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存款保险条例如何揽储(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覆盖所有)

“智能存款 限时开放:存满1个月,利率即达4%!存入时间截至2018年12月20日,已存入资金不受影响。”前段时间,许多微众银行用户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2019年,能抢到的智能存款不多了,甚至还有人戏称,“抢到就是赚到”!


“智能存款 ”存满1个月利率即达4%,目前银行定期存款3个月的利率为1.35%,三年的利率为2.75%,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大多在5%以下。


一位民营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大量存款,都是存期越长,定价越高。所谓智能存款,就是存款产品,银行需要百分之百兑付。当储户想要提前取款时,就找一家金融公司,比如信托公司,买下未来的存期。对于银行而言,相当于这笔存款从A储户转移到了B储户。”


为什么智能存款能给到4%以上的利率?


为什么智能存款能给到4%以上的利率?而同期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高也不过才5%出头。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看来,智能存款产品的利率高,或有两个原因:一是与定向存款收益权转让有一定关系。当然这种行为是否合规,还存在不少争论。二是互联网银行自身的揽储行为。该类银行本身没有网点,也没有太多客户群,提高利率是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应该说,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存款产品大多由民营银行推出


融360分析师杨慧敏表示,民营银行之所以能给予投资者如此高的利息,主要和民营银行的业务特殊性相关,民营银行以利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小额借贷为主营业务,所以这种活期存款实际上能让银行锁定定期存款,从而支持贷款的资金。这样高利率的贷款基本可以覆盖定期存款的高息。


恒丰银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唐丽华介绍,智能存款之所以可以短期内获得较高回报,是由于其通过这种资产转让方式实现资金池的期限错配,将定期存款“活期化”。同时,为了平衡收益,将资产投资于高收益率品种。当投资者将资金存入后,相当于进入到了定期存款的资金池,利率提前锁定,如果投资者想提前支取,这笔定期存款的收益权将会转让给第三方金融机构,由第三方机构支付本金和收益,等到该笔定期存款到期时,再由银行将利差和费用支付给第三方机构。


智能存款有风险吗?


伴随着保本理财即将退出江湖、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连连下跌、互联网金融正处在十字路口……智能存款在颇受市场追捧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投资者的疑虑:智能存款究竟安全吗?如此高的利率有没有风险?


多款智能存款的产品介绍显示,该产品为银行法定存款,本金安全有保障。


前述民营银行人士表示,“这类存款对于储户来说肯定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两位储户达成了转让存款的协议,这对于银行而言没有任何影响。但现实中,储户不太可能找到可以“接盘”下剩下存期的机构,所以在智能存款模式下,这类机构是由银行推荐。”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示,这种模式创新或蕴藏一定风险。


在唐丽华看来,尽管这种模式创新帮助民营银行迅速做大了存款,但也蕴藏了风险。一方面,增加的第三方机构,相当于拉长了资金链条,在第三方机构的资质、身份不透明的情况下,更是增加了交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这个交易中,较高资金成本意味着要投资于更高回报率的资产以平衡收益,而当前经济下行、信用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显然投资失败的坏账风险将会加大,而迫于高成本资金的迅速流入,不得不去寻找更多高投资回报的资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将增加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合作的第三方机构一旦出现偿付困难,将为民营银行持续稳定经营埋下风险隐患


杨慧敏表示,若出现投资者集中提取,第三方机构无力垫付时,容易造成流动性风险。但从投资者角度讲,有存款保险,最极端的情况是提前支取时无法兑现,但定期存款到期时仍可以兑付,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讲,损失本息的风险不大。从监管角度讲,目前不论从存款还是从理财方面讲都没有针对性的法规,所以要看未来监管的态度。


部分智能存款已限售或暂停服务,未来会怎样?


智能存款对民营银行揽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会是长期趋势吗?


前述民营银行人士坦言,目前该行约有三分之二的负债来自于同业,现在正逐步降低这一比例,三分之一来自于客户存款、企业存款。但他也表示,以智能存款进行揽储可能只是当前民营银行资金紧缺的一个过渡方案,不一定会成为趋势


何飞认为,智能存款对于民营银行揽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模式并不能解决民营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长期问题。对于民营银行面临的揽储压力,则需要分类看待,那些线下有网点、线上有场景的民营银行压力并不大,而那些线下既无网点、线上也无场景的民营银行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I类账户必须到银行当面开通,II、III类虽然可以在线开通,但金额却非常有限。


“当前智能存款产品性质尚有争议,预计监管下一步将按照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对该类产品的起投点予以规定,同时对是否符合存款保险要求作出鉴定。在此意义上,未来智能存款产品的规模增长或将受到明显约束。”何飞称。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