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国民经济分类代码2008(2022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统计)

你见某些国家为了提升账面GDP,丧心病狂的统计手法吗?



这中间印度首当其冲,印度牛多,牛粪自然也多,你说把清理牛粪的清洁工收入列入GDP这无可厚非,可是印度居然把牛粪交易也算入了GDP,虽说牛粪交易的总量在GDP中的占比可以忽略,但这奇葩的脑回路着实让人大吃一斤(就读斤,不要读惊)。



印度的贫民窟各位应该在影视剧中都见识过,那些窝棚放在咱们国家可是要当做违章建筑被拆除的,可人家印度不,这可是宝贵的国民财富呢,折算之后统统纳入GDP,甚至连官员受贿所得收入也休想逃过GDP的统计,不止如此,人家统计GDP时还不过滤通货膨胀的影响,疫情来了,粮食减产了,但GDP坚决不能降,只要把粮食价格提升几倍就OK了,至于老百姓活不活的起,那就不在统计人员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就显得稍微有那么一点节操,英美法系国家打官司是家常便饭,冗长的司法程序不但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律师的收入,提升了GDP、许多中国不计入GDP的数字,比如家务劳动、自住房屋折算虚拟房租、甚至华尔街金融市场巨大的金融泡沫也被算入GDP。



这些都能忍,但是众所周知,在咱们国家,“黄、赌、毒”属于严厉打击范畴,抛开道德层面咱们只讲经济层面,这些都属于是祸国殃民的暴利行业,涉案金额越大,对正常国民经济的损害也就越大,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想到把黄赌毒和GDP扯上一点关系,还别说,这世界上还真有脑子不正常的国家,把黄赌毒合法化,并且名正言顺纳入GDP统计之中,因为这些灰色行业“成本低、见效快”,为了提升GDP账面数字,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事出反常必有妖,为什么这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提升GDP数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弄清楚GDP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咱们打一个简单的比方


如果地球是一个学校,那么每个国家就是一个班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是这个班级同学的综合素质,GDDP就是每个班每个学期考试的总分数


按道理来讲,GDP越高也就是这个班每学期考试总分数越高,那这个班同学的综合素质也就越高


但是这个指标却有着诸多问题:


1、由于GDP只统计考试的总分数,而官方的考试只有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同学们在课后做的作业、补习,以及非官方考试自己刷题做的卷子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官方的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维度的反映,但学生那些无法统计到的行为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大重要途径,只是由于这些行为无法量化,统计难度太大而被迫放弃。


这就是GDP的第一个缺陷,它只统计市场交换行为,不能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举个例子,如今每个家庭从孩子出生到18岁成年进入社会付出的教育成本会达到几十万甚至百万,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参加经济活动后会贡献大量的GDP,然而培养这些孩子的巨额成本就和自然资源一样,没有纳入GDP的统计。而全职家庭主妇的劳动也被忽视了,家庭主妇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工作的机会,让丈夫全心全意参加社会经济活动,按理说她们的劳动所贡献的GDP丝毫不比另一半少,但由于无法量化,统计难度太大而没有被统计。还有就是,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着很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产力只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市场,基础设施一旦完备,这部分生产力所贡献的GDP也是不容被忽视的。


2、GDP只统计考试的分数,而不管你这个分数是怎么考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同样一个学生,正常考试、考试作弊和开卷考试所得的分数是截然不同的,有的班级为了取得高分数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地里开卷考试,这些行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这就是GDP的第二个缺陷,无法反应一个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付出的自然环境的代价。刀耕火种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自然可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GDP,但对环境的损害就如同考试作弊会影响学生的道德一样。只是道德无法用成绩来衡量,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也无法通过GDP来反映。


如果某个班级因为私下开卷考试被学校抓到,会责令这个班级重考一次,但根据统计规则,上一次考试成绩仍然会被纳入这个班级的GDP,这就导致这个班级平白比其他班级多了一次考试的成绩,错误的行为导致GDP反而上升,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幻?



让我们到现实中看一看:企业违规排放造,节省了成本,提升了GDP,但造成了环境污染,污染了就要治理对不对?政府治理污染所投入的财力物力也算GDP的,如果单看账面上GDP的增长是令人鼓舞的,但代价却是子孙的青山绿水。


而很多绿色的生活方式居然和GDP毫无关系。


美国西雅图的饮用水来源是西达河,河水经过上游森林的过滤,水质远超饮用水的标准,但如果直接饮用的话是不会产生一分钱GDP的,如果政府斥资数亿美元建造过滤工厂,人们反而会觉得喝起来更加安心,GDP也随之飙升,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你在户外跑步、游泳,对GDP没有任何贡献,只有当你花钱办了健身卡之后,才能给GDP添砖加瓦。


3、GDP只统计本学期考试的分数,而不管你往期的知识巩固

高二的考试只考高二的内容,哪怕高一的内容忘光光了也不碍事。


这就是GDP的第三个缺陷,因为这个指标只考虑增量,而不考虑存量。往年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统计一次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些财富的去向,不在GDP的考虑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讲,豆腐渣工程对GDP的贡献是远大于百年工程的。某国去年修了一座桥,统计了一次GDP,今年桥塌了,得,再修一次吧,于是今年又统计一次。前年修了一条路,去年挖开修下水道,今年挖开铺设燃气管道,明年再挖一次铺设光缆,如果一次规划好这条路只算一次GDP,挖三次补三次就算三次GDP。


再举一个极端情况的例子,各位猜一猜图中是哪个地区的GDP曲线?



这个地区的GDP在200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幅在10%左右,2008年骤减56%,2009年的GDP增幅迅速达到61.4%,2010年GDP增幅为37.8%,这怪异的GDP曲线明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啊,其实图中是汶川县的GDP曲线图,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8451.4亿元,其中七成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根据《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的记载,大量水渠、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14.5万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257.2万亩,林木损毁面积493万亩,全省损失畜禽3383万头(只),厂房损毁面积4731万平方米。


历年来积累的社会财富在灾难中损失殆尽,汶川县的国民经济活动陷于停滞,因此2008年全县GDP骤降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同胞纷纷施以援手的同时,国家的抗震救灾物质源源不断涌入灾区,尤其是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数据上的表现就是汶川县GDP百分之60以上的增幅。



我们再来看青海玉树近20年的GDP数据,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级比汶川地震要小,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并未使当地的经济陷入全面的停滞,同时由于全国的抗震救灾的投入,根据青海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当年,玉树GDP增幅达到了近20年的最高点:20.4%。


总结一句话,每当天灾发生,虽然被大自然吞噬掉的历年积累的财富是无法通过GDP有所反映的。但能在短期内组织起全社会力量帮助一个地区迅速完成重建的努力过程,却可以被GDP记录下来。


4、GDP只统计总分数,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举个例子,某班有50个学霸,考了100分,50个学渣,考了零蛋,GDP就是5000分;另一个班级,100个人,考试成绩都是50分,GDP也是5000分。单从两个班的GDP来看没有任何区别,但实际情况确实相差迥异。


这就是GDP的第四个缺陷:无法体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无法体现社会中产生的两极分化程度。GDP仅仅是对社会总产出的加总,不能体现国民的真正生活水平,在任何一个国家有富裕就有贫穷,如果不加控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都会自发地向富裕的区域流动,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贫富差距会进一步加大。而GDP只关心整个社会的总产值是多少,不关心是谁贡献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利益驱动,站在利益链顶端的人们掌握了所有的社会资源,贡献了大量的GDP,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而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由于陷入了贫困陷阱,自己的劳动力连填饱肚子都难,根本顾不上提升自身素质,进行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方国家表面上看起来无比优越的社会福利,本质上也是给有钱人服务的,以免费医疗举例,馆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一名加拿大33岁女子名叫伊内兹,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之后便预约了家庭医生检查身体,但预约却被安排在两年之后,等轮到她的时候已经是癌症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只能在家等死。免费医疗看起来冠冕堂皇,国民看病全免费,医院没有收银台,家庭医生一对一服务,这种医疗制度简直就是天堂啊!



但你知道吗?仅仅伊内兹所在的省,一名家庭医生的候诊名单上就有超过5万人排队。换位思考一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看病不要钱,身体只要稍有不适,不管大病小病,随手就预约一下,反正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你不花别人就花了,在这种不占便宜就算吃亏的心理下,医疗资源被大量浪费,真正需要得到救助的病人往往在遥遥无期的预约中苦苦挣扎,你说有些小病我自己买点要吃一下总可以了吧?太天真了,如果没有医生的处方,你买抗生素的难度绝对会超过买枪。洗洗睡吧,抗一抗也许就过去了呢,西方医学几百年,最终返璞归真,还要靠自己的免疫系统去强撑。不想扛也不想等预约?简单,花钱就完事了,只要你的钱给到位了,无数的私立医院抢着为你服务,上门还是到店客官您随意,看上我们哪位医生了您随便翻牌子,想用最好的设备和药品?没问题,只要您说得出名字我们就能搞得到!这完完全全把治病当成了一门生意来做。


只有中国人傻傻地把治病救人当做事业来做,相对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医疗效率和公平平衡的最好的国家。新冠疫情肆虐已经两年了,两套医疗体系交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卷,为有钱人服务的免费医疗体系瞬间被击穿,在可笑的“群体免疫”面前有钱你都买不到命。


反观中国,早在疫情初期,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就6天连发3文件,基本上确定“新冠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的医救费用由国家买单,每治愈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国家需要担负几十的费用,医院和床位不够,咱们基建狂魔就地开工;医护人员不够,咱们三十多个省的同行白衣执甲,逆行赴险;护具和医疗器械不够,咱们14亿同胞八方支援,纵使疫情浊浪滔天,唯我中华岿然不动。别的国家为了一针疫苗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中国在干啥?苦口婆心地劝老百姓:咱们疫苗免费的,您有空了记得来打一针吧!现如今新冠病毒疯狂变异,希腊字母眼看都不够用了,世界各国闻毒色变,风声鹤唳,基本的国民经济活动都无法正常展开,只有中国的经济仍在开足马力向前狂奔,世界各国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迫切。


扯得有点远了哈,咱再看下一条:


5、GDP只统计分数,无法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

既然只统计考试总分,那么各个班级有的是手段提升这个账面数字,咱平时也别学习了,每天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考试不就完了,假设有这么两个班级,A班学生每次只能考1分,每个月考100次,B班每个学生能考100分,每个月只考1次,虽然两个班级账面总考分看起来一模一样,但两个班级学生的真实水平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而很多真正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东西却无法统计在考分中。举几个例子:学生掌握的许多基础的知识点,是学生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但这些知识点往往不会去考;有一些用功的学生在掌握了本学期的知识之后,提前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但无法统计到本学期的考试成绩中。


这就是GDP的第五个缺陷,无法体现一个国家真正的综合国力,同样的账面GDP,一个国家是靠不断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靠新技术产业,而另一个国家不惜大肆破坏环境,用野蛮扩张的方式实现GDP的高增长,您说这两个国家哪个更强大,哪个国家的人民更幸福呢?清朝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美国GDP站全球的四分之一,你觉得这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在全球的地位是否没啥差别呢?


而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国民生活越幸福,GDP反而会越低:



记得馆长的学生时代,想听歌要买磁带,买CD的,一张就要一二十块钱,现在你想听歌,网络上到处都是免费的资源,对老百姓来说幸福感肯定是提升了的,但是反映在娱乐行业上就是原本出售磁带和CD的这部分GDP随着科技的发展蒸发了。


另外新技术的面世必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方便,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但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科研都是无底洞,大量的钱砸进去不一定转化为成果,没有成果转化的这部分投入是不计入GDP的,以芯片为例,当年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遥遥无期的巨额研发投入,还不一定看得到结果,另一条是国际市场上大量物美价廉的现成芯片,如果只追求GDP的话,显然是“造不如买”,连国内的厂商都不愿意给国产芯试错的机会,自研这条路自然就被堵死了。


再说房子,如果房子算作固定资产投资,那么只会在房子建成当年统计一次,之后的年度就算房价涨上了天也不算GDP,如果把房子算作投资品,那么二手房买卖的差价算作投资收益是要记入GDP的,如果是分房,记入GDP的只有建房的成本,不存在投资收益。如果房子变成商品自由买卖,那么前任房主卖房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是要记入GDP的,大家说一说哪一种更幸福呢?


6、GDP无法考核各个班级之间的实力和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科,各个班级由于任课老师的素质不同,导致每个班级都有擅长的部分,如果以学校为单位来考核,提升学校总考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每个班级只考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比如小美班智商高,就负责分值高难度大的数学大题,小华班人多,就负责专门写作文,小沙班学生家里都矿,那你们就别学习了,给别的班级同学提供最好的文具就行。


如果全校同学同心协力,这无疑是最佳的方案,可每个班级之间不可避免地有利益纠纷,都想做全校MVP,小美班一个同学一分钟就能搞定一道数学大题,得到10分,而小华班一个同学一分钟只能写十几个字,换算成作文分数不会超过1分,效率不可同日而语,小美班做完大题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或者继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而小华班不得不从考试开始就奋笔疾书,直到交卷铃声响起才匆匆完成任务,完全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积累。长此以往小美班和小华班同学的成绩会越拉越远。


这就是GDP的第六个缺陷,无法真正反映各国的实力和关系。



二战之后的世界分工是这样的,欧美负责核心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亚洲负责人力输出和低端制造业,中东负责提供资源。美国凭借美元和中东石油的绑定坐稳了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利用金融资本控制着世界的经济体系,他们甚至可以控制各国在经济体系内的分工,中国的经济起点很低,刚刚和世界经济接轨时只能做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是名副其实的血汗工厂,80年代初,中国工人平均月薪在30元左右,每个人每小时只能贡献1毛钱左右的GDP,我们需要花费8亿个工作时生产低端的服装、零配件才能换回美国人用一百万个工作生产的一架波音飞机。虽然中国GDP总量已经在赶超美国的路上,但总有人盯着人均GDP开喷,没错,80~90年代,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60倍,美国人用极少的时间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每人都有大房子,私人小汽车和令人羡慕的带薪休假,而中国人还在为生计奔波,就算是这样,世界上还有许多劳动力比中国还要廉价的国家眼巴巴地等着加入血汗工厂呢。


美国在这套经济体系中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利,任何企图撼动它霸主地位的国家都会遭到无情的制裁,萨达姆、卡扎菲企图撼动石油美元的地位,很快便召来杀身之祸,日本试图在高端制造业分一杯羹,立马便被打压得服服帖帖,亚洲的四小龙、四小虎,在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分得一点点残羹冷炙,但一场金融危机便被金融资本疯狂收割,多年血汗工厂积累的财富被一扫而空。


在这个星球上,真正能撼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只有一个国家。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其中工业分为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即使强如美国也只覆盖其中的94%,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国家拥有所有的工业门类呢?


说到咱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小伙伴们先别急激动,馆长先捡不好听的说,样样通往往意味着样样都稀松,全产业链说好听了就是咱们国家啥都有,说不好听就是不论哪一条都只能凑合着用,保证活下来是没什么问题,可一旦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往往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往往只在某条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具有优势,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各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专心做好某条产业链上的一颗螺丝钉,各国通力合作才是全人类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事实上各国也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你们国家在哪个环节具备优势是美国说了算的,让你输出劳动力,你就老老实实做好血汗工厂,让你发展低端制造业,你就不要觊觎高端产业,只要你敢说个不字,立刻把你踢出全球产业链。



新中国曾经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国际环境,人家非但不带着你玩,还千方百计各种限制、各种禁运,企图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可杀不死我们的,终究会使我们更加强大,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只有靠自己,原子弹我们都能自己摸索着造出来,还有什么产业是中国人不能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呢?


看着满身鲜血颤颤巍巍站起来的新中国,再看看背后十数亿人的广阔市场,世界各国终于决定带中国一起玩,可打开了国门我们才真切感受到这些工业国家数十年的积累是多么的恐怖,除了人多,我们没有任何拿得出手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东西,刚走出新手村的中国被所有人当做廉价的劳务、原材料输出地和高端产品的倾销场所,心安理得地利用剪刀差攫取我们的财富。没有一个中国人甘心于接受美国给我们安排的低下地位,中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把越来越多的产业链引进国内,从低端制造业开始,一点一点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渐渐的,一批本土的民族品牌开始出现在老百姓的视野里,有了资金的积累,便开始频频向高端制造业发起进攻。中国人有一个神奇的种族天赋,那就是任何一个垄断技术被攻克,该产业链下的产品会迅速被做成白菜价,把之前躺在垄断技术上大口吸血的资本家老爷们拉到和我们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击败他们,走同行的路,让同行无路可走。



在中国变身“基建狂魔”之前,盾构机是被列在向中国禁运的目录之上的,为了修建秦岭铁路,中铁集团曾不惜以单台超过3亿美元的天价从德国维尔特公司进口了两台TBM盾构机,在中国这里赚得盆满钵满的资本家,吃相却极为难看,不允许中国工人接近盾构机的驾驶室和控制中枢;国家不惜重金派出国学习的技术人员无法接触到盾构机的核心技术;中国人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支付一万美元.....德国工程师曾经傲慢地表示:再给中国工程师100年也玩不转盾构机。


和光刻机一样,盾构机的系统也是极其复杂,被誉为世界工程机械化之王,多达两万个零件、超过40万行的控制程序代码、复杂的结构和制作工艺使得这一基建利器被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长期垄断。一个国家的基建岂能受制于人,2001年底,盾构机研发被列入863计划,仅仅6年多的时间,中国便生产出第一台拥有大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2012年的“天河一号”打破了外国在大直径盾构机领域的垄断,2020年横空出世的“京华号”是我国企业第一次成功制造了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2017年,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国产盾构的销量便达到了世界第一,如今国产盾构机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狂揽三分之二的国际市场,更加可怕的是,盾构机国产化的同时,更是让造价降低了八九成,原来动辄两三亿元的盾构机,中国人只卖2500~5000万元,而且质量还更好,你说气人不气人?大快人心的是,当年放言中国工程师100年也玩不转盾构机的德国维尔特公司知识产权,也于2013年11月26日被中铁装备公司收购了。


盾构机的攻克只是中国攻克靠新技术垄断堡垒其中的一场战斗,大家请回想一下,二三十年前,一部大哥大上万元,一台29寸的彩电价格也要一万多,要知道那个年代,北京二环的房价也不过七八千一平,现如今我们几千元买个手机,换一个六七十寸的液晶电视跟玩一样,老百姓今天用到的很多物美价廉的高科技产品背后,都有无数中国科研人员挥汗如雨进行技术攻坚的身影。


中国“白菜化”的能力让全世界瞠目结舌,以资本为驱动力的西方国家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为啥中国人好不容易攻克了一项技术,不想着如何搞垄断追逐高利润,反而转头就把桌子给掀了。以前我们搞不起高科技是因为穷,但现在不一样了,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研发投入只占GDP的百分之零点零几,中国2015年的研发总投入就占到GDP的2.1%,超过了欧盟28国的总和,并且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之前咱们讲到了,由于高科技研发的不确定性,这部分投入未必能会有结果,没有转化的投入是不计入GDP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计,资本家一定是慎之又慎,可这里是中国,海量的研发费用眼睛不眨一下就砸进去,只要这项技术仍卡在我们的脖子上,你敢投入100块钱搞研发,我就敢投200块,中国这种不要命的打发让美国感到深深的恐惧,因为他们清楚,中国突破身上的枷锁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他们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眼看中国从染料到面板,从盾构机到家电,从核电到高铁,风卷残云般攻城略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的逆袭,美国不但高端制造业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全球疫情导致的生产萎缩之下,早已扬名世界的中低端产业的“中国制造”产品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抢手,贸易逆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飙升,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昏招迭出,从举起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关税武器,到芯片制裁,再到后来的内容敏感到馆长不敢在文章里提的种种卑劣行径,中国一记平A就逼出了美国的闪现加大招,然而美国打光了手中所有的牌之后,愕然发现中国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有愈战愈勇的趋势,其实“贸易战”本就是个伪命题,老大老二打架,受益的永远是老三,握手言和重新恢复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才是明智之举,更何况中美两国的经济本就是相辅相成互补的,只是双方都在等对方的一个台阶而已,各位观众尽可拭目以待。好像又有点扯远了,咱们再说回GDP吧。



正因为GDP这个指标有着上述种种的缺陷,我们不得不对它进行重新审视,课本上对GDP的定义是:“某一年里一个国家全部商品和服务总的市场价值”,因此GDP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判断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状况,这里面明显存在了一个理解偏差,仔细研究GDP的含义和统计方法之后你会发现,GDP更为精准的含义应该是:“某国一年内全部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从“市场价值”到“活跃程度”只有一词之别,现实意义可是差之千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某些国家虚拟经济是记入GDP的,例如炒比特币,日均交易额高达30亿美元,可谓是相当活跃啊,然而这些交易并没有产生一丁点价值,反而因为挖矿白白损耗了巨量的电力资源。我们刚刚提到的灾后重建工作,反映在数值上也是经济活动相当活跃,但社会财富的减少却是事实。


为了方便各位理解,我们可以把GDP比作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温度。温度的本质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很像。大家都知道,温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人类而言,最适宜的温度是20度左右,可有些生物却可以在100度的沸水中正常生活。同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GDP并不是越高越好,增速越快越好,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客观情况,一定有一个适合这个国家的GDP数值和增速,对应着这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是在健康有序的运转,如果人为刻意追求GDP的高增速,无异于强行把人的体温升高至40度,人会发烧,社会经济也会过热。


因此,GDP仅仅应该被看做一个被动的,客观的统计数字,而不应该作为经济活动主观追求的目标。开篇咱们提到的,不少国家为了追求账面GDP数字的高增长,使出的各种奇葩手段,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每个国家统计GDP的手段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诉求,中国遵循能不算就不算的原则是因为我们要韬光养晦,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账面数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让其他国家更加忌惮我们;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则能算就算,因为金融资产收益过高导致制造业外流,产业空心化,其实他们的心里虚的很,但是尊贵的灯塔身份是不能放弃的,于是只能拼命在GDP里掺水,用数字糊弄国民,对外位置自己纸老虎的形象。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目的很简单,越缺什么越是要炫耀什么,因此才会没节操地弄虚作假,恨不得把空气都算到GDP里面去。


如果GDP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是由上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经济活动构成,那么GDP越高,增速越快,只能说明社会经济体系越混乱,越无序。拿着GDP数字自欺欺人就显得很可笑了。


我们都知道,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应该尽量不受人为控制,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环境的温度。现在是冬天,有供暖的房间室温在20度左右会让人感到舒适,有的供暖公司会在住户屋内放置温度传感器以监测供暖的效果,按理说温度传感器应该放置在距离暖气片一定距离的位置才能反映屋内的实际温度,可供暖公司的人为了账面数字好看,直接把温度传感器放在暖气片上,这样数字虽然达标了,但请问住户会感觉到舒适吗?GDP也是一样,正如上述的种种缺陷,通过作弊的办法,人为迅速提升GDP数字是很简单的,但这对老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毫无助益。


说了这么多,那GDP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真实地反应经济系统运转良好呢?馆长认为需要符合一个极为重要的大前提,那就是从“以数字为本”变成“以人为本”。因为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让人的身体更健康、精神更愉悦、认知更上一层楼,是为了社会结构的更加合理,社会经济秩序的更加公平、公正、有序、有效。城市里高楼林立、城市间交通纵横、社会上物资丰富,一切的经济成果最终的受益者如果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身上,享受利益的只有少数人,那么任何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成就都是和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最后咱们聊一下为啥GDP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却仍然一直被使用,没有被放弃呢?


其实工具本无错,要看使用者的心。不少经济学家曾提出过各种系数、各种指标试图替代GDP,但经过实践证明GDP仍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最为简单直观有效的指标。


我们需要从内心认同,GDP仅仅是一个宏观的、被动的,客观的数字,一个过滤掉水分、剔除掉人为影响因素的GDP才是好的GDP,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庞大经济体,GDP的统计和去伪存真工作自然更加复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老百姓往往会因为这个数字的增长而欢欣鼓舞,导致这个客观指标往往被人为限定一个增速,甚至被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悖离了客观真实性的数据引发的则是经济活动的盲目、混乱和无序。


开启民智,从我做起,馆长才疏学浅只能抛砖引玉,希望看过馆长文章的人都能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日后哪位小伙伴成长为经济大家带领我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巅峰,馆长将感到不胜荣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