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工商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工商局电话地址)

【编者按】


中远两湾城俯拍图。 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市普陀区政府 提供


旧改前照片。


而“三湾一弄”中的“两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在20世纪90年代,更被称为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


接正琴很难忘记居住在潘家湾的岁月。“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都是一股霉味,角落里多得是虫子。家家烧煤炉、用马桶,夏天就像生活在火炉里。”


生活也缺乏安全感。“这里有住宅也有企业,还有旅店,一些吸毒、卖淫的不法分子居住在里面,晚上联防队来检查,陌生人还会翻墙到我家里来。” 接正琴说。


接正琴一家七口,居住在18平方米的屋子里,没有像样的饭桌,洗澡都在弄堂里洗,谁夜里咳嗽一声,大家都会醒来。


当时居住在潭子湾的梁慧丽,也是辖区所属中山北路街道万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大年三十常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通宵值班,“就怕过年大家放烟火,一着火,救护车都开不进来,一烧可以烧成一大片。”


摄影师陈泰明用镜头记录下了“两湾一宅”的动迁故事。在他收藏的相片集中,这里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家浴室,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商店,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公交也没法到达,河道两边淤泥和垃圾堆积成山,狭窄的弄堂甚至无法让两个人同时通过,居民的饭桌有时是露天的一架梯子。


而这一块49.5公顷的区域内,居民超过万户,还有147家事业单位,危棚简屋41万平方米,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堪称全市之最。


1990年代后期“两湾一宅”启动改造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旧改攻坚战打响了。


上海市按照相对集中、成片改造的原则,拆除改造重点棚户区和建屋地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迎来大改造的是“三湾一弄”中的药水弄、朱家湾。


20世纪80年代初,药水弄开始启动改造,采用了单位集资联建、联建公助、市政投资建设动迁用房三种方式。1985年,朱家湾比较集中的太浜港地块也迎来改造,建成后由参建单位福利分房,而后二、三期工程一度因资金不足被延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沙田房地产公司接盘该地块,在规划上以商品房形式进行大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作为上海市旧区改造中的一项重大工程,“三湾一弄”中的“两湾一宅”启动改造,其改造面积属市中心面积最大,难度也最高,始终牵动着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


“‘两湾一宅’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普陀区委原书记谈柏元是这场动迁项目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他说,动迁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巨大的动迁资金——23.8亿元,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联合市场解决,“这一工作从1997年就开始,我们找了很多区里的企业,因为成本太高,动迁面积大,很多企业退出了。最终我们找到了中远集团,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支持旧城改造工作。”


10个月完成万户居民动迁


1998年12月,开工典礼奠基,打响“两湾一宅”改造攻坚战,这场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各方配合的动迁项目拉开序幕。动迁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王家宅,第二期潭子湾,第三期潘家湾。


动迁前,上海市政办大力拆除违章建筑,区工商局严格整顿无照经营。区里首次成立五个协同作战工作小组,即稳定疏导组、政策咨询组、治安保卫组、监察审计组、新闻宣传组,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而为了保持动迁政策的连续性,防止工作上的差错引发矛盾,区法制办、监委、信访等部门在现场设立政策咨询站,及时解答居民疑虑。一大批街道和居委干部带头签约搬迁,组成动迁工作小组一一入户疏导,这里面就有万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梁慧丽、主任刘汉云,仁义里居委会主任杨兆顺等。


“我们每到一户,完成签约,就会在那里插上一面旗帜。”梁慧丽回忆,尽管动迁是诸多居民的心愿,但分房过程十分复杂。她曾遇到因为丈夫是劳动模范已有分房、自己却分不到房子的许阿姨;还曾遇到嫁给当地居民的外来妹,因没有上海户口、无法分到人均15平方米面积。最终她跑遍各个部门,为他们争取到了分房或是相应面积。


谈柏元回忆,在动迁过程中,区里的19家房产公司都被请到了动迁基地,货币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相结合成为一项创新举措,30多万平方米存量房源可供居民现场选择,区政府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在政策配套、房源组织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房价要低于外面市场价,让广大动迁居民得到实惠。


劳改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在动迁中得到维护。潭子湾路78弄有一间12.6平方米的私房,产权人陆凤华是个大龄单身汉。动迁时,他因曾在铁路上海站贩卖车票而在青浦农场劳动教养。动迁人员前往青浦为他办好动迁所有手续,使他不仅得到一套30多平方米的新居,还拿到了6000多元先期动迁奖励费和2000多元差价费。


仅仅用了10个月,超万户居民的动迁工作就顺利完成,创下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历史记录,居民由此告别了危棚简屋,迁往桃浦、江桥等地区。


整个动迁过程中有5000多人次上门疏导,600余次协调会,化解了各类矛盾100余起。“有人说,民心是杆秤,‘两湾一宅’动迁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大的集访事件,四个动迁公司还受到居民自发赠送的500多面锦旗、40余封感谢信。”谈柏元说,如果要总结“两湾一宅”万户人家神速动迁的经验,政府实事实办、好事办好、民心工程得民心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动迁户又回来:这里有我们的回忆


历经40年的改建,“三湾一弄”迎来巨变。


昔日的药水弄,成为了如今的长寿新村;昔日的朱家湾,改建成管弄小区、信义新村、朱家湾前浜等住宅小区,同时还建成光新路铁路立交桥和轻轨3号线,2000年以后,秋月枫舍等一批环境优美的新型住宅区,以及华源世界广场、石泉金融大厦等一批商务楼相继在原朱家湾上建成,成为普陀区内的繁华地块。


面积最大的“两湾一宅”动迁后的新项目即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历时7年改造,分四期建设而成,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成为上海市内环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也为普陀区全面启动旧改奠定了基础。


根据整个规划,中远两湾城拥有4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6公顷中央公园等8大主题绿化和1.85公里长的苏州河景观岸线。教育、商娱、交通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亦随之建成,如九年一贯制中远实验学校、中潭路商业休闲街、灯光网球场、阳光游泳池和高档会所等,轨交中潭路站、内环线高架与公交枢纽站遥相呼应。


而流经此处的苏州河经过30多年的综合环境治理,原本“脏乱差”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清澈河水,苏州河龙舟赛如今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


生活环境的改变吸引了诸多人来此安家。


当年选择货币安置的接正琴,在外租房过渡了两年半后,最终仍与家人搬回中远两湾城居住,“这里有我们的回忆,我和我丈夫同是潘家湾的居民,对这一带有深厚的感情。现在这里交通也非常便利了,步行就可到地铁站,上海火车站也在附近,一年一度家门口还能看到国际龙舟赛,当初我们回来的决定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