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资管行业税务筹划(互联网行业税务筹划)

代理记账这一块基础的账务处理可能是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在这个行业中你是否能够应用税务筹划,那就是你在竞争中非常有力的法宝!前面没哟看到过代理记账的一些前期处理可以翻阅前期文章!



一、纳税人身份筹划

交增值税的企业纳税人身份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


两者的区别:


1.税率不同。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 3%一般纳税人根据经营项目适用税率分为 0%、6%、11%、13%、17%几档。


2.计征税款的方式不同。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实行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的简易办法,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应交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一般纳税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应交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上期留抵进项)


3.开具发票的类型不同。


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国税通用机打发票或者增值税普通发票;


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增值税普通发票。


4.年销售额不同。


小规模纳税人:贸易型企业年销售额在 80 万以下,工业企业年销售额在 50 万以下。服务业的年销售额 500 万以下 。一般纳税人:贸易型企业年销售额在 80 万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额在 50 万以上,服务业的年销售额 500 万以下 。



二、企业选择哪种纳税人身份好呢?

1、看企业客户的纳税方式。


如果企业的主要客户为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是个人消费者,又或者是非增值税应税单位,其取得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对是否取得进项税不感兴趣,客户所关心的是含税价的高低。此时,企业可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相反,企业就要成为一般纳税人。


2.考虑本企业产品对客户的用途。


如果企业产品对客户来说是原材料或协作件,且客户为一般纳税人,那企业就要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


如果企业的产品与民生有关的,产品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企业可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


3.考虑企业自身的税负平衡点。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 3%,所以它的税负就是 3%。一般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会因各个具体企业购销情况之不同而相异,有的高于 3%,也有等于或低于 3%。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用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假设企业没有前期进项留抵,所有购进的货物全部都销售出去了。


因此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公式转换为:


商业应纳税额=(销售额-商品销售成本)×税率=商品销售毛利×税率


所以商业的税负率=商品的毛利率*税率


例:A 商业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 100 元货物,进项税 17 元(税率 17%,下同),不含税售价 150 元,全部出售,销项税 25.5 元,计算一下税负率。


应纳税额=25.5-17=8.50 元,


税负率=(8.5 元÷150 元)× 100%=5.67%。


用毛利率计算


毛利率=(150-100) ÷ 150) ×100%=33.33%,税负率=33.33% ×17%=5.67%


从税负率公式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商贸企业的毛利率大于 17.64%(税负 3%/税率 17%),那企业可以选择成为小规模纳税人。如果商贸企业的毛利率小于 17.64%,那企业可以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


而工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商品销售成本如果换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即使加工出来的产品全部都卖出去了,销售成本也只能等于全部制造成本,而并不等于制造产品中的货物购进额。


因为,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中,除了包含有外购原材料等货物的购进额外,还包括有工人的


工资和车间经费(含折旧费等)这些不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加工增值部分。


所以我们假设工业所有外购的原材料等外购货物全部都制造出了产成品,而制造出来的产成品又全部都销售完。那么当期货物购进额与制造产品所耗用的货物购进额就完全相等了,得


出以下公式:


购进额=产品销售成本×(1-加工增值率)


工业应纳税额=(销售额-购进额)×税率


两个公式合并之后:


工业应纳税额={销售额-产品销售成本×(1-加工增值率)}×税率


简化的公式如下:=(毛利 加工增值额)×税率


所以


工业税负率= (毛利 加工增值额) ÷销售收入×税率=产品增值率×税率


例:B 工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购进 100 元材料,进项税 17 元,此材料全部投入加工后生产成本为 120 元,所产产品又全部卖出,不含税售价 150 元,同时收取销项税 25.50 元,算工业税负率。


产品增值率=(150-100)÷150×100%=33.33%


加工增值率=(120-100) ÷120 ×100%=16.67%


产品销售毛利率=(150-120) ÷150×100%=20%


工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产品销售收入×(1-加工增值率)}×税率


={150-150×(1-16.67%) }×17%=8.5 元


负率=(8.5÷150)×100%=5.67%


同样税负率=33.33% ×17%=5.67%


工业税负率=加工增值率×税率


假设企业的税负率为 3%,税率是 17%加工增值率=工业税负率÷税率=3% ÷17%=17.64%所以加工增值率高于 17.64%的可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低于的选择一般纳税人。



4.考虑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 3 万(不含税)或季度销售额不超 9 万(不含税)的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当月开具了专用发票不享受这个优惠)一般纳税人不享受这个税收优惠。


5.考虑一下取得的固定资产进项发票是否很多。


小规模纳税人不可以抵扣进项,没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之前取得的专用发票,认定之后也不能抵扣。所以工业企业,特别是需要购进大量生产设备的企业,要考虑到这部分进项税额的抵扣金额。


三、怎么认定纳税人身份

公司注册完成后,都首先默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如果企业做一般纳税人,可以向税务局申请。


也有可能是企业达到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税务局通知企业提交认定申请,不提交就会强制认定,并且强制认定的不能抵扣进项。


第三条 增值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 12 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



四、如何选择所得税征收方式

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两种:


1.核定征收(需要申请才可以)


2. 查账征收(不需要申请)


不同所得税征收方式的计税方法:


查账征收:


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应交所得税核定征收:


不含税收入×核定征收率×税率=应交所得税


例如:某企业当季不含税开票金额是 100 万,税前利润是 10 万,税务局对该企业所属的行业核定征收率是 7%,税率为 25%。算一算两种方法所征收的所得税分别是多少?(不考虑税收优惠)


查账征收=10 万×25%=2.5 万核定征收=100 万×7%×25%=1.75 万


企业如何申请为所得税核定征收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定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6、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其应税所得率:


1、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


2、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


3、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


是否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申请核定征收?


根据国税函〔2009〕377 号文件规定,以下"特定纳税人"不得申请核定征收方式,包括以下类型的企业:


(一)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一项或几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包括仅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免税收入优惠政策的企业);


(二)汇总纳税企业;


(三)上市公司;


(四)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企业;


(五)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工程造价、律师、价格鉴证、公证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代理、商标代理以及其他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


(六)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企业。



五、做好免税备案手续

享受企业所得税批准类优惠的纳税人,将相关资料报送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享受,具体包括:


1、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非居民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包括税收协定股息条款、税收协定利息条款、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