷和原理,为自己辩解。




我们不建议这样回应用户。和用户聊天是为了获取最真实的数据,了解他们真实的行为和体验,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倾听,而不是解释或纠正用户的任何说法,因为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体验。




比如当我们听到用户说出“我的账户利息减少了,我感觉非常不安!”的回答时,我们不应该辩解:“这是有原因的,我跟你解释……”,而是应该点头表示理解,并询问:“能跟我具体说说你在担心什么吗?”







05 不要问引导性的问题,


多问开放问题




访谈过程中要避免封闭式的提问,比如是否题、选择题。问题中也不宜含有暗示性词语,引导用户的回答。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开放心态,问非引导性问题,让用户分享体验。




比如“您是不是很喜欢这个功能?”就属于封闭式、引导性的提问,而“您觉得这个功能怎么样?”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您也喜欢在ING银行的开户流程吗?”就属于封闭式、引导性的提问,而“能跟我说说您的开户体验吗?”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当用户听到封闭式的提问,他们下意识会在访问员给出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无意中被引导,这样的回答可能会失真,也可能使访谈变得生硬。




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能够使用户主动说出他们真正在意的内容,有益于我们后续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追问,由此挖掘出更丰富的细节,得到意想不到的洞察。




06 不要评判用户,保持价值中立




在和用户聊天时,要对用户保持尊重的态度,保持价值中立,不要让成见和偏见蒙蔽自己的双眼,也遮住事实和真相,错失了洞察。




在男性化妆品项目上,我见过一个没有经验的研究员这样提问男性用户:“XX先生,你平时都用些什么化妆品?”提问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提问时研究员忍不住轻声笑了。




这声轻笑让用户筑起了防御心理,感觉自己作为男性使用化妆品的事让研究员发笑了,于是尴尬地辩解:“其实我平时也不怎么用化妆品。”




评判的结果是用户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想法了。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普通用户更不例外,我们与用户对话时必须要摘掉所有关于性别、种族、国籍等有色眼镜,不要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加在用户身上,只有保持客观和中立,才能得到最客观、最有价值的一手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