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热点 >

音乐不是技术,是修养,是品味,是快乐

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二胡、古筝……现在几乎每家孩子都会学习一种乐器。看上去真的是五花八门,孩子们多才多艺。

可是学琴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美其名曰提高音乐素养,父母打着,骂着,威逼利诱着,让孩子考级,10级一考过,孩子不想练琴,甚至再也不碰琴了,也就随他了。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父母送孩子学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上初中,考高中时,能凭一技之长,获得一个优录名额。

我认为,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还没有真正的音乐素养教育。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乐器学习班,声乐学习班,它们都是用来学习技巧的,并不是学习如何欣赏音乐。学校的音乐课,也是对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为了应付音乐考试。

音乐能滋养人的心灵。

看过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吗?里面的马修老师,用音乐滋养那些“坏”孩子的心灵,使得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不再经常恶作剧,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引发出孩子们天然的向上向善的美好品格。

放牛班的春天

喜爱音乐,是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爱,是沉浸在音乐中就能排解忧愁,是在音乐中充满幻想,是用音乐就可以交流,是被音乐激发出灵感,是听了音乐就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劳。

爱因斯坦小时候,特别喜欢拉小提琴。他每天刻苦练习,但连父母都听出来他拉得太蹩脚。他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在听了他的破绽百出的曲子之后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想?”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问:“你拉小提琴时快乐吗?”“非常快乐!”

于是,老琴师说:“孩子,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你现在已经很快乐了,又何必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能结果,一种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和郁金香,它们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开放,这也就足够了。这才是成功的智慧。”

后来爱因斯坦再也不沉迷于练小提琴中,而只是把拉小提琴作为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也因此,我们收获到一个大科学家,而不是蹩脚的小提琴演奏者。

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音乐,不是一定要学会某样乐器,不是一定要考到十级,不是非要获得某种成就。

如果演奏乐器已经让你成为一种痛苦,如果学琴已让孩子厌烦透顶,那么,孩子怎么可能真心爱上音乐,怎么能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怎么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音乐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位,它不是技术。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不是让他学会几种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中体会到快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许多孩子按部就班,学会了一种乐器,每天练习着贝多芬、莫扎特的名曲,从手中弹奏出来的乐符虽然很精准,但却少了一种生命的感动。

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和品位,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是补习班无法教出来的。

对音乐的爱好,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影响。父母们首先自己要学着欣赏音乐,喜爱音乐。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会走进音乐,爱上音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