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修订版)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将带来一场深刻的世界格局大洗牌!


被誉为“终极能源”的氢能,正站在这样的历史风口上!



国际氢能源委员会指出,氢能源能够催生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创造30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这是一片广阔的万亿蓝海,其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有商与商之间的厮杀,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抉择。是一飞冲天,还是一地鸡毛,真正的商机到底在哪里?



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已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根据国际氢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氢能观察2021》,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发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其中,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


美国一直是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的引领者。早在1969年,氢动力燃料电池系统为美国首次实现登月的阿波罗系统提供电和水,并依靠液态氢作为燃料推动火箭。自1969年以来,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便一直遥遥领先。目前,美国燃料电池乘用车数量已超8000辆,燃料电池动力叉车超过2.5万辆,在运营加氢站近50座。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协会预测2030年氢需求量将突破700万吨,在美国道路上有53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美有5600个加氢站;2050年氢能有望满足美国终端能源需求的14%。



欧盟将氢能作为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在能源战略层面提出《2005欧洲氢能研发与示范战略》《2020气候和能源一榄子计划》等文件,在能源转型层面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指今》《新电力市场设计指令和规范》等文件。欧盟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项目(FCHJU)对欧洲氢能及燃料电池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14-2020年预算总额为6.65亿欧元。目前,欧洲燃料电池乘用车已超1000辆,在运营加氢站已达200座。


在欧洲国家中,德国是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组织推进相关领域工作,并在2006年启动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NIP)。凭借FCUJU和NIP项目支持,德国确立了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全球第一,燃料电池的供应和制造规模全球第三。德国长期致力于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技术,并利用现有成熟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作为巨大的储能设备。目前,德国已安装超过300个通信基站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全球首列燃料电池列车已在德国投入商业运营。


在多年研发基础上,日本近年提出构建“氢能社会”,采取多种措施在引领氢燃料电池技术国际标准和产业化进程中取得先机。日本政府先后发布《日本复兴战略》《能源战略计划》《氢能源基本战略》《氢能及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规划实现氢能社会战略的技术路线。2019年公布的《氢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将未来一段时期的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路径,从快速扩大氢能使用范围,到全面引入氢发电、建立大规模氢能供应系统,最终建立零碳的供氢系统。日本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拥有专利数全球领先,已实现燃料电池车和家用热电联供系统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目前,日本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辆,家用燃料电池项目累计部署超过30万套,在运营加氢站约160座,是拥有在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规划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家用燃料电池安装数量达到530万套,加氢站达到900座。计划到2050年,日本将氢能产量提高到1000万吨/年,制氢成本下降至2美元/公斤。


韩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有数十年积累,目前已将“氢经济”列为三大创新增长战略之一。2008年以来,韩国政府持续加大对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的扶持力度,先后投入3500亿韩元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绿色氢城市示范”等项目,持续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2018年,韩国政府将氢能产业定为三大战略投资领域之一,并在2019年初正式发布《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提出要在2030年进入氢能社会,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建成1200座加氢站;普及发电用、家庭用和建筑用氢燃料电池装置。把氢能经济打造成拉动创新增长的重要动力,引领全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目前,韩国在运营加氢站已超30座,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突破5000辆,燃料电池企业部署400多兆瓦装机,占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的40%。


总体上看,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在我国,政府正谋篇布局,各地在竞相发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十五”开始进行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经过20年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3300万吨/年。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整体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目前已累计销售燃料电池汽车超过6000辆,建成加氢站200余座。


顶层设计上,2019年氢能产业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氢能布局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磅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正式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路线图,规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产业布局上,2020年9月,国家部署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经多轮专家评审,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率先脱颖而出,于2021年9月获批,河南、河北两个城市群也在2021年底获批。至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3 2”格局初步形成。


5个城市群涵盖47座城市,聚集着我国氢能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跨地域“合纵连横”,扮演着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先锋队”的角色。


实际上,各地发展氢能产业已不只局限于燃料电池应用领域,而是聚焦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发展,从制氢与加氢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整车研发制造等多个环节进行产业链布局,同时积极探索氢气在交通、工业、民用等领域的应用。


2021年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其中,5个省(市)更是出台专项氢能整体产业发展政策。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前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规模1000亿元以上;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部署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工程、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工程、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四大任务。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重点建设加氢服务网络提升工程、氢能多元化利用工程、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工程、产学研用服务保障工程等八大工程,谋划布局128个氢能项目,构建“一区、一核、两带”产业格局。


《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氢气制储运加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含重卡、中轻型物流、客车)应达6000辆,月国的领先企业25家等,部署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氢能合作、加大示范应用等重点任务。


《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到2025年,氢能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关键技术取待重大突破,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亚,在氢能领域形成创新引领优势,并提出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提出,绿氢制取能力达到50万吨/年,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部署推动制氢产业多元发展、开展氢能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氢能多领域应用等重点任务。


此外,广东、重庆、浙江、河南出台了氢燃料汽车细分领域专项政策,其他大多数省份均将氢能相关发展规划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或整体能源发展等规划中。



但是,氢能产业真的能处处开花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氢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体系、产业化应用等等,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两项政策规划能够轻易达成的。氢能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的是市场的孵化。只有在适宜的市场环境中,氢能产业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最终只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那么,氢能产业真正的商机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广东!


虽然各地都对发展氢能产业寄予厚望,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依然是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这5个城市群不仅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而且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人才,在政策的支持下,氢能产业发展更容易走上“快车道”。


而5个城市群中,实际上只有北京、上海、广东3个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最终能登上氢能产业发展的“巅峰”。这3个城市群分别地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经济圈,具备天然的市场优势,虽然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各有不同,但均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稳定的氢源和绿氢供应潜力,依托各地相关政策支持,集聚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并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可供产业发展壮大。



3个城市群中,为什么商机独独在广东?


首先,广东是全国唯一形成了比较完整氢能产业链的地区。2013年以来,佛山、云浮两市率先布局,目前已具备产业链多个环节的生产能力,广州市、深圳市接力布局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布局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佛山市氢能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同时,围绕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设了佛山氢能实验室、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广汽研究院、哈工大(深圳)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院、广州氢能源创新中心、中广核研究院等各类型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了佛山市仙湖氢谷、广州市黄埔“氢谷”、广州市湾区氢谷、东莞市“国青氢谷”氢能产业、云浮市氢能小镇、茂名市氢能产业基地六大氢能产业基地,发展形势全国最优。


其次,广东加氢站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进程加快,目前广东已建成加氢站39座、在建10座,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氢气资源可开发潜力达98亿立方米,且全省布局均匀,其中东莞和广州市占比均超过10%,为加氢站氢气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三,广东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全国最多。广东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迅速发展基础上,稳步推进乘用车发展,广汽、飞驰客车等企业加快布局开发,与丰田、本田等世界龙头企业差距正不断缩小,目前广东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200辆以上,稳居全国第一。在试点示范的推动下,将继续形成对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


第四,广东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团队,广东相关技术完备程度不断提高,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培育了多家氢燃料电池企业及创新机构,部分关键材料取得突破,个别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目前广东拥有相关专利占全国总数的5%左右,未来三年将超过10%,且高质量专利数量较多。


而反观另外2个城市群,虽然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形成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的态势,始终难以与广东一较高下。


氢能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在风起云涌的行业发展大潮中,广东不仅可以“先走一步”,而且有能力“步步领先”。


我相信,氢能产业发展真正的商机就在广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22.4.3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