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翰林山庄(邵东翰林农庄)

在重庆西郊的璧山,有一座建造于清代的古典庄园——翰林山庄。


建造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翰林山庄


这是清代翰林王倬建造,民国时期成为重庆著名药商黄岐生的宅第和开设的“天生元”药号。因老屋主人王倬在清道光年曾擢升翰林,由此庄园被称为翰林山庄、翰林院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璧山县文物部门以“王家宅”名字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翰林山庄位于璧山县青杠街道孙河村五组老虎嘴山下,占地近13亩,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山庄坐东向西,依山傍水,四周树木苍翠茂密,背后是层峦叠翠、幽谷深壑的金剑山,正面一溜水田清幽静谧、波光潋滟。




翰林山庄由一座大三合院、一座小四合院、一处大院坝、一座前花园、一座后花园、两座碉楼、两道朝门组成。山庄周围建有高约4米的夯土围墙,大部分至今还保留原样。


翰林山庄大门 此图来源于川报观察


门前院坝原为半圆形,被称为月亮坝,现在的地形地貌已发生变化。山庄有两道朝门,头道朝门开在偏离山庄中轴线西侧约30多米处围墙上,呈八字形,仿马头墙样式,两边收分,层层叠农庄落。朝门邵东墙面高约6米,面阔近10米,显得宽阔大气,肃穆威严,气势威严。朝门上额题“野庐”2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此参观时,应山庄主人黄岐生所邀题写。文化大革命时期,朝门题刻遭到破坏,字迹现已很难辨认。




进入头道朝门是一处宽阔的庭院,庭院里有一棵古银杏树,树径约0.8米。


当地村民介绍,过去庭园里还有更大的古树,1983年,一家兵工厂拿着采伐手续来将古树砍走,据说是用去作枪支木柄,大树剔下来的枝丫被附近村民搬走打造了好几套家具。这棵侥幸存留下来的银杏树被当地乡民奉为神树,说是可以保佑子女考上大学,常有人进来烧香叩拜,并在墙上题写“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条幅。


二道朝门开在山庄左侧,门柱题刻楹联为:“斯地溯太原,金马玉堂,昔日曾为翰林府;此业归江夏,迁基换址,今朝改作处士家”,楹联为黄岐生请著名书法家撰写。石门上方匾匣题“岐轩”2字,灰塑题字,表面用青花瓷片镶嵌。




山庄大三合院两侧厢房进深尺度不小,右侧厢房进深达9.5米,据当地老人介绍,两侧厢房因被改为生产药材的作坊,所以房屋进深比一般厢房大得多。


正中庭院面宽22米,进深13.2米,面积近300平方米,房屋围绕庭院布置。


三合院前方有一座花园,过去建有椭圆形水池,环池有回廊、步道、月亭、假山、奇石及灌木垂柳、名木花草,现仅存一株黄葛树和一块小水塘。




三合院正房面阔七间,进深5.7米,正房前宽阔的廊道用6根石柱支撑。明间堂屋为五架梁,面阔5.3米,进深5.7米,内空高7.1米。为增强檩子强度,每根檩子下都附加一根略呈拱邵东形的木梁,称为“背檩”。正房石朝门已显斑驳陆离,门框题“引皇祖三略,为孝子九龄”,题字镌刻清晰,书法苍劲潇洒。


“皇祖”系指汉朝张良的师傅,曾授予张良治国谋略;


“九龄”是“二十四孝”中的“扇枕温衾”,讲的是东汉时期民间黄家九岁儿子黄香极尽孝道,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的故事。


此楹联为王倬居住时题刻,寓意以张良的谋略和9岁小儿的忠孝作为学习楷模和人生追求。


大三合院北面靠前处有一座绣楼,从庭院旁廊道进出,3层高、歇山顶,3面为土墙,一面用花窗、格扇小巧精致的凉亭。木板壁作墙,在庄园中显得灵秀美观、亭亭玉立。




小四合院位于左厢房背面,内有长约14米、宽约7米的小天井。天井里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凉亭,高两层,三面空透,六角形砖柱,小巧精致的凉亭和尺度宜人的空间,使之成为庄园一处优雅的观景和休闲场所。翰林山庄两侧各建一座3层高碉楼,夯土结构,东面一座为四角攒尖顶,西面一座为歇山顶。


空中俯瞰翰林山庄


翰林山庄现有建筑除正翰林房是清代晚期修建外,其他房屋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作过改建。


上世纪60年代山庄改作敬老院,敬老院在庭院前新建了一排房屋,使三合院变成四合院。2002年山庄改为农家乐,内部又有一些改造。




  • 翰林山庄的风水玄机

人居风水环境是中国古代宅基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先祖们认为,荣华富贵、家道兴衰、驱灾避难、吉祥安康、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等良好愿望,都与宅基地的风水选择有关。因此,民间凡建造宅第,特别是乡间大户人家,对风水环境都不敢掉以轻心。王家宅建造前,请风水师对宅基地风水环境作了详细观察分析,最终择定的宅址风水玄机无处不在,使人深切感受到古人择址的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


翰林山庄背后是苍莽绵亘的缙云山脉,宅基地背面是挺拔高耸、层峦叠翠的帽形山体,山上有一块凸出的巨石,形如一只坐卧的老虎,跃跃欲跳,活灵活现,被称为“老虎岩”、“虎跳石”,此山得名“虎岩山”。




翰林山庄背后的金剑山 是缙云山余脉




山岭上有一座天灯寺,始建于明初,又名圣灯寺,古时称为圣灯岩,寺庙与老虎岩相邻。相传半夜时,山岩有灯形光芒四射,夺目耀眼,故寺庙题有“危峦石火山庄辟何年,变幻如荧照大千”诗句。至今在天灯寺的山崖上,还有不少摩崖石刻




从远处看,翰林山庄背山层层叠叠,前后达5重之多,故有“五重山,出文官”之说;山脉属相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故曰“金星连火星,后人有孝心”;虎岩山山形厚重、宽阔肥壮,象征着“肥山厚园,世代相连”;宅后山体有左右两座被称为耳门山的山体,有“左右耳门山,必定出高官”的预兆;山庄前面是大片良田,一股从虎岩山流下的溪水,如玉带环绕山庄而过,寓意“面前有玉水,财运富贵起”;正面远处案山形似笔架文案,被称为文案山,又有“前山有文案,当官可独断”的说法。不管当地村民怎样形容描述,在现场看,翰林山庄环境宜人,青峰叠翠,风光优美,确实不啻为一块风水宝地。


山水环绕的翰林山庄




  • 山庄主人王倬的传奇人生



据《璧山县志》记载,翰林山庄为清朝翰林王倬所建。


王倬,璧山来凤天德村人,字朝杰,号虎岩、让生,后更名朝旃,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卒于同治八年(1869年)。


王倬自幼聪颖好学,少年得志。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王倬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取恩科进士,任翰林院为庶吉士。之后王倬出任地方官吏,历任山西太原、太平,湖北汉川、当阳远安麻城等地知县。后因直言犯上,被定下罪名,充军到漠北黄龙寨长达8年。期满后,王倬更名朝旃,再次赴试,又取翰林,成为少有的“双翰林”。


同治二年(1863年),王倬回到璧山幽居虎岩山下,山庄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此院。


王倬自幼熟读儒家之书,精诗词,善楷行草书,尤擅“飞白”,书法自成一家。王倬一生著作颇丰,留有《成都旅行书怀》、《孟子集锦》、《槐阶课律》等文集,由于年代久远,作品大多散佚不存。王倬回到璧山后,热心弘扬儒家之学。


同治四年(1865年),王倬受县知事寇用平之邀、参与修撰《璧山县志》。同治五年(1866年),璧山重修大成殿,王倬欣然命笔,作《重修大成殿碑记》,此碑现立于璧山大成殿右耳房前,碑中“风雨飘零,丹漆漫灭,岌岌乎有不可终日之势”等诗句,透露出他踌躇满志的情怀。


王倬所作《成都旅次书怀排律六十韵》、《无疆先生六十寿序》等诗文现在尚存。在璧山县城南门外有一座魁星楼(今璧山县罐头厂处,已毁),正门一副石刻楹联为王倬所书,楹联内容为:“剑壁重重,四面山悬龙虎榜;油溪泼泼,一条水入凤凰池。”


璧山县中学有王倬题写的“儿时潜修”牌匾,现已毁。


王倬仅有一独子,曾作广西思恩知县,不幸早逝。王倬去世后,翰林院由王倬侄辈享有。在距离翰林山庄约几百米的地方,还有一处王家大院,据说为王倬家族后人修建。民国时期,此大院主人叫王永康,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解放后被镇压。璧山县青杠街道孙河村五组还有不少王姓人家,只是相隔多代,族谱失传,与王倬的关系和辈分就分不清楚了。


  • 民国传奇人物黄岐生

  • 翰林山庄除因王倬而出名外,民国时期重庆著名药商黄岐生为山庄增添不少风采,也留下一些悬念。璧山县文管所关于翰林山庄和黄岐生只有简约的资料。

黄岐生自幼家境贫困,成人后精明能干,靠卖针头麻线为生,勤俭节约,集腋成裘。大致在民国初年,黄岐生开始生产专治小儿肠胃病的药丸,后来又生产金灵丹、戒烟丸等药品。由于药品疗效好,生意越做越大。


抗战时期,黄岐生生产的药品更为畅销,以至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到此参观,并应黄岐生之邀为大院题名“野庐”。一座乡间庄园,权高位重的高官能够到此一坐,并题写庐名,说明黄岐生当时名气和面子确实非同一般。黄岐生也因此如鱼得水,声誉和事业如日中天。


老人们介绍,本地人李明翰林中解放前在黄家做掌柜,熟知黄家情况,可惜前几年已经去世。


黄岐生谱名黄学彬,号子云,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璧山县丁家坳石河大桥坎上张家屋基,后迁凤驿天灯寺坎下。


黄岐生原配李氏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生一子诗雅,3岁时母子不幸病逝。后继张氏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一女月藩两岁时病逝,张氏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葬于野庐下花园月池旁。黄学彬胞弟黄学礼,号庆云,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


黄氏兄弟年幼丧父,成年后外出谋生,在重庆师从名医顾湘泉,出师后自立门户。民国二年(1913年),黄氏兄弟在市中区邹容路附近开设“天生元”药号。黄氏兄弟凭借诚信公道,行医有德,生意日渐兴旺,生产药品行销全国。3年后,黄氏兄弟将药号增资扩建为“天生元仁丹”总发行公司,在成都东大街、泸州遵义、贵阳各地开设分号,还经营印刷、旅馆、茶楼等。


黄岐生后人提供了一个天生元印章的复印件,上面刻有“重庆商业场、天生元盖章、仁丹总发行”字样。重庆商业场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重庆市总商会出面集资购地建造,范围包括了重庆城“下半城”原重庆府署、西大街、西二街、西三街、西四街—带,商业场中心在西大街。商业场建成后,原设于三忠祠(清代巴县文庙、城隍庙附近,现解放东路上洪学巷一带)的重庆总商会迁驻商业场。当时重庆商业场是重庆最繁华、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黄氏兄弟能够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场开设号口,说明其实力非同一般。


上世纪30年代,黄岐生病魔缠身,退出商界回乡养老闲居,药行等业务交由胞弟黄庆云经营。回乡后,黄岐生与黄庆云协商,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出资从王倬后人手里将翰林山庄旧宅买下,之后聘请风水师择日重修宅院。在改建翰林府邸时,保留了大院主体、堂屋、东西厢房旧貌。大院正厅门口悬挂“江夏流芳”,堂内正上方悬“三七家风”横匾,后院山坡建“听涛亭”,当地乡民亦称此庄园为“黄家花园”。




黄岐生和黄庆云秉持祖训家风,宽厚待人,诚信仁义,善待乡里,乐善好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黄岐生病逝,终年63岁,葬于来凤乡天灯村楠木沟。解放后,黄庆云进入当地卫生协会,在乡间行医多年,直至垂暮。黄庆云于1963年病故,享年79岁,葬于来凤孙家桥邹家大院背后。


山庄新主人

解放后,翰林山庄收归国有,改办为小学,上世纪60年代作粮站,后来又办敬老院。据村里77岁的胡素卿老人讲,她出生于1937年,17岁人团、18岁人党,一直担任大队妇女主任,过去大队开会大都在山庄正房堂屋召开,那时大院金碧辉煌,到处是雕梁画栋,进人大院都有一种敬畏感。2002年,因敬老院涉及“金融三乱”,集资款无法偿还,政府将山庄拍卖偿付集资款,当地一位叫陈德彬的老师与他在国外留学的儿子筹资将山庄买下开办农家乐。




2012年3月,重庆大圆祥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健(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经过多次考察和商谈,从陈老师手里买下了山庄。刘健对历史建筑情有独钟,长期执着于对本土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民间文物、传统建筑构件的搜集。他计划用多年收集的各种乡土建筑构件,按照山庄历史原貌,对这座老宅进行修复整治,并在此开办一座民间博物馆




刘健的想法得到璧山县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公司已同璧山县政府签订了协议。2013年3月9日我去考察时,翰林山庄院子里到处摆满了收藏品,包括各种石碑、石像、石刻、匾额、建筑装饰构件、明清家具,其中不乏珍品和孤品,令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刘健更多收藏品堆放在璧山县城里,过去听说在重庆民间收藏家中,刘健是收藏巴蜀乡土建筑构件第一人,已有近20年的收藏经历。笔者在璧山县城看到他搜集的各种物品堆满好几间宽大的楼房,感到果然是名不虚传。长期艰苦的搜集耗费了刘健巨大的精力和资金,但他现在藏品的价值已经无法估量。


重庆天福制碗厂旧址


刘健还在璧山青杠乡下花重金收购了一座民国时期有名的“重庆天福制碗厂”(解放后更名为“璧山县地方国营瓷厂”,前几年破产),占地数十亩,与翰林山庄距离仅两三公里。笔者和其他专家一起到现场考察了这处民国时期的工业遗址,发现天福碗厂历史遗存非常丰富,高大的烟囱和宽阔明亮的大跨度车间给人以丰富的农庄想象空间,近在咫尺的金剑山环境秀美、山势嵯峨,给碗厂提供了美好的环境,如果在保护碗厂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加以创意设计改造,必将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对刘健开办民间博物馆,重庆市文物局给予大力支持,已批准授名为“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夕阳下的大圆祥博物馆


为支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刘健还成立了重庆大圆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祝愿刘健的事业能够成功,也祝愿古老的翰林山庄得以传承延续,再现新的辉煌。




本文主要参考何智亚教授《重庆民居翰林山庄》一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