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北京民族文化宫平面图(北京民族文化宫在什么地方)

“中国的建筑都是千篇一律,你看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中字字珠玑地写下了总结中国建筑特点的传世名言。


中国的建筑孕育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涵养着中国人民的心性,蕴藏着中国过去的历史,在这个创造无数奇迹的土地上。


纵览中国若干建筑,人民大会堂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建筑。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高达17.18万平方米,内部设有可容纳10000人的大礼堂,以及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厅。


就是这样一个建筑,从1958年开始建造到1959年9月完工,仅仅历时10个月,没有ced测绘图软件、没有臂架型起重机、没有BIM软件的辅助,只有计算机和算盘、只有卷扬机和小推车。


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人靠着群策群力、靠着人们的信仰、靠着毫无隔阂的党群关系,在10个月时间内,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百家争鸣

1958年夏天,北京一如既往地炎热难耐,略显凉爽的北戴河聚集了许多前来避暑的人们,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将改变北京城城貌的重要通知即将在这里颁布。


中共中央要在北京城内新建一批新建筑,也就是“国庆工程”。由周总理领导指挥,张万里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北京市规划局为了能吸收更好的建筑设计经验,决定前往莫斯科,考察当地著名大型建筑,与当地的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学习大型建筑的建设经验。


党中央也作出了重要批示,万人礼堂建设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它建成,作为庆祝建国10周年的伟大贺礼呈现给全国人民。同期需要投入建设的还有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展馆、以及文化宫等。



1958年9月8日,在中央电影院里,正在召开万人礼堂设计施工动员会,主讲的领导是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参与此次会议的主要是在京知名设计施工单位的领导及专家。


“同志们,这个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一定要在10周年国庆之前完工。这个建筑要有我们中国的特色,体现我们5000年的文化艺术沉淀,还要有最优的质量。”


“这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同时也是我们中国各方面发展成就的代表作,向世界展示我们能力的名片。”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说道。


市委书记的发言获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此次会议对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定下了调,同时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广大设计单位的斗志,同时也指出了基本的设计要求。



北京市政府向全国征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征集的要求只有一个:不邀请外国人参加。


得知这一消息后,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和设计师踊跃投稿,希望能为这一伟大建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经过层层筛选,60个方案中选出了10多个,提交给负责人,但这些设计稿最后都被砍掉了。


并非是设计稿本身不够优秀,而是其设计指导思想不够清晰,偏离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旨和精神追求。


设计师的设计各种各样,大部分都是像故宫这样的著名古建筑,这些建筑象征着皇权,与毛主席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正好相反。



设计八字原则:中国不古,西方不洋

看到这个事情一直没有进展,设计师的设计也体现不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周总理提出设计的八字原则,“中国不古,西方不洋”。


“1958年,我在当时的北京建筑学院第一设计室工作,承建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三项十佳建设工程……”


时任人民大会堂建筑工程设计组专业技术人员、现已将近90岁的李国胜先生回忆到,他的话语仿佛把时间拉回到那个存在于黑白照片中的时代。


“当时周总理给我们说啊,我们既不能仿古,也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吸收西方建筑的优点,又要有中国的文化内涵。”


“他的一席话,让当时的设计找到了方向,大家都有目标了,不再像没头苍蝇似的东一榔头第一榔头。”



如此大规模的人民大会堂怎么建?连个参考资料也没有。


“那时候国外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礼堂,这么大的宴会厅。美国国会大厦的礼堂只能容纳3000人左右,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创新”李国胜先生说。


周恩来总理对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十分关注,也经常亲临设计现场,与设计师们亲切交流。他仔细阅读了所有的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与设计师们进行真诚谦虚地交流探讨。


周恩来总理指着一个大屋顶的平面图说,“您看,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艺术画廊的建筑形式?”


接着他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它的建筑面积最好比大会堂稍微小一点。”



对于万人大会堂的内部样式有很多种讨论,设计团队提出了扇形、椭圆形、圆形、方形、六边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看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有一个建议,大家看看这种样式可以吗?”


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马蹄形的样式,又说道:“你们研究研究它,我只是一个建议。我们要好好交流,要确定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样式”


在中南海设计师们与中央领导展开了多次热烈充分的讨论,会议中设计师团队博采众长,充分吸取中央领导的建议。


回来后,专家组加班加点进行改进,制定了第七份计划草案。1958年10月9日,第七个计划草案提交总理审批。


“就这几个吧,一会打印出照片,发给各省以及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设计团队,以及当地政府领导们再进行一下筛选考核。人民大会堂是人民的,我们要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


周总理在认真审核方案后,对身边的同志交代着。



1958年10月14日,周总理召集万里、赵鹏飞等人开会,最后决定设计方案。


最后送审的三个方案分别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


经过热烈讨论综合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最终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方案脱颖而出被顺利采纳。


他们的方案,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人民大会堂的功能需求、艺术美感需求,而且充分考虑了北京的气候条件,为建筑做了顶部防雷设计。


防雷的方式是使用了笼式防雷网,这个设计非常先进,完全是我们中国建筑设计师自主研发创新而来,比国外的理论研究早了18年。



1958年10月28日万人大礼堂工程正式开工时,距离建设这项世界级工程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要克服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当然人们对新项目的热情也是空前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也不先进的年代,我们是怎么建成这么一个面积庞大、功能繁杂、完工速度极快的超级建筑的呢?


不仅是现在的我们感到好奇与震惊,此建筑一出,在整个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奇迹。回看一下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能创造奇迹。



艰难却又万众一心搬迁

工程建设之初,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搬迁。在建设原址上原有的居民及单位众多,都需要进行搬迁。


人民大会堂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7万多平方米,其中需要搬迁的单位有67家,涉及1823间房屋;需要搬迁的群众有684人,涉及2170间房屋。搬迁规模庞大、任务艰巨。


拆迁户如何安置是头等大事,建设不能影响群众利益。


第一是我们搬迁要速度快、质量高,为工程建设留下充足的时间。第二我们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要让他们得到妥善舒适的安置。


此项工作得到了广大政府机关以及热心群众的支持。


大批机关单位腾出房屋提供给拆迁户进行居住,市区内房屋相对富裕的居民,也腾出多余的房间给拆迁户使用。


在政府和人民的通力配合之下,此次大搬迁工作仅仅用了10天就完成了,为紧张的施工留出了宝贵的时间。


在工程建设期间,成千上万的市民主动来到工地义务免费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用工难,也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



原址上的所有附着物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和支持下,很快就拆除完成了。


之后,就紧锣密鼓地进入施工期。因为工程太大,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确保工程的监督落实,成立了南、北、中三个工程指挥部。施工开始后,所有施工单位同时进行。


钢筋急缺,中国工人创造奇迹

但是这个项目的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很快,这个项目暴露出了困难。如果不尽快解决,项目哪怕是开工了,也有可能随时停工。


这个困难就是严重缺少钢筋。



当时,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施工现场连一吨钢筋的储备也没有。没有钢筋就不能继续施工,这样不仅拖延了工程建设进度,对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也是很大的打击。


这些问题不是国家没有提前想好,而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切都是一片废墟,全民经济水平虽得到一定时期的稳定发展,但是仍在较低水平,各种生活物资、建设物资严重匮乏。


突然建这么大数量的建筑工程,材料用量大,在当时来讲出现短缺是很正常的现象。


遇见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向领导请示了。



施工团队领导向周总理汇报道:“总理,现在钢筋严重缺乏,国内一时难以筹措,我们要不从国外进口一些吧?”


“这是代表我们形象的一次建设,我们必须用国产的建材。”周总理说:“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有能力生产建筑所需的所有钢筋。我们有信心能够创造建筑史上新的奇迹!”



国庆建设指挥部接到周总理的指示后,向全国工人发出了求助的号召。号令一出,全国的建材工厂开始夜以继日地运转,加班加点,也要把生产建设所需的材料准备好。


绿皮火车冒着白烟,哐当哐当,满载着物资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向北京,火车上运载的不仅是材料,还有全国人民热切期待的心情。


有了充足的生产资料保证,各施工单位都是卯足了劲加油干。


参观过人民大会堂的人都应该知道,万人礼堂内没有柱子,空间非常通透敞亮,一进去就给人非常大的视觉震撼。


那么,礼堂上面的屋顶是怎么装得像天空一样的呢?


其实这个屋顶是由12根钢桁架支撑的,而且是承重能力很强的特殊钢。他们的每根钢梁重达55吨。虽然这些特殊钢已经生产出来了,但是要把它们挂在屋顶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时没有大型设备的塔吊,钢材要安装到45米的高度,这在以前是没有能达到那种高度的设备的。升空那天,所有人的内心都在期待着,见证着这一奇迹时刻。



钢梁吊装再遇困境

然而,升降装置启动后,这些钢梁并没有如期升起,只是离开地面,然后左右摇摆像蟒蛇一样不停晃动。


后来有个有经验的老工人提议采用龙门起重机的祖传方法,但是尝试了几次也都失败了。


后来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分析原因,终于查出了问题。原来钢梁由于长度较长,吊在半空中钢材会有一定的延展性发生变形。


找到原因后,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如何防止钢梁变形。最后,经过四次尝试,他们成功地将钢梁提升到45米的高度。



克服了这个困难后,在场的工程师及工人们都非常激动和自豪。技术难题解决了,实际操作也是非常耗费工夫的。12跟钢梁的吊装耗时巨大,大家花了57天才完成。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一半,工期却还没完成一大半。如果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就必须创造奇迹。


此后的每个小项目都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在天花板安装时,工人们集思广益,最后真的想出了一个绝招,那就是搭建吊架。


这一方案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为我国建筑史上创造了一项奇特的发明。


后来,工人们还发明了“刨地法”、“梅花焊法”等。


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整个工程的效益,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非常注意听取人民的意见。专家组对工程进行审查时,非常重视结构质量、装修质量、声学质量,建设过程也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让大学里的年轻人来看看。


“年轻人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我们想)拿给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看,然后总结一下他们提出了哪些意见。大会堂外部装饰的颜色让年轻人看看,征求他们的建议。我们的建筑不仅要大气庄严,还要符合年轻人的眼光,要有朝气”



毛主席为人民大会堂正式命名

1959年9月9日凌晨,人民大会堂落成,毛主席在工程建设负责人的陪同下前往视察。看着眼前这个仅用10个月就圆满完工的巨型建筑,毛主席很满意。


突然想到这个万人殿堂没有正式的名字,就好奇地问:“你们叫它什么名字?”


“施工人员称之为人民礼堂工程,也有人称之为人民宫殿。”负责人万里如实回答。


毛主席摇摇头说:“宫殿这一称呼有些以前封建社会皇帝家的口吻,以前王公贵族住的地方才叫什么宫、什么殿。我们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这个建筑也是为人民而建,我们要从思想上抛开宫殿的想法,我觉得会堂这两个字比较合适,不妨称之为人民大会堂。”


从此,人民大会堂正式命名。



正是因为汇聚了人民的智慧,人民大会堂才成为人民大会堂,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这一伟大建筑对全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1959年9月30日晚,国庆十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办,来自83个国家的外宾与海外华侨参与。


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震撼了世人。大会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部是可容纳1万人的礼堂,北翼是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设计理念。礼堂的主席台很大,礼堂的入口也很大。


舞台和观众融为一个椭圆形的整体,体现了党和党领导下的群众关系的密切,让群众充分感受到自己也是这栋楼的主人。


回顾那段历史,人民大会堂的诞生是我们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哪怕是在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民有决心和毅力,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奇迹与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