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我国的双轨制经济是什么(我国取消利率双轨制)

【大家谈】教育的双轨制

张铂镭 晚上八点 前天






教育的双轨制




这两天在听沈祖芸老师的教育报告。其中提到了许多她在国外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英国的小而美教育,芬兰的新教育改革,听得心驰神往的同时心里也会不由得一咯噔:我发现我打心底里不觉得这能成为中国教育的导向。




整体上,这份报告对于教育的未来蓝图的勾画是更加贴近孩子的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关怀,更加多元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对口。这些设想毫无疑问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想象本身在偏离我们当下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因素:竞争。




在我国,教育中的培养与竞争是一体两面的。我们期待着教育可以为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有天赋的人尽情的发展,这是自由的一面。而另一面,我们在讨论着阶级固化,我们在期待着高考作为一个上升渠道,顶住各种政治和资本的压力,让穷人家的孩子可以堂堂正正地实现阶级跃迁,这是公平的一面。







在我看来,这份教育报告畅想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了追求公平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为了可以确保竞争的公平,题目是需要客观化的,是需要可预期的,是需要低门槛的。而这是为何许多想要个性化自由化的改革措施都被压得走了形的关键原因。人们会把新的个性化通道变成新的竞争赛道,然后将其标准化,透明化。这个过程中新措施偏离了其存在的初衷。




在教育报告中,我们把中国当下僵化的教育制度作为一种理所应当的病来治疗,但是对于这个病背后的合理性诉求不闻不问,这是要翻车的。




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这样新的教育设想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我们当下的教育能否实现呢?几乎不可能。







先说一个最最基本的,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定位。沈老师给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说法,叫做“情绪劳动者”,即老师的任务是管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有良好的状态去面对挑战,反思问题,为下一步的行动积累力量。而这个步骤最核心的需求的老师本身的情绪冗余和老师的情绪处理技术。但是前者和当下的整体的处理方式是相悖的。群众呼吁政府解决问题,而政府作为处理方式则使用更加严密的管理条例和处理细则来管理老师。在一个越发严密的上行下效的官僚系统中,老师自身就被管理得疲于奔命,怨声载道,是没有冗余的情绪能量来充分支持学生的。另一方面老师的情绪管理技术要想要大规模应用是需要被教育的,这些老师由谁来教?怎么教?老师哪里来的闲暇和余力来充分学习这些技术?都没有。




小而美的小班化教学背后是庞大的高素质的老师群体,而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支撑不起。




牢骚也说完了,我提供一些我的思路。




中国教育的改革没法直接停下来大改。因为学生一届一届的,没有一届的家长愿意自家孩子成为牺牲是什么品和小白鼠。那我们是否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呢?有的,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所发生的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与教育改革拥有许多的共通之处。他们同样属于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需要一步一步摸索的,而且同样属于没有办法停下来顶层设计的那种。而中国当时面对和外面接不上的国营经济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个思路就是双轨制。

取消



我这里想的双轨制我称为对内和对外。对内是维持和强化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外是引入新的变量,探索新方法。类似于经济改革中的国营和私营。




对内,我觉得目标姑且可以保持统一标准的考试,来维持教育现行的公平需求。但是可以在这个路子上更加优化。







我国属于总体资源极大丰富,但是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这就导致我国长期以来惯用的手法是顶层设计:把优质资源归拢,研发出一套核心东西,然后再散发出去,实现每个人的更优解。比如当年华罗庚老先生就为中国的数学普及想出了很多方便好用的简易方法。




我印象里,我国公立教育的整体努力思路是把课程的内容更加地精细化,更加地亲切的,易懂。也就是说,请名师来把这些课程来消化成更加精致的知识产权。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如果可以改编成易于复制的书籍我国或者影像资料,就有可能将优质内容大面积传播,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低成本普及。




之前在许多偏远地区,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播放名校名师教课内容 班主任线下管班答疑的模式。这次在疫情期间更加往前走了一步,大有进一步普及的倾向。我觉得这个思路更加值得探索下去,我姑且的思路是高质量的大量的线上内容 实体互动的班级教学相结合,可能是现在各方都还可以接受的一个方向。




对外,就有几个部分可以说道一下了。




教育模式上,我觉得可以像以前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先在小区域是什么进行不同的教学实验,把经验教育归总优化,探索新的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里是需要放权的,学校教育形成自发秩序,自下而上的管理。这种实验性质的教学项目如果还要中央管控是要出事的。




此外增加多个供给渠道,就像经济上给私营经济发展空间一样,可以发展私立教育。这样有特殊需求的家长可以有选择,也有可能可以走出新的路来。我国的私营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到00年左右有过一次比较大的发展,但是那次由于财务等各方面因素,遭遇惨败。之后也陆续有南方科大之类的努力,而很明显地遇见了政策阻力。这方面明显是有可以取消努力的空间的。包括沈老师所畅想的许多未来的教育模式,我觉得可能性应该都在这经济片土地上。




双轨制



另一方面,从我在日本和德国的见闻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差的可怕。日本的考试制度其实也挺反人性的,非常消磨人,这也导致了日本用来复读我国的私塾的大量泛滥。但是日本是由职业教育分流的,大量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去对接社会上的需要,直接成为有用的人。德国是从高中开始就进行了分流,只有一小部分人会上专门做学问的大学。我国现在明显存在本科对专科的鄙视链,但现在一面大学生供过于求,一面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这也是事实。这个我觉得也明显是一个破局点。




与此同时,参照日本的“社会见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扶植许多的社会参与项目,夏令营,国外体验项目,等等,来弥补公立教育里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




在我的认知里,这样的努力方向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我的心里还有双轨制另外一个双轨制,那就是学校和家庭。




中国教育这么多年来都并没有出现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东西面上动一动,之后很快又回去了。这次我觉得有希望的一个原因是,有一个新变量加入了战局,那就是家长。







家长入场后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比如海淀如今成为一个传说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给力的结果。再比如深圳市的好多起代考的丑闻,查出来的不是市政府,而是深圳家长。




但是现行情况来看,我觉得家长的职能范围与学校重合太大。换句话说,他们有点抢学校饭碗的意思。孩子报一大堆补的习班,找各种老师补课之类的,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压力是一方面,在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倒逼学校教育的情况。老师发现上课的内容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已利率经学过了,所以就极大地省略了教学步骤。这倒逼着其他傻白甜的小朋友去报班。




这些并不是长久之计,家长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学校教育。




我们利率当下关注孩子的成功以及幸福。而后者是只有家庭教育可以提供的。如果家长可以把自己的能量更多的用在陪伴,体验,以及许多兴趣培养,特长发展上,我相信之前学校方面努力推行而未果的素质教育会被极大地推动。在经济作用的倒逼下,素质教育的许多相应的支持组织也能够应运而生。形经济成良性循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得以缓解。







以上内容也只是我涉及教育内容发表的些许自己当下的感悟。若有不周不实之处,恳请方家斧正;若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欢迎讨论。




鞠躬




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