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大汶口镇农业银行开户支行(农业银行大汶口支行电话)




西安半坡村遗址母系氏族部落的人,在陶瓷器中装有粟,不管它当时是口粮还是种子,这事实说明人类原始社会经济共同体里有了积贮备用的实际行为。这种集储备用的思想,一直保持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家庭生活资料储备方式和货币资金储蓄方式。这说明生活储备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现在主要是为了防备偶发性的某种市场产品供应不足,它虽然与远古时期的积贮方式相同,但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像我们国家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家庭储备变成了国家总储备,使人们无需担心灭害后没有生活物资使用。


在父系氏族公社,根据山东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多少来考虑,父系氏族人员将公有财产据为私有,部落首领把公有剩余产品占为私有财产,这使得首领不但有权势而且还有财富,在原始社会末期,首领带领部落成员进行掠夺战争,把战俘变为奴隶,首领与氏族成员不仅是隶役关系,而且出现了债务与债权关系,部落首领有了大量的实物储备,氏族苦役向首领借物生存,至使奴隶制社会制度出现。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广泛将黄金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由于连年战争不断,人们的储蓄采取了窖藏方式,即把金银、钱币、珠宝埋在地下,等战事过后再挖出使用,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在我的自传体小说《高原牧歌》(四)从鄂托克来到土默特左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察素齐填的东边有条大河漕,在河坝上长满整齐高大的杨树,靠坝的南边有快要爬倒的沙枣树,我们下午放学后几乎是天天要来到这里。先是爬在树上拿着木棍往下打几棵沙枣来,然后是用小铲在树根周围掏蚰蜒,用它装在夹挠子(自制夹鸟用的铁丝夹子)上,拔些草伪装好,我们撤离到三十米左右的位置爬下,等待鸟的到来。一天,俞米枝姐姐带着我和席兴洲下午早早来到大坝下边挖苦菜,席兴洲在坝上一棵树根没被挖过的沙枣树下掏蚰蜒。一会儿他喊我俩上去,指着树根下说有东西。我们一起用小铲往下挖,只见一个黑色瓷罐露了出来,有一尺多高,直径三十厘米左右,搬出来去掉泥土谁也不敢往外揭盖。俞米枝姐姐让我俩原地看好罐子,她跑回去叫她父亲。她的父亲和我父亲是陕北老乡,是位老八路,平时尽给我们讲打仗的故事,所以我们孩子们对他非常崇敬和信任。不大功夫他就带着一个背着枪的民兵来了,把这个罐子直接抱到了公社。过了几天听俞米枝姐姐讲,里面是满满的银元,已经上交了国家。”再以后听说,经文物考古人员鉴定,这罐银元埋藏在地下不到三十年,我们是一九六七年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个罐是解放前有地主或着是逃跑前的国民党官员埋下的。所以说窖藏储蓄方式是民间最有生命力的。


1974年在河南扶沟县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堡中,挖掘出了缸和瓦罐,里面藏有大量金银铜贝,当然,也有不是用于储蓄的,让死者“带走”的货币也不少。总体来说,被战争迫使窖藏的情况较多,金银和贝类的货币不容易腐蚀便于保存,这是窖藏的先决条件,而且金银是硬通货的道理早被先人们所认知,而窖藏是为了留于子孙的目的也是有的。





扑满,就是储蓄钱币用的瓦器。《西京杂记》卷五中这样说:“扑满者,以土为器,以储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种类似我们家里孩子们的储钱罐——扑满方式,在公元前202年就有了。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免除徭役,让士兵回乡种田,减少税收,生产发展了,国库里堆满了粮食和钱财,民间就出现了扑满储蓄,把零星钱币存放进去,攒满为止,这和现在的零存整取很相似。说明这一储蓄方式己有两千多年了。西汉时的洛阳人贾谊在《汉书.食货之上》中写道:“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意思是稳固的中央政权都与农业发展直接相关,国家强盛了,要积贮财物。还有一句是:“夫集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他在让人们大量集存财物,防止侵略,防止灾害,认为国家富余了,集存储蓄是头等大事。


南北朝时期,有钱人将富余的钱财寄存在寺庙里,寺庙则利用它抵押借贷。从事这种存款、放款的组织叫寺库,是寺庙和尚们办的,也可以说银行早期的信贷业务是寺庙的和尚办起来的。有南齐的招提寺和南梁的长沙寺。到了南宋时期,这种组织叫做质库,掌事者都是光头黑衣。把钱财放心的存到寺庙,是因为人们相信寺庙和尚都是行善积德的活佛,不会做失信的事情,经过三国两晋的连年战火,唯有寺庙不受侵害。寺院和尚审时度势,创造了寄存抵押方式,让存、贷两方面都有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接受的抵押品,大有金银珠宝首饰古玩,小有衣物家具粮食酒类。这些抵押品由掌事和尚估价付钱,如借户不按时赎回抵押品,寺库有权拍卖变现,弥补本息损失,这位借户也就不能再来办理抵押借款这项业务了,这和现在有了失信记录是一回事。到了北魏时期寺院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文成帝又免除了寺院的租税,出家当和尚的人越来越多,《魏书.释老志》中记载:“今有僧尼二百万许,并俗女向有四百余万”。占当时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只要你每年交六十斛谷就可入寺院的户口。后来由于一些借款户年景不好,借贷双方经营惨淡,质库到了元朝变为典铺,接受百姓不值钱的旧衣旧物,存贷业务从此走上了当铺行业。


唐朝中叶,商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交往频繁,出现了兼营银钱业务的柜坊,柜是对外营业的柜形台子,坊是处所,柜坊是替人存款的铺子,是保管钱财物的商铺,它不算是最早的银行,因为储蓄不但没有利息,储户还要向柜坊交保管费。柜坊储蓄方式比起寄存寺庙,再由和尚用抵押放款方式进了一步,交保管费如同现在银行的贵重物品代保管业务。但是到了宋代,柜坊信誉被投机者毁坏,他们把储户放入的大钱回炉熔铸成小钱,柜坊还成为了聚众赌博的场所,人们再不敢把钱财存放到柜坊了,柜坊储蓄方式免强维持到了宋朝灭亡。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使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金属货币。为了携带方便,在使用铁钱较多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纸币一出现,成为了封建官僚的送终冥线。元、明、清各朝都发行过纸币,宋朝的“交子务”是发行管理机构,后来管理制度遭到破坏,纸币贬值十分严重,二百贯纸币买不到一双草鞋,百姓开始兑换硬通货,为了适应人的要求,兑换钱币的钱铺就产生了,长江流域及上海叫钱庄,华南以北叫银号。规模较小的叫钱店,明朝后期至清朝,是钱庄银号的盛行期,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机构。纸币与金银铸币兑换与现在的贴现、汇兑很相似,那么,银行这项业务的历史有1000多年了。


王安石变法是众所周知的,1069年,他受宋神宗任用,在推行的变法中,有两个关于信用的法令,即市易法和有名的青苗法。市易法规定,人民可以用田地、房产和其它贵重财产作抵押,向政府借款,年息2分,过期不赎纳利息,每月罚款2%;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农民可以用秋收后的粮食作保证,向政府借款,利率2分,期限半年,秋收后归还,这种农贷制度断断续续到了后几个朝代。


合会是一种民间集资的形式,距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然起着民间资金融通的作用,它是民间自发的组织,通常是一位需要现金的人,邀集若干亲朋好友组成一会,主动牵头者为会首,被邀集者为会脚,合会成立后,会员人数、会期、会金数目不再变动,一般做法是,第一期开始由各会脚交出会金若干,归会首收入,再一期由大家交出的会金,由末脚收入,依次循环,直至全体会脚都得到一次会金,合会就结束。按一般习惯,先得会金的人比后得到的人付会金要多一些,具体是按期比例算的,有还本付息的意思。


在清代钱庄已经成为了金融业组织,不过,开始接受的存款以三亲六故为限,信誉增强后,大的商人以独资或合资方式经营钱庄,存贷款必须有庄内大户介绍方可办理业务,不搞抵押,全凭信誉。到年底一清,没有积累,结完帐后,各大储户表决下一年是否继续经营。这种无长远计划,且又资金来源窄小的短期融资模式,肯定没有洋行收益高,逐渐成为了洋行的信誉连锁店,洋行对钱庄实行抵押货款,钱庄用庄票作为抵押品,钱庄为中国商人提供信誉担保,与外国通商用票说话,解决了语言不通,相互关系不熟的问题,这让洋行全部占领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到民国,中国银行业才逐步兴起,钱庄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票号,又叫票庄或汇票庄,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信用机构,盛行于清代,起源于清朝初期,嘉庆年间,以北京等地就有汇票使用,其使用的办法是:在甲地付款取票,到乙地指定的当铺凭票领取汇款,有些当铺叫汇庄,这种早期的金融机构汇票的来历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出来,贸易发展和货币流通扩大的必然产物,,因票号喜交际官场,接受大官僚的存款,成为了官场往来的票号方式。


1845年至1897年的中国银行史也可以说是外国银行在华的活动史。外国人在中国办储蓄采取的方式很多,我们说这段储蓄历史为控制中国的洋行方式。


雅片战争前,由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发展迟缓。雅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门户洞开。虽然我国在唐朝中叶就出现了贷币信用业经营者,以后逐步演变,以明代的“钱庄”为标志,形成中国银行业的雏形。然而,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一段很长时期,中国金融市场一直被帝国主义霸占。中国人历史上的良好勤俭品德,被侵华外国人所利用。清政府面对八国联军的张狂无可奈何,听任外国银行的任意摆布,对中国人自己办银行感到力不存心。至使英、法、美、德、荷、日、意、比八国在我国设立银行20多家。基本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他们大肆吸收存款,中国的许多军阀、官僚、地主和买办,愿意把搜刮来的钱财存进外资银行。到辛亥革命时期,由于存款过多,不但不给存款利息,反而让存款者出保管费,可见洋行已彻底控制了中国储蓄业。使我国近代金融史成为了帝国主义在华的金融史。





贴票是一种以高利吸收存款的办法,首创于潮州郑姓开设的协和钱庄。其办法是:以现金90余元存入钱庄,钱庄即开给一个月期庄票一纸,到期可兑取100元。在当时的利息远高于一般存款利息。人们为了追求高利,向钱庄存款贴票。投机商们见吸收存款容易,有利可图,争相设钱庄办理此项业务。仅上海公馆马路(现在的金陵东路)一条街达50余家。这类钱庄开出的空头支票在二百万元以上。贴票利息起初二三分,后来竟高达五六分。到1897年底,因部分贴票钱庄到期不能付现,引起贴票储户争提存款,使经营贴票的钱庄纷纷倒闭,汇划庄受到挤扎,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1927年以前,蒋、宋、孔、陈并不是大富翁,蒋介石、宋子文、陈果夫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做过经济人。孔祥熙在天津开祥记商行,财产也很有限。他们后来是直接利用国家政权,垄断金融发展起来的。1927年以后,仅四大家族银行发行包销公债就达26亿多元。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由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到极点。虽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开办了许多名目的储蓄种类,可老百姓不愿意保存纸币,储蓄走低。四大家族银行用已拥有的资本购买公债,然后再卖出去,转手赚取暴利。在军费开支庞大的情况下,财政连年发生赤字,只好不断发行各种公债。比北洋军阀政府十五年内发行的公债还多出一倍。这些公债大都以关、盐、统税作为担保。四大家族银行凭借手中的债券,操纵市场,公开投机,从中渔利,使人民的负担越来越沉重。1937年一百元法币可买黄牛两头,到了1939年可买猪一头,1943年可买鸡一只,到1945年只能买两个鸡蛋了。


1948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根据当时物价不稳,群众存款不划算的实际,推出了折实储蓄。让储户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不低于或略高于物价上涨幅度,这如同现在的保本理财。边区银行还为此造了一个字“饻”(读Ⅺ),储蓄是用麦子和土布进行保值,一斤麦子加上一方尺土布为一个饻。用货币折成以实物为单位的牌价来银行存取款。后来随着折实民众增多,饻的实物也繁多了,有油、煤、盐、米等。折实储蓄到期支取时,按照当时的折实牌价支付,物价上升时,牌价也上升,差额由政府补贴。这种保体储蓄深受群众欢迎,乃至解放后天津首开折实储蓄,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在广大农村更受欢迎。1950年国家财政状况开始好转,物价平稳,货币趋向稳定,人民银行逐渐收缩折实储蓄,到年底全部停办。


活期储蓄方式产生于旧中国,由于国民党政府政局不稳,活期方式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活期方式由于存取不受限制,成为了最主要的储蓄方式。但是,由于建国初期战争还在进行,物价不稳定,货币购买力下跌,利率没有统一,人民银行未能适应当时的情况。机械被动的限制利息标准,存款利率低微,影响了私人借贷关系的开展。在农村造成金融停滞,在城市则刺激了投机。银行存放款基本业务开展不了,资本逐年累赔,失掉了对市场的控制力量。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活期存款暂行章程,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便利存取。章程对开户金额、期限、利率全国做了统一规定,一元钱就可以开户,多存不限。灵活方便的储蓄政策,激发了人们的储蓄热情,加之在“储蓄是支援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号召下,很快使储蓄存款上升,信贷资金充足,银行业务就此步入了正常运作。


据资枓记载,整存整取的定期方式是建立现代类型银行之后产生的。解放前我国也开办过此项业务,只不过是期限、利率和存款金额的起点有所区别罢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定期方式受到银行高层重视,在全国大力推广。从10元起存,多存不限,一次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期限分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八年六种,存款期限越长,利率标准越高。储户根据家庭实际收入和子女成长情况自愿选择。


这种储蓄方式,适应较长时期不用的大额余款存储,待子女上大学年龄用款


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是八十年代银行定期储蓄的分支,是适应群众生活的把零星节余存起来,积零钱成整数的需要而设置的。它对于有计划的安排经济收入,积小钱办大事,改善生活和解决某些特定用途,如结婚、农村盖房、购置大件物品等,能起显著作用。是培养八十年代时期的青年职工节约储蓄的好习惯。


这种储蓄的存期有:一年、三年和五年。开户时由储户约定定期,决定每月固定存款金额。银行要求是一元起存,多存不限,每月存入一次,任何一天都可以存储,月储金额固定者,续存金额不得改变。因特殊情况,次月不能到银行续存者,可在当月存储中预存下月存款,也可于次月补存,但不能在第三个月补存。否则要按漏存月次扣减利息。


存期满后,支取全部本金和利息。如没有办理支取,其逾期时间按结存金额给过期利息。允许储户办理提前支取,但不办理部分提前支取。


存本取息属于定期储蓄的分支种类。是由储户一次存入,分期支取利息,到期支付本金的一种定期储蓄方式。


它与整存整取的区别在于:第一,整存整取到期后一次偿付本息,而存本取息在存期内分阶段地支付利息,到期返本。第二,整存整取分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八年期限档次。而存本取息只有一年、三年、五年三个档次。第三,在利率上,存本取息较整存整取低,与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是一致的。第四,当时一般定期为十元起存,存本取息的起存金额为一千元。


这种储蓄方式,在八九十年代作为养老储蓄是最好不过的。由于这种储蓄是分期支付利息,银行规定参加这种储蓄的储户,不得办理提前支取手续。这对银行来说,资金稳定性可靠,可用于工农业长远建设规划,是利国利民的好储种。


为了鼓励侨胞、侨眷将暂时不用的货币存入银行,早在1960年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布了优待华侨外币存款章程。


该章程规定,凡由国外或港澳地区汇入或携入存款的所有外汇,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其它外汇,均可存入外币存款账户。并享受优惠于国内居民的存款利率。1979年,为了适应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国际友人以外汇资金支持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愿望,颁布了新的外币存款章程。


当时活期存款只吸收十七种挂牌的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定期存款只有港币、英镑、美元这三种可办理,之后又增加了马克和日元。


取款时只能提取外币存款的同类外币,定期存款的存期有半年、一年和两年三个档次,后来又增了三个月的档次。不办理五年以上档次业务是因为外币汇价起伏不定。


凡是存款提前或逾期取款,参照国外银行的一贯作法,一律按活期存款的利率计付利息。


以后又颁布甲、乙、丙三种外币业务办理章程,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委托企业单位代办储蓄,是银行为了节省费用方便职工存款,在厂、矿、部队和大专院校设置的储蓄代办机构。银行不建房、不出人,只挂牌子,由企业的财务人员代办。银行出一定的费用并负责业务培训。


委托代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面代办,这适合于离城区较远的大中型企业,由专职代办员办理业务。另一种是单一代办,由企业出纳人员兼职办理,办理的业务只限于一年期零存整取户储蓄和职工互助的储金会储蓄。


八九十年代是代办储蓄业务的高潮时期,几乎大的单位和院校都有银行代办或联办储蓄所。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银企对合作代办所进行了整合,撤消合并了一部分,到2000年后全面停止了此项业务,原代办人员几乎全部进入了银行,成为了银行员工,享受和正式员工相同的待遇。


改革开放后,在湖北各地农村开办的农业生产基金专项存款,已经是一个常规的吸储方式。这种方式的产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农业银行、信用社有责任帮助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资金,办理农户生产基金存款业务,是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发展,帮助农户积聚生产资金,促进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具体措施。农户在实现收入后,把下季度农作物生长期间所需生产资金预留下来,作为生产基金专项存款专户存储,到生产需要时提取使用,其余收入组织参加储蓄,引导农民安排好生活。


存款对象是,凡生产经营有耕地、山林、水产、以及加工、运输、服务行业的农民,都要预留一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存入在农户生产基金专项存款基金帐户上。


存款数额是根据各地经济情况而定,比如种植项目一般是按承包的土地面积作为计算单位,每户存5到20元不等,落实到户的存款数量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确定和支持。农行、信用社做宣传工作和办理具体手续。夏秋农作物收获季节是收存时间,用作来年春耕生产时使用。两季收存都在农村产品交售结算中进行。


由于生产基金存款能够帮助农民理财,受到了政府的支持,专门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了下去,具体要求是户户有基金存款。农行和信用社严格管理这笔资金,规定只限于农户购买生产所需资枓方可支付。同时对有储存生产基金的农户优先贷款,签订存贷挂钩合同,适时适量发放生产贷款。


生产基金专项存款,加之存贷结合,是引导农民走自力更生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在广大农村极受欢迎。也成为当地农行、信用社吸储的重要渠道。


互助储金会是人民群众自发的组织起闲散资金,解决临时遇到资金困难的人员渡过难关,是团结友爱的互助组织。由于它的作用有利于职工生活和企业财务管理,受到工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互助储金会,无论是机关、企业、学校、农村村组都可以建立。有些企业建立在了车间、班组。会员要自愿报名,要承认互助储金会章程,按月存入占其固定工资比例的储金,就可成为互助储金会的会员。


互助储金会成员要选出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管理小组管理储金工作。一般是领导为管理组长,财务人员是管钱员。每名会员每人每月交多少自愿决定,八十年代时大多是月储五元,多储不限。储金会把每月集中起来的储金存入银行,其间有困难会员提出书面申请,组长同意签字后方可借出。互助储金会实行有借有还,限期归还的原则,以避免储金被少数人长期占用。到年底从银行全部取出,退还会员,此时组长要报告一年中储金为困难人员所发挥的作用,管钱员要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的监督和咨询。储金在银行所得利息,由会员集体协商用途,大多是买纪念品了。到了年初再储,并改选管理人员。形成良性循环的基层储金组织,树立了节约开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也为银行集中吸收稳定存款提供了保障。


可以说,互助储金会在基层群众中,为解决会员一时困难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八十年代以前,是解燃眉之急的关健群众组织,为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定活两便储蓄是在吸收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基础之上的试行储蓄方式。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被各专业银行广泛开办,并受到储户的青睐,主要是该储种解决了储户有钱想存定期又怕急需时难于提前支取。而定活两便业务的开办,解决了储户这一思想顾虑。储户存入定活两便资金后,存期在半年以上,不满一年支取时,按存款定期半年利率打九折计息。存期在一年以上按储蓄存款定期一年打九折计息。储户存取与活期一样方便,随存随取,在利益上与定期储蓄几乎没有多大差别的利息收入。有储户讲:“定活两便灵活方便,存进去什么时候急需什么时候支取,利息不受损失,公平合理。”


这一储种的开办,为银行吸收了大量存款,但因为试行阶段各专业银行在计息上不很统一,受到一些储户置疑。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于1986年1月下发了《关于统一定活两便储蓄利率的通知》。至此,定活两便储蓄业务开始走向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开拓金融市场新路,1985年后,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发行金融债券,开办特种贷款业务,由各储蓄网点向社会发放,收取现金可抵储蓄存款任务。这就使金融债券成为一种特种储蓄存款方式,并以它的优惠利率成为金额市场上竞争的强有力信用工具。


金额债券的面额分为20元、50元和100元三种,期限为一年,到期还本付息,不能提前兑现、流通、转让和抵押。特种贷款在金额债券的额度内发放,利率为年息的百分之九,利息在金融债券到期还本时一次性支付。特种贷款利率最低年息百分之十二,最高百分之十四。


之后,中国农业银行也开始发行,为了统一规范全国金融债券市场,198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阐明了发行金融债券是为了加强宏观金融控制、调整资金结构、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聚集社会资金,是利民利国的举措。


有奖储蓄并不是后来的发明,早在1912年法国商人在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创办了“万国储蓄会”,就开办过按月抽签中奖的有奖储蓄。中国自己办银行后,也曾开办过此项业务。1941年10月和1942年5月,我们解放区的人民银行先后举办了两期有奖储蓄。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各地举办过不同类型的有奖储蓄,国外的有奖储蓄开办的就更普及了。为什么有奖储蓄会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呢?


这种奖售储蓄办法不仅为银行揽回大量存款支援国家建设,也大大刺激了彩电和冰箱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