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工商银行对公开户时间(工商银行对公账户开户需要多久)

韩思琪/流行文化行业从业者、北大中文系博士


棉花娃娃


另一方面,无论是BJD作为高端娃的定位,还是棉花娃与粉丝经济的关联,都让“娃圈”被打上了“天价” “狂热” “挥金如土”等印象。可以说,每次“娃圈”进入大众视野,几乎都是以一种猎奇的角度、仿《焦点访谈》式腔调来被讲述,各式各样的选题讲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试图挖开这一年轻亚文化圈子的种种“秘辛”,“烧钱的圈子为何让人欲罢不能?”“豪掷70万买画的‘设圈’调查”“起底天价娃圈的背后”……


广西南宁,80后改娃师黄思林正在给娃娃“换脸”。据介绍,改娃师是对娃娃脸壳进行雕刻上妆制作出定制款的娃娃玩偶。目前“娃圈”的改娃师手工费高达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上万元。


虚拟化生存与“实体审美”复归


后疫情时代,当大数据系统被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消费等不同的场景,测量一切可被测量的,将用户配置成一组组数据画像,一切实体存在似乎都可以上传“云端”。 当“数字替身”“云端生存”“屏中相见”加速度地写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据的透明性和智能的信息处理,虚拟化的浪潮反向凸显了物质与实体作为衡量真实感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在按下加速键的现代社会,那些曾被认为是先进文明象征的电子想象、远程通讯的便捷、云端上永不下线的经验,嵌入日常生活后变得不再时髦。


在这个层面上养实体的娃娃,这一多少带有一点“文艺复兴”感的爱好——娃不是可以被不断删改重写的一串字符、也不是bug后便无从恢复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个虚拟时代对“实”稀缺的心理补偿。毕竟,在网络信息极大便捷的今天,传情达意也经历着去实体化的过程,成本的降低意味着衡量价值时付出的“代价”也很低。虚拟字符让情感大打折扣,因而人们再次向“实”寻求慰藉和治愈。科研和学习都很忙的清华博士生“娃妈”YAYA,她在线上云会议的空隙选择抽出时间给娃梳妆打扮,这段与实体娃相处时间就如同她整理情绪的安全出口。


另一方面,他们对娃真情实感、甚至投入大量时间财力,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代“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ive)”特有的情感逻辑。中国娃圈从萌芽到发展、壮大,不到二十年,这二十年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间相重叠,也是号称第一代“数码原住民”长大的时间。这些在完全网络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的千禧一代,他们对于玩偶的“真情实感”,根植于对“真”的另一种理解:情感真实。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发生在年轻一代身上的变化:当她陪女儿参观达尔文主题展时,孩子们对科技馆不远万里运输而来的海龟无动于衷,“他们完全可以用一只机器龟的”,当家长驳“它们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时,孩子们给出回答是:真或是假、自然物还是机器,只是一种“取决于观众是否需要知道”的选择。这一发现打破了她多年以来坚信的观念:他们在判定真实否是必要的时刻,更多地是根据它看起来是不是能与人感情相通,即是否具备“交流价值”[3]。


“娃圈”玩家常被一些来自传统的目光批评为不够实际,提出诸如“你这么真情实感地养娃,买几斤排骨不香吗?”“有那个精力还不如去交个男朋友呢”等质疑,只是这种“与其A,何不B”逻辑的选择并不成立。因为,对他们而言由线上拓展到线下的社交活动同样是无比真实的经验,他们有自可爱的娃处获得的抚慰,或是通过养娃提升了技能,包括美工、设计、摄影、后期等等。


微型社区与“温馨圈子”的交往


圈层文化通常会匹配着相应的规则、专属的语言和社区性的互动交往。然而“娃圈”并不如一般的亚文化——通过风格和另类的符号表达抵抗、建立认同、甚至于挑战主流规范,“娃圈”更像是一种内聚性的小众文化,不叛逆、不挑战、无政治诉求,人们只是因共同的审美情趣而聚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熟人社交的微信,QQ 更偏虚拟世界的同好社交。年轻人在这里可以与同好即时交流和深层次沟通,不同的小众文化被迅速传播并得以形成气候,从寻找同好到同好交流,“娃圈”娃妈建群收集需求/画手太太打样/工厂生产裸娃和服装/妆娘改娃一整套商业环节都可以在此落地。


其次,在共同“养娃”的过程中,与同好的交流、由此共同维系的规则与术语体系,由线上交流拓展至线下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圈子中的交往与展演构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情感共同体。这种情感共同体正是罗森伯格所说的“温馨圈子(warm circle)”,或者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即“同温层”。QQ群中的用户因对于“娃”的共同兴趣而聚集,他们的相处是一种彼此直觉性的、不需身份审查和管理便可以和睦相处的天真状态。


尽管圈子文化带来的争论骂战事件频频出现,但进场、了解这些因兴趣而结成社群的新的群体性力量为何、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参考资料:


[1] [美]朱莉·詹森,《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粉丝文化读本》陶东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130页。


[2] [美]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式文化》,《粉丝文化读本》陶东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11页。


校对:张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