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什么(资源型经济转型不确定性)


山西黄河大峡谷老牛湾


聚焦“六新”突破助力地矿行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把“六新”突破作为“蹚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超前规划布局新基建。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动生态环保、应急管理、能源领域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强化布局能源互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立项实施一批研发攻关项目。抢占先机发展新材料。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主平台建设研发创新核心策源地,培育一批高端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聚焦高端碳材料,加快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化培育和市场化应用,发展高端碳基合成材料,打造晋东南、晋中、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加快发展多元化特殊钢等特种金属新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聚焦高端打造新装备。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煤化工、重型机械等传统特色新装备。加快布局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优势领域系列转型产品。做特做优轻工、绿色建材等特色新产品。跨界融通培育新业态。全面建设“数字山西”。培育智能制造新是什么业态,加快制造向智造升级。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资源型重视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对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旨在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六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所在、支撑所在、希望所在。地矿行业应积极围绕国家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战略部署,培育和引进科研力量,在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能源开采方式变革、可再生能源利用、环保科技技术研发、特殊材料攻关等领域重点发力,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抢占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培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锚定矿业发展新方向


山西省提出,“十四五”将加快构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碳基新材料等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不确定性保等支撑型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快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等行业升级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拓展能源及相关产业链条,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努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撑山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而这离不开以煤炭、钢铁等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产业的强力支撑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助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赋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将为矿产资源开辟新的需求市场,也为山西省矿业及涉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为能源转型升级创造机遇


山西省要建设走在时代前列的转型综改“新特区”,就必须首先走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这步棋。


“十四五”时期,山西省提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将碳基新材料作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大幅提升煤炭作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加快增储上产步伐,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用能结构和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有利于能源节约使用、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能源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能源企业。到“十四五”末,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五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区,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更是山西产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


能源转型升级,绕不开煤炭、煤电去产能,及其清洁化利用。深化能源转型升级,推进山西能源革命试点落地,山西传统能源企业要积极作表率。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按照山西省规划,2022年将推动10座智能化示范煤矿和50个智能化综采示范工作面建设。能源领域要持续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推动能源供给由单一向多元、由黑色向绿色转变;进一步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破解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包括绿色开采、绿色消费、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抢占能源转型变革先机。此外,开展碳达峰行动,将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可以预见,未来,山西省将在包括煤炭在内的整个能源领域掀起一波改革的狂潮巨浪,诞生一批智能化绿色开采煤矿;煤层气规模不断壮大,开发利用水平领跑全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国际文旅地标为地矿转型升级提供新方向


山西省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品质打造更多5A级龙头核心旅游景区,推进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建设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国际旅游目的地。构建贯通城乡景区的全域旅游公路网,提升完善服务设施,打造集宣传、体验、创意景观于一体的“0km”新旅游地标。


山西省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学旅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地学旅游是以包括自然、地质、地理、地貌、科普与人文地理景观等元素为载体,承载地球科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等科学文化内涵,以研学旅行、科普教育、科学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文旅活动。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选路径之一。近年来,我国旅游地学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地学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以地质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将为地矿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两山五湖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将成地勘行业主场


山西省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把黄河保护和治理作为战略首要,全面提升黄河的生态价值、不确定性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构建“两带两屏”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沿黄生态城镇带是什么建设,推动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要筑牢太行山吕梁山绿色生态屏障。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经济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修复。打好基本绿化攻坚战,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推进汾河、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等“七河”生态修复治理,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加强岩溶大泉和湿地保护,涵养“华北水塔”。资源型开展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等“五湖”生态保护和修复。以“五湖”为重点,打造良性循环的健康湖泊生态系统。


黄河由老牛湾入晋,从西、南两侧流过山西省,流域面积占到该省面积的六成多。山西省黄河流域尤其是吕梁山区缺林少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全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洼地”。


山西黄河流域地区是典型资源型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转型极大,发展思路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尤其疫情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煤炭、钢铁等资源型行业(企业)利润快速提升,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难度仍然较加大。


对于山西省来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两山七河一流域”是主战场。做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地勘行业理清地质工作方向,加快编制所涉区域的生态治理技术方案经济,积极联合相关部门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为下一步地质技术支撑服务山西省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部署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