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心和动力,城市的选址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科技等因素,其中地形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更有利于城市发展,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开展,也利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各类设施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山区地形,由于地形崎岖,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位于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东京、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新德里等。
然而平原虽然千好万好,却有一个不争的现实,那就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基本都不在大平原上,大平原似乎就是种地的命,超大和特大城市基本上都分布在河口三角洲、沿海和内陆小平原上。比如世界十大平原亚马逊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拉普拉塔平原、图兰平原、北美大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波德平原上都没有一座超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我国的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虽然位于华北平原但已经在靠近山区的地区,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上海和南京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杭州所在的杭嘉湖平原、武汉和长沙所在的江汉平原等都只是小平原,唯一只有一座特大城市郑州位于华北平原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1、军事原因:有很多城市其实是关隘或者是市场发展起来的,要知道大平原是不利于防守的,而在山谷等狭窄地带设城,可以有效防御敌人入侵;2、行政区划及历史原因:大平原可能早有其他城市或统治者在,那只能偏安一隅了,而之后平原上政权更迭或者干脆没了,小城市也已经发展起来了,也不好再往大平原转移了;3、水源原因:通常靠近山区地势较高,且有干净的水源,而平原地区 更容易遭受洪水冲击,水质也没那么好。另外靠水也意味着交通便利,过去货运交通主要靠水道,有河流的地区经济才能发展起来;4、贸易和聚居原因:山区通常都分散着许多村落,而山中的小平原或谷底就非常适合作为这些村落的贸易中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城市,而大平原在战乱时期基本因战争而荒芜,无法形成超大城市。
我国就有一些城市,明明有较大的平原或面积较大的平地,却将市区选在山区河谷或平地较小的地区。最典型的就是甘肃省陇南市、兰州市、浙江省丽水市、山西省太原市等。
第一个典型城市就是甘肃的陇南市了。陇南市政府所在的武都区位于白龙江河谷地带,平地极其狭小,完全没有城市发展和开拓的空间。仅地域狭小其实还算不了什么,主要是这个地方两边的高山缺乏植被覆盖,当年汶川地震和同样位于白龙江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让陇南市政府决定将市政府搬迁至条件稍好、平地面积较大的成县。可是消息提前泄露,由于修建兰渝铁路陇南站而开发的东江镇以及武都区的部分民众反对,造成群体性事件,搬迁只得作罢。
第二个典型城市是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市有三大平原(碧湖平原、松古平原、壶镇平原),其中碧湖平原面积最大,达到了46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就有4.2万亩,不仅是丽水市的主要粮仓,也是丽水最大的湿地。为了保障发展,保护碧湖平原珍贵的耕地资源,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是个“两难”选择。丽水市最终没有将市区选在碧湖平原,而选择在了平地较小的莲都,将一江之隔的碧湖平原留给子孙后代耕种,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
第三个典型城市是山西省会太原市。太原建城的地址,竟然不在晋中平原的中心,而是在悬瓮山(西山)和系舟山(东山)之间的太原盆地。太原东西两边都是山,两山之间不过10公里,完全不是现代意义上一座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二线省会城市该有的体量格局,而且这不大的盆地里,已全是密密麻麻的建成区。晋中位于太原市的东南方向,这里的地势明显要比太原要开阔得多,北部是太行山脉。
第四个典型城市是甘肃省会兰州市。兰州市是我国最典型的河谷城市,号称中国最长的城市,沿着黄河河谷延展的兰州主城区东西长达100公里。当初兰州建城时没有选择平地广阔的秦王川盆地,而选择了平地较少的兰州黄河盆地。秦王川盆地平地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榆中平台为210平方公里,兰州黄河盆地及河谷约300平方公里。如今兰州城市发展受限,只能选择跳出河谷,跑到较远的秦王川盆地发展兰州新区了。
第五个典型城市就是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最早的城区天山区位于雅玛里克山(妖魔山)以东,红山以南,乌鲁木齐河(今河滩路)东岸的山间小盆地里。即便是如今的乌鲁木齐市区,也是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北是米泉(米东)平地、北面是五家渠平地、西北是三坪和五一平地以及昌吉平地,但乌鲁木齐却从建城以来都在山间河谷平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