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三乡塞舌尔公司怎么注册(塞舌尔公司注册信息查询)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黄州篇




乡村新貌



信息

谁不说我家乡美




宽阔的柏油道路通村入户,小桥流水刻满诗情信息画意,绿树鲜花布满村道两旁,文明宣传标识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谈笑风生……这不是城里精心装扮的公园,而是黄州区陈策楼镇李家塆村的村头即景,也是黄州区美丽乡村建设巨变的一个缩影。










春节临近,沿着黄州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来到李家塆村,一幅诗画美景徐徐铺展:随注册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图画、精美的仿古水榭楼台、美丽乡村墙画、景观小节点、色彩斑斓的文化墙、最美身边人宣传、忙碌着迎接新年的村民……







村部前,一座名为和谐园的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上的对联就是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注脚,上联“先烈捐躯热血凝成红土地”,下联“后昆接力雄心造就绿家园”。李家塆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郑兴平说,这副对联道出了李家塆村建设美丽乡村的雄心壮志,映衬着李家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他介绍,李家塆村在革命年代涌现了10位革命先烈,追寻着先烈足迹,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使命任务。










家乡美不美,我们村民看得最真。你看,路变靓了,水变清了,树变绿了,心变开阔了,能不美吗!走在李家塆村,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说起美丽乡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每个村民都滔滔不绝。










“以前大家院子里堆着的杂物不见了,村里的坑洼地变身休闲小景点,旱厕全部拆除变成了现代化公厕和每家的入户厕所,闲暇串户每家都是干干净净的,家居环境提升了,生活的品质都提高了”,村民李少国边打扫庭院边笑着说。







李家塆村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的目标,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内外兼修”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了道路黑化、路灯亮化、植树绿化、村庄净化、污水收集处理化“五化”工程。此外建成了村庄景观小节点、休闲健身小广场、村和谐园、文化墙、文化书屋、文化礼堂等一批配套设施。“美在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美在不断发展的致富产业,美在舒适安逸的乡村生活,更美在积极健康的村风民风。”郑兴平说,李家塆人对美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外在,而是有着更高的追求。







2019年评选为村“十星级文明户”的唐辉辉说:“我觉得乡村美不美,关键看‘气质’。眼睛看见的美景是外在的硬件建设,但更重要的美丽在于内在‘气质’。我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应该是外在于景,内在于人。”







山美水美环境美,路好人好政策好……这是一个美丽乡村应呈现出来的美好画卷,李家塆村就绘就了这样一幅和谐美好的景图,村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生活越来越幸福。该村目前已获得全国文明村、全省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黄州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公司







“这几年,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来参观考察百余次,塞舌尔副总统等外国政要也来了,还有全国各地好多地方来我们这学习,他们都为我们村的美丽点赞。”村民李贵炎自信地说,我为自己是李家塆的村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今后还要一直保持下去,让环境优美、文明乡风成为一种习惯。




村中能人




王方能:致力将民俗打造成产业




从黄州城区出发,经过30分钟车程,就可抵达陈策楼镇王家岗村。




这里位于巴河北岸,紧邻城东公路,巴水蜿蜒流淌,村庄竹树掩映。全村方圆1.7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20户871人,耕地面积768亩、山林290亩、养殖水面359亩。2012年该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







1月13日,我们驱车来到这里,见证这个村在脱贫攻坚中的新变化。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肃杀的寒风中,村门口一排红色大字鲜艳醒目。黄黄高铁途经这里,建设正酣。




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方能从“书芳山民俗”的门楼下走出来,迎接我们。




王方能在村里干了20多年,从民兵连长到村委会主任,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里的点滴发展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脱贫,农民增收是核心,发展村集体产业是关键。




可是,如何找到适合村里的扶贫产业。按照黄州区提出的“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王方能一直苦苦思索,也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尝试。




村里的特色优势在哪里?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其他乡镇村,他找到了方向:民俗产业。




每到年关,村里家家户户打糍粑、做鱼面、打豆腐、做油面、烫豆糕,大家不分你我,一起劳动,虽然很多村里也有这种传统,但附近只有他们村,把这种习俗保留至今。




当时,民俗产业在全国方兴未艾。何不发展民俗产业?




2018年底,全省启动“三乡工程”建设,他抢抓这个机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提出打造特色民俗产业的想法。




在与结对共建的赤壁街道一字门社区商定后,双方确定了共建思路:深度挖掘王家岗村的农耕文化、乡土历史文化,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特色民俗体验园。定位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采农家菜、看农家景、干农家活。”







王方能专门从武汉请来专业设计公司,结合村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历时1个多月,最后确定了民俗体验园的设计方案。此后,村里先后投资270多万元,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打造了书坊山晒书三乡台、民宿、餐饮、民事体验区等。




为了找到合适的投资经营主体,王方能多次外出招商,因为投资方式、发展理念的不同,王方能最后注册把眼光投向了本地能人,觉得他们更有乡土情怀,能真正留下来,带动百姓一起致富。




在外务工的后生王红林进入了他的视野。经过几次面对面商谈,双方不谋而合。




经过短暂的准备,体验园在2019年12月13日开始试营业。期间,王方能一直蹲在建设工地,并为王红林牵线搭桥,让他放心投资,无后顾之忧。村里的贫困户也就近就业,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体验园不仅成为村集体创收的新途径,也为村民带来了便利。




1月12日,村民王利兵为庆祝乔迁之喜,决定到体验园办酒席,卫生干净方便省心,让他连连称好。




王方能介绍,目前体验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完善,计划在阳春三三乡月正式营业。到时,村里将在体公司注册验园的业态经营上寻公司求突破,欢迎各界朋友到村里来体验民俗怎么,畅快游玩。




幸福生活




我愿年年有余




“对我而言,对我一家人而言,幸怎么福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年年有余,让一家人过得和美快乐。”







郑海良,黄州区陈策楼镇李家塆村五组村民,今年40岁,从事鳝鱼养殖。2014年,因父亲生病导致贫困,在精准识别中被评定为贫困户。




时值春节前夕,郑海良正在鳝鱼池边查看鳝鱼的情况,边看边说:“俗话都说,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2019年我这鳝鱼养得还不错,估计有个10多万元的收入。”







谈起自己的贫困经历,郑海良说,2010年自己与人合伙养鳝鱼,当时投入小、技术不足,但凭着勤劳还能勉强塞舌尔维持日常开销。但人有旦夕祸福,父亲生病的治疗费用,让家里的日子瞬间捉襟见肘起来,刚起步的养鳝鱼这事也面临着没钱干下去的境地。




恰逢党和政府开展精准扶贫。政府部门和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将他精准识别为因病致贫贫困户。除了干部帮扶外,还组织专家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扶贫小额贷款。




回忆获得第一笔小额贷款时的情景,郑海良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经济紧张,已经没一分钱买鳝鱼苗和饲料,自己神经天天紧绷着,担心这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即将失去。”




得知自己可以申请低息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郑海良马上动起来。各级政府部门、银行查询和村里非常支持,迅速按照政策帮助他办好了贷款。




这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犹如雪中送炭。郑海良有钱买鱼苗和饲查询料继续养鳝鱼了。




聊起养鳝鱼,郑海良一下塞舌尔子变成了专家:养鳝鱼特别讲究水质微控、菌种调控、水体透明度、溶氧量乃至于温度,每一样都是关键;哪一样没做好,后果就是产量减少。




郑海良养鳝鱼的网箱,每个4平方米见方。以往每个网箱投放12 斤鳝鱼苗,只能生长到30斤,要是没管理好 ,就可能只有27斤 的样子。2019年,他每个网箱投放13斤鱼苗,已经长到了50斤。




“我能把鳝鱼养好,多亏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每年农业水产部门都有3次以上的养殖户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公司注册还组织专家到我的鱼塘实地答疑解惑”,郑海良说。




“别看技术扶贫不给贫困户一分钱,但对我来说,这可比送钱送米都来得实在。增加的产量甚至能让收入翻一番,我觉得这扶贫算是扶到了点子上。”郑海良发自内心地说。




如今,难熬的贫困日子一去不复返,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郑海良养鳝鱼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2018年他投入 30余万元,2019年投入45万元,养殖的网箱也从200口增加到400口,收益早已从当初的勉强糊口到如今的一年10万余元落袋。







脱贫致富绝不仅仅靠着帮扶,更要靠自身的努力。郑海良养鳝鱼,每年六七月份天气开始炎热时,他就24小时住在鱼塘边,蚊子多了就点蚊香,热了就吹电扇。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清箱到 9点多,中午2点就开始准备和喂饲料到下午6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1月份才结束。




郑海良说,自己并不觉得这种日子辛苦,反而觉得这日子有奔头。谈到今后的打算,他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愿今后的日子年年有余。




新风新事




把“文明”种进农民心田




1月13日,腊月十九,正是三九严冬,黄州区陈策楼镇盂钵桥村村部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笑声飞扬。







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们聚在这里,评选盂钵桥村“最美卫生保洁员”。一组保洁员喻大水最终以最高分荣获盂钵桥村“最美卫生保洁员”,获得奖励300元。




“感谢大家的信任和鼓励,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奖金比工资高。”喻大水的获奖感言达观幽默,再次赢得村民的热烈掌声。




村支部书记吕迎红介绍,盂钵桥村有12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配一名保洁员,由村民自己推选。这是村里首次举行最美保洁员评选,既是为了肯定保洁员的辛勤付出,也是为了激励大家的工作干劲,以后每季度将举行一次。他介绍,今后还将逐步开展最美清洁小组、最美清洁户评选。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盂钵桥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不仅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而且把村“两委”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相继获评湖北省文明村、生态宜居村、绿色示范村等称号,被黄州区确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村,去年12月中旬被评为“黄州区最美城乡社区”。




以“五老”为骨干,村里成立了“乡贤协会”“五老和谐会” “道德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引导参与村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变“乡闲”为“乡贤”。




以墙绘、宣传栏、文化广场等为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正人心、厚风俗。村里每年坚持表彰优秀党员,评选出“五星级家庭”“最美身边人”。







以长效保洁为突破口,实施“三清三改九建”(即清垃圾、清凌乱、清沟渠,改厕、改路、改水,建稻场、建公厕、建排水沟、建标准塘、建沼气池、建绿化带、建小广场、建星级户、建长效机制)行动,彻底清理了全村各类积存垃圾、白色垃圾,实施“户收集、组集中、村转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村里配备专门保洁人员和卫生督导员,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村新建公厕13座,改建水冲式厕所345座,实现全覆盖无公害集中收集处理。




“桥畅钵满盂米香”。在脱贫攻坚战中,贫困落后的盂钵桥村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如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村。




“百姓大舞台刚刚完工,今年过年,很多村民还跟我说要自己出钱唱大戏。年后,我们还计划搞一个农民趣味运动会,这可能是黄州区首个农民趣味运动会。”吕迎红笑眯眯地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