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总理的难题之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的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物资富足的时代,水电充足,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然而再往前数20年,那时候的中国仍旧四处弥漫着“贫穷和匮乏”的气息。



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迫切想要改变当时中国南方地区供电不足的现状。


在2000年8月初北戴河举行的中央办公会上,朱镕基总理激动地表示,“如果不能成功地完成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我总理辞职”。


其实早从他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第一年,在中国改革的攻坚阶段,他就义无反顾地率领新一届中央政府冲进了中国改革的“深水区”,涉及多个层面,今天主要介绍改革中的电力体制部分。



一、力排众议:“西电东送”项目敲定实施

“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都是在考虑到我国资源分布的现实情况下制定的重要战略,由于我国煤炭、油气资源大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形导致和财税河流流向都是自西向东。


其中“西电东送”是2000年开始实行的一项重大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总理战略涉及的工程中,“西电东送”无论是在实行难度、发挥效益还是在工程量上,不仅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称得上是受世人瞩目的世纪工程,而这一战略工程最初的提出还要追溯到当时担任中央总理的朱镕基同志。



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1998年中国的抗洪救灾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一年是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强度异常强大。


6月中旬开始,雨带从长江中游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七月重新回落到南方地区,一直到8月份长江上游地区暴雨天气频频发生,是该流域一百多年以来的特大洪水。


而这一年,正是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的第一年,面临全国性的重大灾难,他就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当时受洪灾影响最严重的湖北地区考察,次年又前往南方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贵州省进行考察慰问。



据当时的陪同人员表示,对贵州省这次考察给财税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那时候的贵州省,俗语中有“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就是在说贵州地区经济的贫穷与落后。


基于此,特别是在洪水泛滥之后,这样一个地方怎么发展起来,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大省摆脱贫困,成为朱镕基总理考虑的一件心头大事。


200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会议在北戴河举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提出要在广东省新建1000万瓦的机组,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电力资源不可或缺。


然而朱镕基总理心中仍旧记挂着经济发展尤为落后的云贵地区,在会议上他也提议要在云南和贵州地区建的设1000万瓦的发电机组。



考虑到交通条件和地理因素,这里虽然穷山恶水,但好在具备发展水电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有效改善云贵地区贫穷落后的局面。


综合广东省委书记的提议,朱镕基总理还是坚持建议在云南、贵州地区建设发电机组,然后可以将这里开发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广东省,这样也可以解决广东地区的电力需求,这样做是一举两得。


毕竟如果将发电机组建在广东省本地,云贵地区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别的可以利用的优难题势去带动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是中国对内改革,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广东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经济难题发展状况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针对广东省急需解决的电力资源短缺问题,和云南、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人们更倾向于首先解决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广东经济问题。


改革开放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之财发展,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了显著的缺点,尤其是能源的紧缺和交通运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掣肘。


因此当时对于在云南、贵州地区建设发电机组是否能够满足广东省的用电需求,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毕竟云南、贵州地区经济发展起来虽然重要,但目前远不及广东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因小失大”。



就是在众多人质疑和反对的情况下,才有了朱镕基总理说出了“做不到向广东省输送电力1000万瓦,我总理辞职”的话。


由于心中始终记挂着帮助云贵地区摆脱贫困局面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愿望,朱镕基总理特别激动,甚至还向与会的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做不到的话你国家计委主任也辞职。


最终在李鹏委员长给出云贵地区向广东输电1000万瓦是绝对有可能的“证据”和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当天就拟定了相关文件,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西电东送项目很快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困难重重:朱镕基铁腕搞电力体制改革

纵然“西电东送”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大力支持,但这一项大工程,实施过程涉及多省份,包括之财水电、火电等电源建设,电网划分,输送通道建设等等,需要各地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充分配合,尤其是需要沿线地区政府的支持。


此前在会议中就有部分干部对于云贵地区的发电机组是否能够成功完成向广东总理省输送充足电力资源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加上广东省本身虽然同意中央这一决定,但不能拿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冒险,不愿让云贵地区的不确定性拉广东经济发展的后腿。


除此之外,为了建立输送电力的通道,沿线省可谓份需要联网建设,但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对于这一提议并不是十分积极,总之西电东送这项大工程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为了尽快建设这一工程,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因此电力体制必须要统一进行改革,尤其是针对一些对西电东送的成本的担忧以及云贵地区拖广东经济发展后腿的质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八五计划”期间,广东省每年平均电力增长为18.2%,除了自身发展的电力需求之外,广东省还承担着向香港、澳门和湖南南部一些地区供应部分电力的任务,因此广东省电力需求体量并不小。


为了保证西电东送工程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向广东省输送电力的任务,当时这项工程主要建设的通道是从云南、贵州地区将主要通过水力开发的电力输送到珠江三角洲以广东省为主的地区。



实际上,单纯依靠云贵两地的电力机组,很难在短期内输送足够的电力资源到广东地区,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当时提出的方案是先尽可能地开发云贵两地地各种可发电的水电站,建设一些电价低、工期短、见效快的水电、火电工程项目。


这样下来,根据广东电力资源需求的缺口,还需要建设三峡向广东输送的工程项目。


最终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建设从三峡到广东地区的输电线路,沿线可以选择湖南地区,在湖广两地交接处建设火电机组,直输到广东。



此外,针对电价制定的问题,相比于直接在广东本省建设发电机组,因为西电东送工程量比较大,成本也更高,这样一来广东省就无法在电力资源上得到税收。


因此规定要求体制改革从云南、贵州地区输送到广东省的落地电价要比广东本省通过燃煤发电的平均电价低2~3分钱,以此保证广东省在电价和经济方面上的要求。



此外,为了加快推进西电东送工程项目的进度,在南方电网企业的支持下,决定实施“五大战役”。


通过建设天生桥—广州、天生桥—广东、贵州—广东,三峡—广东以及贵州—广东五条500千伏直流输送电力的工程,分期分批配合电力资源工程项目建设和输电线路建设。


“五大战役”的成功推进,率先保证了广东地区的用电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水电、火电工程的建设有效改善了云南、贵州地区经济发展贫穷落后的局面,朱镕基总理的愿望在他的坚持下最终成功了,这也是中国电力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三、中国总理朱镕基:愿为改革粉身碎骨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改革都不是一件易事,而朱镕基从就任中央总理以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改革事业当中,从1998年上任一直到2003年卸任国务院总理,短短几年期间,朱镕基总理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唯一一个没有连任的中国总理,尽管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出现,但无论是民众还是干部们都对朱镕基总理念念不忘。


1991年,邓小平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抽调入京,出任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在国内政坛风风火火地开启了带有他个人鲜明特点的朱氏治理时代,他进入中央核心权力层之后的建设和政绩,被国内外媒体赞誉为“中国政坛的黑马”。



由于他鲜明的个人性格特征,邓小平在决定调他到北京政治核心权力层的时候,专门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当时中国经济出现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投资膨胀、货币增量、物价猛涨等金融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作为“懂经济”的领导人,朱镕基果断决定要加体制改革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在他的有效指导下,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1994年被称为“改革年”,由于此前中国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混乱,朱镕基决定开启“改革新政”,经济改革既有原本的基础,又因为涉及到多方利益层,改革变得一场艰辛,其中分税制的改革几乎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走向。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中国改革开放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下开启经济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质疑。


但朱镕基一旦认定之后,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他也不会退缩,有问题就一个省一个省的去谈,商量和妥协,真正做到了为改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古至今,无论商鞅还是吴起,由于牵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变法者往往是毁誉参半的,而朱镕基从进入北京中央核心政坛中以来,从来都是果断决策,坚定改革事业,从不退缩。


他曾经说过,“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无论是财税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经济改革,还是取消福利房制度,土地财政,被称为“铁面总理”的朱镕基在他就任的几年时间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做了许多努力,奠定牵一发而动全身了21世纪初期中国迈向世界的国内发展的坚定根基。


为了推进改革的进程,朱镕基亲力亲为,哪里有阻力,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可谓



无论是苦口婆心的劝解,忍气吞声的妥协,甚至软硬兼施,那段时期在他看来几乎是南征北战,而这些在他心中,无非就是一句,“现在不改革,明年的日子就不好过。”


他的努力从改革的成功以及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得到了回报。


尽管他的改革也存在遗憾,许多政策没能得到有效彻底的地推进,但他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是非如何,都在人民心中,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总是会记着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