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非税收入预期是什么意思(税负预期是什么意思)


2021年全国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2021年继续出台了一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2021年新增地方专项债3.65万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稳增长、补短板的作用。


2021年财政保障了重点领域的支出,同时政府继续过紧日子。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重点民生事项得到较好资金保障。此外,财政还加大了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投入力度。


展望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刘昆指出,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刘昆指出,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加强与货币政策等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聚焦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同时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增强可持续性,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确定赤字率,科学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财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刘昆指出。


为了推动今年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层面已经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并提前下达了地方专项债额度。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底提前下达的地方专项债额度为1.46万亿元,1月份各地已完成发行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1/3,资金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发布会上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发行的节奏要根据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等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今年适当的赤字率定在什么水平,又该如何确定今年债务规模呢?刘昆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封北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政府债务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速大致相当。预计今年赤字率在3%以上,与2021年大致相当,专项债规模应该不会低于2021年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适当确定赤字率,表明了不会大水漫灌的态度,“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需要适当加大政策力度。由于这两年持续在严控新增隐性债务,今年“开前门”的力度可以大一些,赤字率建议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刘昆指出,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


2月14日,农历新年后的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推出了一揽子减税降费、纾困帮扶政策,包括对中小微企业新购置设备器具进行加快折旧、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扩大地方减税政策适用范围、免征公共交通运输行业的增值税等。


从地方两会预算报告安排来看,地方普遍下调了2022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速。比如,广东预计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江苏预计在4.5%左右,浙江预计在6%左右,上海预计增长6%,山东预计增长5%左右。


刘昆指出,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低,是对减税降费做了安排。各地在预计本地财政收入的时候,考虑了减税降费的因素。但是,通过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收入的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财政部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通过持续减税降费,我国税收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从2016年的17.5%降至2021年的15.1%。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风险应对能力。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的总量超过了1.5亿户,其中2021年新增涉税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


许宏才表示,减税降费虽然会带来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是减税降费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今年,财政部门认真实施好组合式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据介绍,2022年减税降费力度更大,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还要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另外,减税降费还将精准发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帮扶措施。


许宏才进一步指出,在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会放缓,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是今年中央预算安排的一个重点。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将重点向困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降费减收比较多的地区倾斜。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县级财力的保障,做好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工作。


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


刘昆指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无论在哪个省哪个市县,都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都是有保障的。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项工作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


2月22日,人社部举行的发布会同样对外释放消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筹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部分老龄化程度较重的省份面临较大的支出压力。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


余蔚平表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基金整体上是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近年来,财政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包括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提高调剂比例、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据介绍,2021年财政补助规模超过6000亿元,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央企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潜力不同,人口在全国流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的干扰较少,能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由于各地养老金政策存在差异,实现全国统筹后,还需要解决好政策衔接、厘清中央和地方责任等事项”,汪德华表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表示,全国统筹以后,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整体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更好地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