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规定(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




从郑州都市圈扩容,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变化……面对新的都市圈发展环境和竞争情势,河南省对于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已经做出新的战略调整。




为此,我们梳理了变化背后的新逻辑,提出了变化之中的新思考。




文/顶端新闻特约观察员 叶一剑


编辑/黄蓓




新逻辑




郑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由原来的“1 4”拓展为“1 8”,郑州都市圈的空间尺度、经济体量和发展能级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总面积达到了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




由此也进一步带动了郑州都市圈整体的空间规划格局的变化。


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圈友们”的新关系




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一核”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枢纽作用,共同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一副”是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一带”是落实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国家战略,以郑开科创走廊为主轴、郑新和郑焦方向为重要分支,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密集发展带;“多点”主要是指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等新兴增长中心,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




对此,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扩容后的“1 8”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大幅提升,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面向国际竞争、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




随着郑州都市圈的扩容,之前提出的“洛阳都市圈”也就没有单独存在和独立规划推进的必要了,新的提法是,“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由此,郑州和洛阳之间接下来将在郑州都市圈的框架下进行协同发展。




对此变化,积极的看法认为,无论是对郑州而言,还是对洛阳而言,抑或是对郑州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而言,都是一种更具正向意义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对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基本敬畏,其背后的推动者和决策者,值得拥有更多的掌声。




在我们看来,虽然社会上对此有不同声音。但是,哪怕从现有的通勤条件和互动基础来看,合理性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哪怕没有郑州都市圈的扩容,像漯河、平顶山和济源这样的省辖市,其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也必须要更多的依托郑州展开相关发展资源的配置,舍此无他啊!


“以省主导,地方主责”或将成郑州都市圈新特点





图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如前面所提到的,在着力构建的“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中,“一核”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枢纽作用,共同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由此引发了外界对兰考和郑州航空港区的新的关注,这两个地方也将成为接下来观察郑州都市圈发展的两个重要观察节点,在郑州都市圈的框架下,或将迎来新的显著的发展规划调整。




在我们看来,长期以来作为贫困地区代表的兰考,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后,或将迎来基于郑州都市圈发展的新的战略红利,在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甚至是新兴产业落地和科创资源集聚等方面,都将迎来的新的突破;而郑州航空港区在新的战略定位下,也将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从政策到资金、从人才到空间,都将获得更大的扩容支持。




空间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虽然总体能级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也同时意味着郑州在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中所占的权重也明显下降了。基于此,虽然郑州的转型和发展对郑州都市圈的发展依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变量之一,但其它城市和地区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呈现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体现,所以,在郑州都市圈培育发展过程中,来自省级层面的统筹力度或将更大,“以省主导,地方主责”的培育建设格局或将成为郑州都市圈发展的特点之一。




比如,最近因主要领导调整而引起省内外较多关注的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省委要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搭建省级主导、市级主责、分类管人、直通管事、聚焦主业、差异考核的管理架构”,重点强化产业、物流、航空都市等功能定位,要统筹推进核心区、联动区、协同区规划建设,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施、统一政策,形成省市区三级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形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郑州市主城区“双核”引领,带动郑汴许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这一系列的表述背后,可谓信息含量丰富,所涉问题的演进颇为值得玩味。





郑州CBD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宋亚猛/图




新思考






虽然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河南省层面对郑州都市圈的新的规划思路已经明确,但考虑到最终的郑州都市圈规划可能依然在制定过程当中,在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之前,相关内容的不确定性还是存在的。




在此背景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对郑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逻辑有以下几点思考:


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路径




郑州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和未来产业实质布局周期叠加的阶段,这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阶段有高度的重合性,在此背景下,郑州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路径,就需要做出专门的务实的研究。




在我们看来,这背后涉及到两个视角:




一个是具体某一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视角,比如,如何协同推进都市圈内的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超越既有的行政区划的资源配置局限,让郑州、漯河、新乡等地(甚至包括圈外的驻马店、周口、商丘等地)的食品企业都可以获得协同发展的红利。




另一个是不同尺度下的产城空间发展视角,比如,可以考虑结合都市圈内现有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特点,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节点(还可以基于对一些新兴产业集聚的规律和特点的分析,主动规划一些区域节点),推动规划建设一系列不同尺度的产业综合体、产业小镇、产业创新街区、主题园区,甚至是产业新城等,这些产城节点反过来又可以启发我们对整体都市圈空间格局进行再思考,而不是想当然的在地图上画条线就是一个“产业带”或“发展轴”,都市圈内的产业分布和优化,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网状的结构,而不是生硬的基于空间想象的简单的“轴带”结构。


加快集聚创新性的机构、团队和企业




与圈内产业协同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对郑州都市圈内的协同创新问题也需要给出专门的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政策性和制度性回应。




客观讲,无论是郑州的科技创新还是整个都市圈的科技创新,都注定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其背后,既受制于存量科教资源不足和平台型企业缺少等因素,又受制于包括高质量教育资源在内的优质公共服务缺失的影响,从而让包括郑州在内的都市圈地区的人才招引和留存面对非常大的挑战,以至于很多在本地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也开始纷纷离郑州而去。比如,最近在郑州当地,针对蜜雪冰城、巴奴火锅等企业的离开,就引发了强烈的情绪和持续的争论。




在此背景下,包括郑州在内,圈内各城市只有以更大的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推进全面改革、开放本地市场和本地资源,以此来吸引和快速集聚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机构、团队和企业等,进而为郑州及周边地区成功跨越创新的“鸿沟”加码。




所以说,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其实是一个更具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色彩的发展规划命题。





郑州智慧岛的无人驾驶汽车 图源:中原科技城管委会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四个关键领域




在国家层面已经明确表示严控撤县设区市的背景下,在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对县域单元的发展问题给出专门的研究和策略性回应。在我们看来,关于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主要涉及四个关键词或者说关键领域:乡村振兴,产业小镇,城市更新,园区经济。




具体来看,乡村振兴比较好理解,只不过在都市圈内的乡村,在寻求其独特振兴方法时,可以较多考虑对中心城市消费需求的满足,以此来构建自己的转型产品和服务;产业小镇主要面向县域既有主导产业的转型而营造的,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向该主导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的资源配置;城市更新主要是针对既有县城而言的,园区经济是针对强势主导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而言的。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和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考虑到郑州都市圈内已经具有的相对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接下来的都市圈规划建设和培育发展中,除了继续推进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外,还可以更加重视对都市圈范围内新型基础设施的高起点和统筹性布局,让整个都市圈得以拥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时代。




在我们看来,郑州都市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统筹和协同推进整个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不仅将构成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亮点,而且,将为整个都市圈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支撑。就目前发布的很多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文本来看,对这两点的思考深度和回应力度,基本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尤其期待正在制定中的郑州都市圈能够给出更具现代性和落地性的示范。


增强圈内认同感,推动郑州都市圈可持续繁荣


事实上,如果圈内的各利益主体能够真的在价值观层面对都市圈建设认同的话,再加上成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可以实现都市圈范围内的共荣共生,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繁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