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本通读后感(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以股权激励)

《价格理论与实践》(北大核心,P137-140)2020年第5期刊登了北京工业大学封海燕老师《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还是福利效应》的文章。文章观点明确:


很显然,思路一和思路二在逻辑上就不科学。一个(或一类)企业在长时间跨度内,对绩效有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将绩效提升归因于股权激励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因此,我的观点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没有问题


既然观点没有问题,为什么又成了反主流的观点呢?

从学者的文章看,多采用了思路一和思路二,当样本跨度10多年时,只要还在A股,其绩效大概率会提升


从企业的热衷程度看,实施股权激励的决策者是企业家、老板群体,这个群体大概率对股权的渴求程度要远远高于工资。基于此假设,这个群体决定实施股权激励,往往是“以己度人”的心态使然


企业热衷于股权激励——细思极恐

学者的研究我不去讨论,但企业热衷于股权激励可不是好事情,从实施股权激励的常见动因就能看出来,如:


动因一:老板提出,我们要不也实施股权激励吧,结果管理层无人反对、或提出疑问。


动因二:人力系统提出,大家都在做股权激励,并且股权安排成了招聘、留人的重要竞争手段;某些高层提出,做个股权激励吧,激励更有力。


动因三:基于逻辑的考虑——太累了,扩大股东范围大家就是为自己干了(股东未必就积极努力工作);设置行权条件,给大家一个更高的目标,真实现了就有更高的回报(如上文所言,目标的实现未必是因为员工的身份转换)。


……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判断是否有员工渴望激励工具呢?

一般的,老板的直觉、面对面的沟通、治理层的深度研讨会等都很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