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蒙阴常路农业银行开户行地址(中国农业银行蒙阴蒙城分理处)


《我的家乡》


从县城西去不到十五公里,便是中心镇常路了,从记事开始,常路那时叫公社,改革开放后就改成了常路镇,一直延续到现在,等考上高中去县城一中读书的时候,才知道还有“乡”这个区划概念,但心中总觉得镇比乡要硬气的多吧。镇驻地过去叫大常路村,现在已经叫常路社区了,名称改了,好像有点高大上了,其实景还是那个景,人还是那些人,估计是经济实力增强和为了方便管理的缘故吧。


常路还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交界之地,有春秋战国遗址堂阜旧址。堂阜,邑名,春秋齐国重镇,著名掌故“管仲脱囚”(也叫“堂阜脱囚”)就发生在这里,北部不远处还遗留有当时国界围墙的残迹,至今在老人的口中还传颂着许多古老动人的传说,据考齐国鲍叔牙运作让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故事,就发生在常路村附近,周围还有王莽点将台和龙泉漱玉等景点。在社区村委大院矗立着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塑像,漫步堂阜公园,立增许多历史的厚重感。常路自古以来就是咽喉要道和商贸重地,也是官方的重要驿站,文化底蕴丰厚,为此我也专门写了一首题为《文化重镇•常路》的七律诗来赞美文化厚重的家乡:“伫立重邑堂阜东,顿耳遥听齐鲁风,管仲拜相仗叔牙,春秋霸主归桓公。王莽点将藏兵洞,龙泉漱玉夷吾亭,名士荟萃千秋耀,孝和传颂立新功。”


常路社区目前是一个方圆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大村子,可以分为路南老村区、路北新村区、河东区和东山区,在我幼年的时候,当时村子只有路(205国道)南老村区,在河东区只有三至五户人家居住,那时叫河东沿,感觉离家好远好远。老村区也不大,当时也就是大约东西300米,南北500米。建国之前,社会动荡,为了保证村民的安全,在村里周围建了一圈围墙,那时老百姓都叫“圩子”,记得邻居秦家老太经常讲过去的故事,谈起八路军装备太差的时候,就说“八路军打圩子,腰里掖着蒜锤子”,蒜锤子就是把蒜捣成蒜泥的小石柱,上细下粗形状像手榴弹,意思是八路军的枪很少,围攻鬼子汉奸驻守的圩子,只能用手榴弹。圩子在建国后就拆除了,但在老人的口中还经常提起,圩子的大门就成了人们判断方位的标志。解放前村子中央有一座鬼子建的炮楼,日寇投降后就推倒了,炮楼的周边住户比较杂,但大多是戚、陈、秦等姓氏。圩子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门,北门靠近公路,在此居住者大多是秦姓和戚姓人家。东门靠近堂阜河滩,居住着大多是陈姓人家。南门旁边靠东有一大水塘,再靠前是一座大庙,人称南庙,此庙文革破四旧时拆除,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南门周围居住者大多是王姓与秦姓人家。西门前原有一条大沟,旁边是打麦场、两间烤烟的石屋和生产队的办公室仓库,在西门附近居住的大多数是李姓人家,是我们李家的祖根所在,此处所有李姓都是笔者的家人。我就出生在西门附近一处土坯草房里,生活三年后随父母搬到一个靠近北门叫“北岭”的地方,新家附近有戚、邱、秦、唐、车姓住户,以戚姓和邱姓人口居多。



由于工作在县城,离老家也不远,也就经常回家看看,虽然认识的乡邻越来越少了,即使认识,许多已经叫不出名字了,但家乡的发展变化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怀有恋旧情结,就到村中寂静的老街走一走,那一排排变化不大的老屋,你会感受到时光的穿越,少年时的艰辛生活也就重现在脑海里;如果感受焕然一新,那就沿着宽敞的马路看一看,滚滚如织的车辆,两侧整齐的高楼大厦,花枝招展的俊男靓女,繁忙的商业交流,让人眼花缭乱,所有这一切都无不显现着现代生活的气息。


壹点号 听,那涛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