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张凯律师||都在一条船上》的文章刷屏。
凭借煽动情绪的话语,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迅速10万 ,甚至连点赞数都10万 ,而文中变换了多次的收款二维码,也为作者带来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巨额收益。
作为一篇营销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相当“成功”。
目前,相关账号也已经被微信律师屏蔽,这篇文章也无法查看。

通过此前相关截图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后,笔者不禁有了一个想法:
连续更换二维码收巨额赞赏?这件事怕是早有预谋!
来一起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一篇文章,敛来巨额赞赏
从7月23日晚到7月24日早间,朋友圈除文章的转发链接外,还有不少好友截出了文章赞赏的截图。

但随着赞赏人数和金额的不断增多,单张赞赏收款码额度于7月24日上午达到30万元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之后,有读者表示该文章又可以继续赞赏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起初的二维码备注是“**荣”,随后变为“**强”张起淮,再后来变成了“**民”。
由此可以看出张凯通过更换收款码的方式,让读者用户可以不断进行赞赏。



更有网友爆料,称“张凯律师”共使用4个微信收款码,敛财上百万。

利用漏洞,多次更换二维码
这种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这位“张凯律师”,利用了张凯微信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
利用提前设置好的触发机制,在微信对话框回复“疫苗”二字,便可以律师收到该文章。
目前,关键词自动回复的文章,内容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过这波操作,这位“张凯律师”便可以不断更换二维码来获得赞赏。
早有预谋?已经不是第一次
按说合理利用规则,本身没有毛病,不过下面这张截图,多少暴露出了这位“张凯律师”的一些真实面目。

从截图中可以看到,7月22日,这位“张凯律师”在有推送机会的情况下,选择了推送了一段“欲看今天文章,回复关键词:疫苗”文字,而不是直接推送相关文章。
这就很让人怀疑了。
从传播角度看,直接推送给读者的内容,无疑会比需要读者回复关键词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查看到,那么这位深谙读者心理的“张凯律师”为何要舍近求远、拐这么大一个弯呢?
上文中的介绍已经给出了答案。
关键词自动回复的文章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过这波操作,这位“张凯律师”便可以不断更换二维码来获得赞赏。
早有预谋啊!
玩得这么熟练的操作,想必不是第一次了吧?
截图上另一处信息证明了笔者的推断。
早在7月14日,这位“张凯律师”蹭了“药神”热点,同样玩回复关键词的张起淮把戏,想必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吧。

看到这里,又有谁不会为“张凯律师”灵活的头脑点个赞呢?真是太聪明了!
被情绪左右的普通读者哪里玩儿得过!乖乖转账、赞赏呗。
一波操作下来,这位“张凯律师”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进账。
这件事被媒体揭穿之后,不少网友这才回过神来。


这样让笔者想起了几年前的“罗一笑事件”。
2016年11月底,一篇热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走红,网友被一位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小女孩笑笑的故事刷爆了,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希望为这个悲伤的家庭送去温暖。
2016年11月30日,剧情翻转,与作者罗尔同在深圳女报的知情人晒出了真相,爆料罗尔家底深厚,此事背后营销。
真相爆出后,网友打赏被原路退回。
而这位“张凯律师”,拿着读者赞赏的钱,此刻内心是不是充满了得意?
有网友表示,这个张凯律师可能是个“犯罪嫌疑人”,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张凯到证实,目前公众号“张凯律师”已被封停。
由此看来,这种一味靠热点话题营销的人与那些突破道德底线、昧着良心赚钱的不良商贩又有何差别呢?
撰文 | 宋佳音,综合“青春北京”,部分内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监制 | 王然
编辑 | 宋佳音
来源:北京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