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共68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共成立3704只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纳入统计的2599只产品的总规模为4374.93亿元。产品成立数量较去年增加了11.74%;成立规模较去年下降了8.75%。信托发行量整体增加,平均规模下降。
2014年,在披露期限的2173只产品当中,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的有790只;期限为1-2年的有294只;2年期的产品共有1174只,占比达四成以上;期限长于2年的有353只。市场资金面似松还紧,信托公司偏好短期产品。
从投资方式上看,2014年权益类和贷款类产品发行较多,分别占比23.08%、22.44%。其次是债权类、组合类和股权类,分别占比11.80%、5.56%、3.64%。其他投资类在所有投资方式中占比最大,高达33.48%。
从资金投向上看,可统计资金投向的2012只产品中,661只投向房地产领域(占比32.85%),639只投向基础产业(占比31.76%)。房地产类与基础产业类旗鼓相当,共同引领信托业。
从预期收益率方面看,2014年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存续期为1个月至40年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从3%到15%不等,收益水平整体上扬。
13万亿 | 兑付风波 |
反腐风暴 | 高管变动 |
假信托 | 监管升级 |
完善行业机制 | 增资扩股 |
传统产品变革 | 创新衍生产品 |
转型发展年,信托业规模近13万亿
2014年,信托业信托公司总数为68家。68家信托公司实收资本为1293.25亿元,平均每家19.02亿元;前三季度实现经营收入608.6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34.43亿元。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余额再创新高,达12.9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18.70%。其中,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3704只,募集总规模达4375亿元(披露规模的有2599只)。 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包含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本文在正文2014年数据统计及分析中提及的信托为集合资金信托,且剔除了证券投资类和单一信托类。整体来看,2014年,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从11万亿跨越至13万亿元,信托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自2013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脚步下,银行理财、各类货币基金、互联网理财等快速发展,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信托增量资金,以及前5年高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的多重冲击下,信托业已经结束了自2008年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步入转型发展期。从季度环比增速上来看,今年3季度的信托规模不仅延续了自2013年1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态势,且回落幅度明显增大。 增速的回落从根本上反映了信托业正经历着自我调整、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信托业正逐步摆脱过去对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与经营业绩的单方面追求,从深层次上聚焦于自身良性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中,且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与创新型信托。2014年除了小试牛刀的土地流转信托、家族信托外,创新品种保险金信托、互联网消费信托也崭露头角。 2014年是信托业的回归之年,信托业从一个最初拾遗补缺的边缘金融机构,迅速成长为现今拥有超过13万亿元资产的金融巨头,未来信托业的关键词必然是调整、转型、发展。 2014年固定收益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数据统计及分析
1.1发行概况:规模均较去年有所下降产品成系列
图2: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发行情况(2013-2014)月度 | 数量(只) | 发行规模(亿元) | 月度 | 数量(只) | 发行规模(亿元) |
2014.01 | 178 | 219.33(156) | 2014.07 | 356 | 407.39(261) |
2014.02 | 125 | 158.79(101) | 2014.08 | 346 | 369.7(259) |
2014.03 | 341 | 460.11(286) | 2014.09 | 363 | 380.13(196) |
2014.04 | 324 | 464.51(271) | 2014.10 | 202 | 230.07(134) |
2014.05 | 306 | 415.25(234) | 2014.11 | 318 | 337.61(191) |
2014.06 | 321 | 369.22(231) | 2014.12 | 524 | 562.81(280) |
总数量 | 3704 | 总规模 | 4374.93(2599) |
2014年,共68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共成立3704只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纳入统计的2599只产品的总规模为4374.93亿元。产品成立数量较去年增加了11.74%;成立规模较去年下降了8.75%。信托业经历了数年的高增长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速放缓,也进入了信托业的增速放缓期。2014年信托发行规模的下降主要体现在节假日前后的1、2、10月份及年末12月份,其余月份发行平稳。 2014年,68家信托公司均参与了发行,中融信托位列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榜榜首,发行了385只;位列第二位、第三位的是中信信托和中铁信托,发行产品数分别为320只、159只。其中中融信托发行产品以权益类财产权信托为主,代表产品为遵义市新区开投、镇江交投、渝兴等基建系列,占中融信托发行总量的七成左右;中信信托产品以权益类的盛玉、富玉系列和优质债权类的国裕(苏州)系列为主;中铁信托则侧重以招信系列为主的主动管理型产品。 表1:信托公司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发行量排行榜(2014年)
排名 | 信托公司 | 发行量(只) |
1 | 中融信托 | 385 |
2 | 中信信托 | 320 |
3 | 中铁信托 | 159 |
4 | 陆家嘴信托 | 146 |
5 | 华信信托 | 138 |
6 | 中航信托 | 134 |
7 | 四川信托 | 133 |
8 | 长安信托 | 112 |
9 | 平安信托 | 106 |
10 | 中原信托 | 103 |
来源:格上理财 表2:信托公司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排行榜(2014年)
排名 | 信托公司 | 发行规模 (亿元) |
1 | 五矿信托 | 281.99 |
2 | 重庆信托 | 235.56 |
3 | 长安信托 | 227.8 |
4 | 华鑫信托 | 173.9 |
5 | 中融信托 | 171.49 |
6 | 交银国际信托 | 170.16 |
7 | 华融信托 | 151.24 |
8 | 中海信托 | 150.15 |
9 | 百瑞信托 | 147.69 |
10 | 兴业信托 | 144.18 |
来源:格上理财 表3:信托公司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排行榜(2014年)
排名 | 信托公司 | 平均收益率(%) |
1 | 长城新盛信托 | 10.00 |
2 | 安信信托 | 9.86 |
3 | 四川信托 | 9.81 |
4 | 渤海信托 | 9.77 |
5 | 方正信托 | 9.59 |
6 | 国民信托 | 9.55 |
7 | 中江信托 | 9.52 |
8 | 杭州信托 | 9.46 |
9 | 中粮信托 | 9.45 |
10 | 北京信托 | 9.43 |
来源:格上理财
1.2产品流动性:市场资金似松还紧短期产品增加
2014年,在披露期限的2173只产品当中,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的有790只;期限为1-2年的有294只,占比最小,为11.26%;2年期的产品发行数量最多,共有1174只,占比达四成以上;期限长于2年的有353只。与去年相比,1年或1年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有所上升(2013年占比为25.84%),2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占比有所下降(2013年占比为18.10%),1-2年期的中短期产品和2年期常规产品占比变动不大。再从各月的发行情况看,2年期及2年期以上每月发行量基本稳定,年底上扬;1年期及1-2年期发行量波动较大,10月均为发行谷底,年底上扬明显。2014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整体货币政策呈似松还紧的状态,导致预期利率上升,未来融资成本增加。短期产品的增多,也意味着信托公司能更好地把控市场风险,有利于投资者及信托公司未来收益。
1.3投资方式:主动管理型占比最多权益类下半年表现惊人
从投资方式上看,除其他投资类外,2014年权益类和贷款类产品发行最多,分别占比23.08%、22.44%。其次是债权类、组合类和股权类,分别占比11.80%、5.56%、3.64%。其他投资类在所有投资方式中占比最大,高达33.48%,主要是其中包含了较多主动管理型产品。2014年是信托业的持续转型发展期,信托公司积极转型,致力于做真正的投资型资产管理公司,因而发行大量主动管理型产品,这代表了信托公司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也考验着一家信托公司的品牌、口碑和市场竞争力。从规模方面来看,各投资方式发行数量和规模基本匹配,股权和权益类平均募集规模最大,分别为3.59亿元/只、2.08亿元/只。从上半年与下半年发行情况对比来看,权益投资类下半年发行量明显要超过上半年。权益类下半年的火速前行主要表现为投向股市的结构化固收产品和基建权益类产品的井喷。权益类证券投资的增加,得益于股市的回暖,借道信托渠道入市的资金增长明显。而基础产业信托一直是信托公司的主流产品,虽然频频受到政策的限制,但基础产业类信托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且权益类基础产业信托越来越火爆。
1.4资金投向:地产类与基础产业类并驾齐驱
从资金投向上看,可统计资金投向的2012只产品中,661只投向房地产领域(占比32.85%),639只投向基础产业(占比31.76%),264只投向工商企业领域(占比13.12%)。2014年信托资金投向中,房地产类与基础产业类旗鼓相当,共同引领信托业,当然房地产类略胜一筹。
与去年相比,今年房地产类虽然依旧拔得头筹,但占比已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主要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风险的暴露,房地产市场变得更为谨慎,加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加深,以及信托行业自身开始严控项目筛选,2014年房地产信托扩张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当然,随着2014年下半年,房地产限购、限贷的相继取消,楼市松绑迈入新阶段,房地产在未来仍有大的发展。加上近期,住建部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开始试点REITS,这为房地产信托模式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基础产业类在今年有明显的回升趋势。2013年10号文、463号文对基础产业类信托有过一定的抑制影响,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融资的巨大需求,信托公司对基础产业信托产品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创新,今年基础产业类信托依旧火爆。虽然在463号文之后,此前政信合作中经常出现的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直接或变相担保协议不再适用,信托公司减少了对政府信用的依赖,但权益投资类基础产业信托产品多为投资融资主体对地方政府债权的收益权,或所投基建项目的收益权,实际债务人、验收付款人依然是地方政府,因此,基础产业信托依然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率也比较稳定,得以在今年下半年迅速增长。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整顿,原有业务模式正在进行新的变革,2015年有望推广运用PPP模式,这将为基础产业信托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1.5收益率统计:收益水平整体上扬
从产品预期收益率方面看,2014年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存续期为1个月至40年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从3%到15%不等,发行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收益率区间集中在9%-10%。从期限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来看,遵循期限越长收益越高的特点,但1-2年期与2-3年期产品收益率整体上形成倒挂,或与市场资金面紧张,企业短期周转需求迫切有关。从所有产品平均收益水平来看,除3、10、11月小幅下降外,全年整体呈现上扬态势。信托产品收益水平的稳中有进,说明一方面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恪守信托本质,以受益人利益为先;另一方面与资金面偏紧、融资成本上升有关。
2013年热点及解读
2.113万亿
截至2014年3季度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再创新高,余额达到12.95万亿元,接近13万亿元。3季度末规模较去年末的10.91万亿元增长18.70%,较今年2季度末的12.48万亿元环比增长3.77%,但环比增速较今年2季度回落2.63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13年1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态势,且回落幅度明显增大。2013年以来,在经济下行、范资管竞争加剧,以及前5年高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的多重冲击下,信托业已经结束了自2008年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步入转型发展期。转型发展期信托业将依然面临个体风险增加,业务结构调整,经营效益下滑,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但随着调整、转型逐步趋于稳定,信托业将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
2.2兑付风波
2014年是转型之年,也是动荡之年。刚迈入2014年,信托业就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兑付危机规模高达30亿元的中诚诚至金开1号信托出现险情。半年后,规模为13亿元的诚至金开2号到期,由于融资方资金链出现问题,项目延期兑付。最终,1号以第三方接盘的方式收场,实现了刚性兑付;2号目前的重组过程仍在推进,投资者尚未收到本金及收益。2014年以来,随着到期的信托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再加上矿产行业的持续下行以及今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兑付风险事件频出,一时间打破刚兑之声不绝于耳。其实,一方面,目前的风险产品仅为个案,相对于行业的整体规模来看其占比较小;另一方面,为长久计,打破刚兑,放开管制,让市场这只大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或许更能促进信托平稳健康的发展。
2.3反腐风暴
除兑付风波外,反腐也是今年信托业的大事件。2014年4月14日,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甘肃检察发布消息称,经甘肃省检察院交办,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以涉嫌贪污罪、受贿罪,对甘肃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深圳财富管理中心经理陈德萍、北京财富管理中心经理周刚、上海财富管理中心经理杨栓军、兰州财富管理中心经理吴穷等17人立案侦查。此后不久,四川信托刚离任的总裁陈军也因涉嫌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收受贿赂而遭调查。由此,一场金融反腐风暴已悄然启动,开始将近几年信托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从业人员道德风险引发的诸多隐蔽问题掀开冰山一角。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却不断爆出高管遭调查的案件,反映了信托业经过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不仅积累了一定的产品风险,还积蓄了一些管理和运营问题。这对转型期的信托无疑是一记重创,但大力反腐对信托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可以说百利无一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4高管变动
根据格上理财统计,2014年以来,共有16家信托公司高管换帅。而2012年-2013年,也有19家信托公司高管发生变动。信托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伴随着信托业转型、问题产品爆发、大力反腐等问题同步发生,引起了市场的担忧,这变动是否预示着信托行业走向低靡,高管们都想另谋高就?而根据格上理财的梳理,信托公司高管变动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自然的换届、内部调动,是高管变动的主要因素,占所有变动高管的一半左右;第二,退休、死亡、身体原因,占比很低;第三,接受调查、撤职,这类仅为个例;第四,跳槽、挖角,此类多被市场解读为高管频繁变动的主要原因,但实际比例极低,为行业自然人员流动现象。
2.5假信托
在信托业换帅风波未平之时,假信托事件又起,其中既包含假的信托,也包含假的信托公司。2014年3月份,出现一家网站,把原来起点高达100万的信托起购份额打散成1万份,每份金额只需100元,依然可以享受到信托约10%的高收益。无独有偶,近日又有一家名为多盈金融的网站推出信托合买通,投资起点为1万元,由领投的会员发起合买,进行凑份子理财。信托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上文所谓的信托创新,也催生了一批伪信托公司。2014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名为xx信托的公司,他们并没有信托牌照,却能够堂而皇之开展业务,甚至吸收投资者资金。经调查,这种无证经营的信托公司在深圳多达33家,此后,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责令改正通知书。其实,无论是诸如信托100的伪信托还是伪信托公司,均是近几年信托高速发展的副产物,一方面显示出信托业的繁荣,各路人马都想分一杯羹,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信托相关的法规及监管方面的一些漏洞亟待填补。
2.6监管升级
信托业相关的法规及监管方面有所缺失,但信托业内的监管却越加严格,不断升级。
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提出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托公司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建立完善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探索信托受益权流转等指导意见。
4月,银监会出台了号称最严监管的99号文《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文件主要从风险管控、业务转型、监管机制等三个层面来规范信托公司的发展,着重提出了建立流动性支持和资本补充机制、清理非标准化资金池产品等切实有效的管控手段,要求充分贯彻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信托文化。
8月,监管层下发了《2014年信托公司评级指引》。这是2010年以来,银监会对于信托公司分级监管办法的首次调整,标准由原来的定性向定量转化,对信托公司的评价重点放在自主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两个方面。新规将信托公司分为1-6级,每个级别分别设A、B、C三档。评级结果将作为衡量信托公司风险程度、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2.7完善行业机制
除监管政策升级外,信托业也在逐步完善行业机制。
2014年9月,监管层下发《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设立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保障基金主要通过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来募集、管理和运作;基金的来源则重点是信托公司按照表内外资产余额认购份额以及文件规定的另外四种途径;其主要用途为信托公司的机构重组和短期流动性救助。据悉,目前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实际资本金共计120亿元,由14家信托公司共同出资。
2014年9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正式下发《信托登记试行办法》。目前银监会已经批准全国信托登记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将由原来的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升级而成。信托登记中心的设立,能使信托产品更加规范,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为下一步实现信托产品受益权的转让以及质押融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盘活存量资产。
2.8增资扩股
根据格上理财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8家信托公司增资,新增资本达到181.83亿元,其中,增资幅度最大的为中信信托,增资88亿元,注册资本由12亿元变更为100亿元,高居所有信托公司之首。另有4家信托公司已公布增资意向。而根据格上理财不完全统计,2011-2013年,已有超过30家信托公司增资,增资额在250亿元左右。我们认为,近些年信托公司频繁增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2010年银监会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资产规模需要相应的净资本来覆盖其中的风险资本;第二,通过增资来提前布局防御未来的风险;第三,增资还进一步体现了信托公司及股东实力,以及其看好信托业发展的预期。此外,各信托公司除增资目的不同外,增资方式也体现出了多样化。根据格上理财统计,信托公司增资的方式主要包括:股东出资、引入新股东注资(战略投资者)、未分配利润(还有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等。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向原股东配售股份、公开募集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增资,但这些方式也都可以分别归入到原股东出资、引入新股东等大范畴之中。
2.9传统产品变革
注册资本的增加,改变了信托公司之间的地位格局,而转型之年,传统信托产品的变革也改变了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业务格局。
2014年,房地产信托并没有如市场恐慌的爆发系统性风险,但单个产品风险的陆续暴露,也降低了投资者的热情。尽管,问题房地产信托产品最后都以延期、信托公司兜底、第三方接盘等方式没有违约,但市场和监管层均已意识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已经存较大泡沫,部分开发商也因过度开发而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以及房地产信托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已经积累了较大的风险等问题。因此,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加深,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和指导趋严,以及信托行业自身也开始严控项目筛选,2014年房地产信托的扩张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4030.94亿元房地产信托,较去年同期(4750.97亿元)下降了15.16%。其实,在整个信托资产规模中,房地产在所有领域中占比最小,仅10.03%,整体风险并不大。再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4年下半年,房地产限购、限贷相继取消,楼市松绑迈入新阶段。且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持续增长的刚需人群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的发展。此外,我国本届政府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是建立在长效机制上的,这一系列长期制度建设将会有效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输血通道,房地产信托未来依然有无限前景。
基础产业类信托,是2014年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信托产品类别,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基础产业类信托在所有信托类别中的占比,已由2013年末的25.25%下降到2014年3季度末的21.8%。一是受到2013年10号文、463号文的影响的延续。二是2013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总计302749.70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78908.66亿元,地方债务过重。为防止政府债务风险向信托业传导,信托公司对政信合作的基础产业类信托把控越加严格,发行规模有下行趋势。但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信托业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余额占比13%,直接政信合作占比仅为4.5%。紧接着,2014年9月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对政信合作的基础产业类信托又是一记重创,其中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规定将当前信托公司围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信托的业务模式彻底堵住,预计基础产业类信托将会有一定降幅。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巨大,政府融资需求还在。据麦肯锡测算,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将超过30万亿,一半由政府解决,一半缺口将引入社会资本,这依然是政府和信托合作的机会,只不过未来合作方式或在PPP模式下探寻(公共私营合作制)。
2014年,增速最大的可能要属证券投资类信托。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证券投资类信托成为今年各类信托中的黑马。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3季度末投向股票市场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规模较2季度末增加了894.56亿元,而房地产类信托仅增加36.86亿元,基础产业类信托更是减少了623.16亿元。在房地产信托、基础产业信托受到市场和政策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在这个信托业转型的当口,证券投资类信托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顺水推舟的结果,且随着市场对资本市场的看多预期,预计证券投资类信托还将继续发力。
2.10创新衍生产品
传统信托产品变革的力量,更带来了一场信托产品的历史性创新革命,2014年,信托业的创新还在继续。信托的本质充满着想象力,其应用范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因此,信托产品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层现叠出。过去有红极一时的艺术品、钻石、红酒信托,之后有颇具发展前景的土地流转、家族、保险金信托,近期更有全国首单互联网消费信托,即由中信信托、百度金融、中影股份及德恒律所联合举办的百发有戏电影大众消费互联网服务平台。这些创新型信托的衍生,一方面反映了信托业积极探索业务转型,对各领域各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另一方面也是特定经济环境下被动与主动的产物。尽管这些创新型信托目前尚不成规模,但却是在不断探索土壤,抑或成为未来的趋势和主流产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