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名单(2020年全球创新百强企业名单)

图为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智慧湾科创园。(资料图片)


近日,亚洲最具规模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一——“商汤AIDC”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启动运营,城市数字转型再添“新基建”;12栋建筑构成的硬核科技企业新地标——“G60科创云廊二期”在松江区加紧建设,目前已开工60万平方米;标杆型特色科技园区——“MAX科技园(上海美兰湖)”已在宝山区建设完成……


今年是深入企业名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上海的重大投资建设中有不少科创项目的身影。身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上海2022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着力强化“新赛道”布局,强化“终端带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上海方案”


前不久,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2021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榜评选中,上海排名第8位,比2017年排名上升11位,再次彰显了上海在全球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供给。


一组数据凸显了上海科创的发展特质。去年,上海研发经费投入达1700亿元(预测数),同比增长5.2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创新达4.1%企业名左右,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450.3亿元,同比增长15.6%。


科创离不开投入。持续提升的研发投入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上海持续提升科创供给能力的过程中,三大先导产业2020年的“上海方案”不断深入落实。其中,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加快突破,300mm硅片通过14nm逻辑和3D NAND存储器工艺验证,实现批量供货,同时建成8英寸硅光集成工艺平台,完成硅光有源无源器件库建设;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疗器械与百强诊断试剂开发全国领先,药物和疫苗研发成效显著,去年上企业海共获批1类创新药8个、1类新药临床批件集群134个;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获得突破,比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机器直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发布国际上首个满足科研和工业需求的决策智能开源平台等。


今年,上海继续在实2020年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下功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百强表示,上海要推动国家实验室、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和大科学计划实施,让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同时,要加快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型企业支持名单机制。


张全说,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网络,精准对接企业技术的创新需求,让上海科创的强劲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能。


布局新兴业态


当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迅速,六大重点产业也有了积极变化,但培育新动能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于上海4万亿元的经济规模来说,仍缺少新兴支柱产业,因此要乘势而上持续发力,而新全球赛道就是其中的先手棋。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了新一轮企业大调研名单大走访,主题是时下热门的元宇宙。作为整合多种新技创新术而产生的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如何将前沿的概念和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成为上海在科创新赛道上的关注点。经过调研,上海已梳理出60多家元宇宙上下游企业诉求。


不仅是元宇宙,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也在上海的科创新赛道上竞相加速。智能制造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聚集地,目前,上海已建成2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5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40家市级智能工厂。在绿色低碳方面,国内首台(套)冷能发电项目——上海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已在洋山深水港区开建,预计今年年中投产,每年可减少能耗约7000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约1.87万吨。


谁能尽早占据新赛道,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找准方向,谋定快动。上海将持续加强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前瞻研判,让科学家判断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赛道价值。


激发企业活力


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是保持科创动能的有效手段。


去年,上海全面下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权,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万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201.26亿元,共有3127家企业获益;1全球5300余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共计327.62亿元。


在科技金融领域,去年,“高企贷”服务方案共帮助37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各类信贷支持近1400亿元,其中95%以上为中小企业;同时,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发“科创助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科创主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创企业助力贷’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上海瓴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天望是上海科技金融的受益者。前段时间,该企业与上市公司合作研发可穿戴设备的显示驱动芯片需要经费400万元左右,但由于缺乏抵押物,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作为OLED驱动芯片初创公司,其资金链承受了巨大压力。


李天望表示,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技创集群业中心指导下,企业去年12月初向上海农商银行申请了“科创助力贷”,该贷款无需抵押,贷款期限为1年以内,企业顺利获得了300万元贷款,项目得以正常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