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达拉宫外景。马文泽 摄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资料图)
复兴号列车飞驰在雪域高原。王兆宝 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一首《天路》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的延长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今年6月,拉萨至林芝铁路建成通车,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从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到高铁开进拉萨,如今铁路已通达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等5个城市。
从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以来,“神秘”的雪域高原不再“神秘”。各地商品随着火车而来,西藏原有的特色产品运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15年来,铁路不仅仅带来了出行的便捷,更为西藏带来了经济“红利”。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铁路累计运送货物6.9亿吨,货物运送量由2006年的2491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5019.8万吨,其中累计运送进出藏货物6834.71万吨;累计运送旅客2.67亿人次。
西藏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铁路以及旅游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更有越来越健全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制度。
和平解放前,西藏仅仅只有一座小电站,还是供给贵族使用。西藏解放70年来,不仅解决了西藏缺电问题,更是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农牧民的生活条件随着建设发展也在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了老百姓对牛粪、薪柴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盛夏的高原,正是牛羊育肥的季节,草原上牛粪随处可见,而捡牛粪的身影却几乎看不到了。随着用能清洁化,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保护。捡牛粪的少了,牛粪成了草木生长的肥料,森林草场生长茂盛,野生动物明显增加。
不仅如此,近年来,西藏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建设600多个边境小康村,加快补齐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和谐安宁。随着环境越来越好,乡村越来越美,来休闲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目前,西藏推出藏东乡愁之桃村寻踪游、藏南乡恋之红谷游、藏西田园之农事休闲游、藏北牧歌之黑帐篷慢享游等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也让村庄的农牧民增收不少。
田绿水美,宜居宜业;村庄环境,干净舒心;产业兴旺,百姓富足……
三、70年初心未改,子弟兵护航新西藏
7月16日,西藏昌都怒江大桥桥边,游客自发鸣笛,并在西藏昌都怒江大桥上摆满鲜花水果饮料,纪念当年牺牲的筑桥英雄。视频发布以后,众多网友破防,泪湿眼眶。
1950年,带着“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的誓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向西藏进发。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背女出征,三岁的女儿难难成为进军西藏路上牺牲的第一个“战士”;当时西藏一条公路都没有,战士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跨越14座海拔5000米以上大山,是他们用血肉筑成了一条通往西藏的天路。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青藏公路建设的指挥者慕生忠将军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曾留下遗言,“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在川藏公路皮康崖险段,解放前当地的旧贵族曾“预言”,“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来。”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有的只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用生命化作永恒的“路基”。历经70载,当年最危险的路段,如今已化作坦途。
翻开厚厚的《西藏发展史》,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子弟兵进藏之前,西藏无电站、无公路、无企业、无机场、无光缆……
子弟兵进藏以后,在部队帮助下,西藏建起了第一座工厂——林芝毛纺厂;中国最长的输油管道——青藏输油管线;世界海拔最高的蓄能电站——羊卓雍湖电站;世界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的国际机场——贡嘎机场……医院、邮电所、气象站……200多个西藏“第一”,这些凝聚着无数驻藏官兵忠诚和汗水的“造福工程”,让整个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首70年发生在西藏的这一切,人们或许能够明白藏族同胞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喜马拉雅山再高,没有人民子弟兵的功劳高;雅鲁藏布江再长,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情意长。”
据西藏军区史料记载,军区部队在建设西藏70年历程中,一直把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摆在突出位置,涌现出了门巴将军李素芝、墨脱孤岛“兵老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雪域高原上,藏族群众最信赖的是军区总医院和军医,藏家孩子都知道“八一爱民学校”。
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所军办小学在素有“莲花秘境”之称的墨脱开课。可家长们认为上学不如上山放羊,不让子女入读。该营官兵走遍驻地35个村落,苦口婆心动员。
门巴族少女嘎玛的父母患病,放羊及家务都落在她肩上。嘎玛想不到,解放军叔叔为了让她上学,竟然两劝家长。
“让嘎玛念书吧!”初次登门,官兵话未说完,门已“咣当”关上。官兵没有放弃,最终感动了她的父母。
如今,嘎玛家的生活已由过去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家有存款、物资富足。谈起这事,她始终不忘是部队援建的希望小学,给她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70年来,无数子弟兵一茬接着一茬持续奉献。
——海拔5000多米的某哨所,常年冰天雪地。战马、牦牛经受不住严寒,不到半年相继倒下了,汽车到了这里也因为缺氧而常常熄火。只有长年守卫在这里的战士顽强地生存下来。
——2020年7月15日,西藏边防,雨雪飘飞。一片在雪域高原飞舞6年的“雪花”悄然落地——西藏军区某边防团边防7连排长、吉布观察哨哨长苏万飞在接收索道运送的物资时,不幸坠崖牺牲。苏万飞牺牲的地方位于藏南的娘姆江曲河谷。在这个守卫祖国西南大门的河谷两侧,数百米深的悬崖与千年沙棘林相拥而立,吉布哨所隐身其间。
——在墨脱的每一寸疆土上,都留有军人的足迹。这里的一个边防营,52年已经有29名军人长眠在墨脱的土地上。这里的每一次牺牲都让人悲伤,同时这里的每一次牺牲都让人更加坚定地前行。
70年来,子弟兵在卫国戍边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世界屋脊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一曲曲回荡在雪域高原高亢激昂的旋律,是一代又一代子弟兵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七十载风雨征衣未解,历尽千帆初心永在!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幸福美好的新西藏在子弟兵的守护下,必将书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
今天,站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新起点,曾于沧桑中栉风沐雨、风雨中披荆斩棘的西藏,正在一条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条给雪域高原带来光明、前途无垠的人间正道,西藏的明天定会如日照金山般辉煌灿烂!(张晓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