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热电联产项目简易计税税率(热电厂税率)


1、 中小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专精特新”加速保障供应链安全

1.1、 中小企业是承担就业和创新的主力军,竞争 力亟待提高


中小企业承担大部分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2019 年,我国中小企业均在 36 万户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保持在 97%以上,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同时承担着大部分的就业。2016-2019 年,全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保持在 4900 万人以上,约占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的 2/3。


小企业专利数量大幅提升,创新作用明显增强。2016-2020 年,小企业申请专利数从 72 万件提升至 124 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从 38.72%提升至 47.78%,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 24 万件提升至 57 万件, 占比从 31.41%提升至 39.23%,显著提升。


1.2、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急需补链强链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加速国际经济区域化、全球供应链体系趋 于重构的背景下,各国、各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制造业生产水平和影响力虽大幅提升,但在医疗器械、电子通信、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 精密设备等领域仍需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机构和企业的供应 链安全受到威胁。


2020 年 4 月 17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 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021 年 7 月 30 日,政治局会议表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 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1 年 11月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再次提及,“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 链安全稳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环节等领域拥有自主掌控能力越来越成为“内外双循环”稳定运行的基 础。


中小企业聚焦缝隙市场,为大企业配套,处于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


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聚焦于缝隙市场,部分优秀企业通过数十年对已有 产业技术的综合和挖潜,在特定产品上做到了极强的专业度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产业链上大企业不可或缺的配套供应商,对于补齐供应链、稳定产业 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可以更快地适应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在产业结构变化时期,中 小企业体量小,固定资本投资转向更为灵活,退出传统领域或进入新领域都更 便捷,能够更快地填充由于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产生的市场缝隙,完善产 业链的各个节点。


因此,加大对具有专业化、精细化业务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激励具有研发能力 的企业重点攻坚,突破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环节,对降低供应链风险 具有重要意义。


1.3、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可承担核心领域研发创新任务


二战后,德国面临周边国家的限制和封锁,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找出一条适合 自身发展的道路,加速中小企业和经济复兴。


德国通过成立全国性的研究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同时定位配套专家, 发展出最多的“隐形冠军”


(一)成立工业应用研究机构促进战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德国应用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对战后中小企业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 年 3 月,103名德国科技工作者在慕尼黑自发成立了“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定位于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 工艺,并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目前,协会在德国 设有 75 个研究所和研究机构,大约有 29,000名员工,每年的研究预算为 28 亿 欧元;其中 24 亿欧元用于科研合同。弗朗霍夫协会约 1/3 的运营资金由联邦和 州政府资助,另外2/3的研究经费来自工业合同和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面向工业应用研究,且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 制度,包括:(1)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技术发明人,可以无偿使用发明创办企业, 将科研成果商业化;(2)弗劳恩霍夫协会所用资金对创新型企业入股,一般占 总股份的 25%,扶持 2-5 年,如果企业开发创新产品获得成果则转股退出;(3) 弗劳恩霍夫协会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


通过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小企业制造业创新,弗劳恩霍夫协会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获得高水平科研队伍提供的服务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战后中小企业重建和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 8 项,包括:生物经济、数字医疗、人 工智能、下一代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资源效率以及气候技术、氢能技术和 数字化监测系统对疾病的预警等。


除弗劳恩霍夫协会外,德国还有马普学会、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和莱 布尼茨科学联合会三大国家科研组织,分别在基础研究、未来应用研究、促进 研究机构间的科学沟通等领域发挥作用。四大骨干科研组织为战后德国工业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专注做“配套专家”,真正做到“专”“精”“特”“新”


德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发展路径是专注做“配套专家”,打造核心技术或配件配 方。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唯一或少数能满足重要企业或商品特定需求 的供应商。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多在 50 年以上,不搞多元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致力于不断提升行业专业能力,以谨慎的姿态在特定领域长期发展,成为全国 甚至全球细分市场领导者。


在国家政策和科研力量的支撑下,德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突出,诞生诸多“隐 形冠军”


根据《中国电子报》刊文的统计,在医药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德国中小企业 研发的参与度达到 59%;在测量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研发比重高 达 79%。德国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人均专利拥有量是德国大型企业的 5 倍,而成 本却只有大型企业的 20%,且在高端技术领域创新研发突出。





赫尔曼·西蒙在其 2001 年出版的《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中收集 了全世界 2734 家隐形冠军的数据,其中德国拥有 1307 家,数量最多;美国拥 有 366 家;日本拥有 220 家;中国拥有 68 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的 定义:①市场份额占有率世界市场第一或第二,或欧洲市场第一,或者至少处 于市场领先地位;②年销售收入原则上不超过 10 亿美元;③鲜为人知,社会知 名度低。)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可成为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人才方面具有劣势,但由于竞争环境激 烈、外部激励强,相对已占据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来说更有动力和活力投入研发; 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时,可以成为关键领域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 “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行业较为集中

2.1、 “专精特新”概念 2011 年提出,2018 年后加速培育


“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于 2011 年 7 月由时任公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 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 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2013 年 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将 “专精特新”概念概括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并提出具体内 涵。


2018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 首次设置具体的培育目标。2020 年 7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二批的培育目标。2021 年 4 月工信 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最新 的重点领域、培育条件等内容,计划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 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 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 提升专项计划有利于引导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有利于贯彻落实《中 国制造 2025》,突破制造业关键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优中选优,“单项冠军”挂钩“专精特新”


2016 年 3 月工信部印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 导制造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并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工作。 《方案》中指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 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目标是到 2025 年,总结提升 200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巩固和提升企 业全球市场地位,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升,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发现和培育 600 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冠军的企业。《方案》提出企业申请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 业的具体条件。


无论是“单项冠军”还是“专精特新”企业,均要求主要细分领域产品营收占 总营收的 70%以上,并强调了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整体来看,“单 项冠军”的申报条件比“专精特新”更苛刻,2021 年 5 月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 济联合会发布的《关于组织推荐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复核第三批制造业单 项冠军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年销 售收入 4 亿元以下的企业,如申请单项冠军,应为已入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


2.2、 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概况


2.2.1、 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922 家,上市 351 家


截至 2022 年 1 月 31 日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922 家,其中 A 股上市 公司总计 351 家。工信部分别于 2019 年 5 月、2020 年 11 月和 2021 年 7 月 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2019 年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 新“小巨人”企业共 248 家, 上市 41 家;2020 年公布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共 1744 家,上市 170 家;2021 年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共 2930 家,上市 140 家。





2.2.2、 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汇聚半数以上专精特新上市企业


从地区分布来看,351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集中在江浙沪、北京和 广东区域。351 家公司中,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江苏省(63 家, 占比 18%)、广东省(43 家,占比 12%)、上海(34 家,占比 10%)、浙江省(31 家,占比 9%)和北京(24 家,占比 7%)。分批次来看,前两批专精特新“小巨 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和北京、广东等地;第三批次山东、安徽、四 川等省份的上市企业明显增多。


2.2.3、 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电新领域专精特新公司超半数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集中在中高端产业领域,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数量远超其他行 业。351 家企业中排名前五的申万一级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91 家,占比26%)、电子(40 家,占比 11%)、基础化工(55 家,占比 16%)、医药生物 (44 家,占比 13%)、电力设备(23 家,占比 7%)。


2.3、 上市公司中共 188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其中 24 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工信部共发布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总计 464 家企业。其中有 188 家上市公司。其中,24 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4、 “专精特新”企业毛利率&研发费用占比高


专精特新公司普遍较小,近八成公司市值不超 100 亿。截止 2022 年 1 月底, 351 家专精特新 A 股公司中,273 家市值在 100 亿以下,占比 78%;其中,市 值处于 50-100 亿元区间的公司最多,为 101 家,占比 29%,市值处于 30-50 亿元的公司有 96 家,占比 27%。市值超过 300 亿的公司仅 8 家,分布在电新、 医药、电子、汽车四个领域。


203 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2020 年营业收入处于 3-10 亿元区间,占比 58%; 2020 年营收处于 10-30 亿元的公司为 84 家,占比 24%;18 家公司 2020 年营 收超过 30 亿元,主要分布于化工、医药、汽车、电新领域。





2020 年,17 家已上市专精特新公司亏损,其中半数为电子、机械领域公司。 113 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处于 5000 万-1 亿元之间,占比 32%;111 家公司归母 净利润处于 1-2 亿元之间,占比 31%。


2020 年,351 家专精特新公司平均营收为 10.54 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为 1.29亿元,与创业板、科创板、中证 1000 指数成分相比均较小。但专精特新板块 平均毛利率超过 40%,明显高于创业板和中证 1000 指数成分,仅低于科创板。 同时,351 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5.81%,也仅低于科创板 (10%)。


目前已上市专精特新公司中,近半数公司 2020 年的毛利率在 30%-50%之间; 50 家毛利率超过 60%,其中 31 家为医药生物公司,占绝对多数。351 家专精 特新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主要分布在 3%-10%之间;其中,营收规模超过 10 亿元的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较低,小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普遍更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百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出炉,建立梯度培育体系

3.1、 “十四五”百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目标确立


2018 年 11 月,工信部提出培育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确“小巨 人”的属性和评价标准;21 年年初,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专 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针对中小企业发 展预计给予累计 100 亿元以上的资金补贴。截至 2021 年 9 月,工信部已公布三 批共计 4762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万余 家,入库企业 11.7 万家。工信部提出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 新型中小企业、10 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 1000 家“单项冠军”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3.2、 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各省市专精特新政策陆续出台


2018 年以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顶层设计不断筑牢。 不少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落实培育国家、省、市、区(县)级专精特新企 业。目前,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部省 市对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热情更高。





3.2.1、 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领先


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情况来看,截至第三批名单公布,浙 江、广东和山东入选的企业数量排名前三。浙江和广东的企业数量均在 400 家 以上,山东省企业数量为 367 家;排名随后的分别是江苏、北京、上海,入选企业数量均在 250 家以上。


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情况来看,山东、重庆和上海的培育数量 已超过 3000 家;安徽、江西、河北和贵州培育的企业数量也在 2000 家以上。


3.2.2、 北上广对“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补贴力度大


各省市纷纷出台奖补政策,以财政补贴、提供融资服务及人才引进等方式对区、 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及制造业单项冠军进行补贴。


财政补贴金额上看,重点省市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补贴在 50-100 万元,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补贴在 20-50 万元,市级补贴基本在 20 万元以下。


北上广补贴力度较高。其中,北京提供多元化全方位补贴,推动中小企业集中、 集聚发展,包括鼓励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及老旧厂房改造等政策;同 时,通过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为企业进行投融资培训及支持企 业在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加大融资支持、上市培育力度。广州在项目新建、增 资扩产及外省(市)迁入等落户投资方面补贴力度较大;同时在研发创新、股 票发行及通过建立产业园集聚发展等方面,与北京政策支持方向保持一致。





4、 行业视角:关注国产替代与“碳中和”两条投资主线

考虑政策支持力度及需求迫切性,国产替代与“碳中和”两条投资主线。


4.1、 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补短板,打造核心竞争力


4.1.1、 自主可控保障供应链安全


疫情爆发引发各国对产业安全的担忧,产业链布局从集中化向分散化发展。从 经济发展史看,全球产业链布局大致有集中化和分散化两种。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受益于不断降低的贸易成本、不断提高的运输效率和总体安全的国际秩 序,全球产业链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我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工业综 合成本较低,迅速成为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但随着疫情爆发,上述模式的潜在 风险逐步显现,各国经历了生产中断、供应链停摆的问题后,逐步将产业链配 置重心从主要考虑生产效率转向兼顾效率和产业安全上来。全球产业链布局向 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隐 忧逐渐显现。


“不稳”:全球产业链多中心化趋势可能会提升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减少我国 出口需求,并显著加大我国产业对外转移的压力。


“不强”: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稳定提高,但产品的竞 争优势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效率优势,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其他国家不能生产 的产品相对较少,缺乏特别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


“不安全”:随着我国产业向中高端升级,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关系从“互补 型”向“竞争型”转变,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限制供应、技术脱钩等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成为“十四五”发展重心。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要明显提高产业链现 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 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十四五”开年之际,2021 年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也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重点任务部署。





“自主可控”不等于“国产替代”。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指的是,在面临 外部(主要是国外)产品、零部件、技术等供应受限,如疫情、地震或贸易摩 擦等情况出现时,仍可依靠国内稳定运行的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对应产品和服务。 与“国产替代”的区别在于,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产品仍可维持部分进口,和 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并不矛盾。


实现“自主可控”,需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共进。《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需要发展以核心技术竞争力为主导的高端产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前者扩大 内需,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给国内高端研发产品提 供更多应用和提升的机会;后者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导关键产品的国际供应 进一步分散化、多来源化,降低对单一国家产品的依赖程度。


待实现“自主可控”的卡脖子技术中,芯片制造为主要难题。根据 2018 年 《科技日报》统计,我国有 35 项被美国“卡脖子”的技术。其中芯片领域的技 术最多,包括光刻机、芯片、光刻胶、射频芯片、超精密抛光工艺、核心工业 软件等。


“自主可控”符合我国长期发展战略。2010 年 9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选定节能环保、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国际政治格局下,卡脖子技术加速实现“自主可控” 及“国产替代”的紧迫性加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仍为未来长期政策导 向。


4.1.2、 国产替代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我们认为,“自主可控”强调产业链应对特殊情况时的适应性、灵活性,包括解 决待实现国产替代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为广义概念。狭义来讲,国产替代仅发 生在科技含量高、被外资垄断的行业中,在替代之前,国内企业因技术原因无 法生产同类的产品或只能生产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认为,未来国产替代的基本方向是处于产业链 短板的“五核”领域,即由关键核心技术所支撑的核心材料、核心部件、核心 设备、核心工艺和核心算法。





“五核”领域所属行业集中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行业是国产替代的主攻方 向。


这些领域具有以下特点:


1)研发、技术壁垒高:研发强度高、技术壁垒高、技术迭代快,部分领域与 基础研究联系紧密,企业需要维持高强度的 R&D 投入以获得技术领先优势。


2)市场细分赛道狭窄:行业集中度高,每个细分领域仅有为数不多的厂商, 呈现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3)人力基础深厚:智力资源的相对贡献高,行业关键要素是智力资源而非固 定资产,尤其是顶尖领军人才对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时代背景下,国产替代需求紧迫。


美国对华“科技脱钩”战略遏制,国产替代反制美国科技封锁迫在眉睫。2017 年 8 月,特朗普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起对中国的“301 条款”调查,挑起 中美贸易摩擦。第一阶段,美国全面限制来自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大幅提 高进口关税税率,并禁止采购中国部分企业生产的通信、监控设备;第二阶段, 美国严格限制流向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频繁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调查和 制裁,已将数百家中资机构纳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严控美国企业与之进 行贸易和科技往来。2020 年 6 月,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措施再次升级,全面加强 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审查,扩大对华出口的许可证要求。


新冠疫情大流行诱发全球供应链断链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球大流 行状态,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地大范围停产,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零 部件出现断供、延迟交货及涨价的风险,我国汽车、机械、半导体等高技术行 业遭受冲击。


短期降低产业链断供风险,长期助力形成“双循环”新模式。一方面,加快国 产替代步伐可以反制美国的科技封锁,使我国做好应对国际极端局势的准备; 另一方面,国产替代将促使供应链本土化,对冲外资增速放缓和跨国公司产业 链外迁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助力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1.3、 半导体芯片为“国产替代”重点领域


我国对美国集成电路产业依赖程度较高


美国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出口管制前,我国对其依赖度较高。


据 Gartner 数据统计,2021 年世界前十大半导体厂商的营业收入占全球半导体 市场的 55.9%;其中 6 家为美国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为 30.9%。在美国对出口我 国的半导体产品进行贸易限制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度依赖美国进口。2019 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产品总金额为 3055.5 亿美元,占全国进口产品总额的 14.7%;其中,从美国进口的集成电路产品金额占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额的 48.8%。


据火石创造研究表明,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各细分领域不存在短板:


①在芯片设计领域,2018 年全球前十大 Fabless 公司中美国占 6 家,前三大均 为美国企业。其中,个人计算机和数据中心市场中,Intel、AMD、英伟达占据 市场主导地位;通信领域中,高通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处理芯片供应商,除华为 外,安卓系列旗舰机型均被高通的骁龙芯片垄断;射频前端芯片市场中, Skyworks、Avago、Qorvo 三家美国企业占据全球 90%的市场份额。


②在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全球前五的厂商中三家来自美国:应用材料、泛林科 技和科天半导体,均具备全环节设备供应能力,包括沉积、刻蚀、离子注入、 退火、抛光、检测设备等。


③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整体被日本垄断,但美国的陶氏化学作为材料巨头,产 品涉及光刻胶、CMP 研磨液等多类电子化学品。


中美贸易摩擦加速国产替代需求释放


2018 年起,美国多次对中国加征关税,涉及从中国进口的含有“重要工业技术” 的商品和与“中国制造 2025”计划相关的商品。硅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制 造设备及其配件、二极管等半导体产业产品多次出现在美国加税清单中。在中 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受到美国的限制和封锁力度加大,国产替代 的需求提升,半导体产业链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国产替代需求强烈。





目前半导体领域国产替代程度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2020 年我国 IC 自给率仅 15.9%,半导体行业存在巨大国产替代空间。据美国 半导体分析机构 ICInsights 在 2021 年 1 月发布的数据中显示,2020 年中国国 产 IC 占其 1434 亿美元 IC 市场的 15.9%,而 10 年前的数据为 10.2%。国务院 2015 年印发的《中国制造 2025》中提出,到 2025 年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 键基础材料要实现自主保障。目前我国半导体自给率较低,具有巨大的国产替 代空间。


我国在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设备三个核心环节均存在“卡脖子”问题。针对 芯片设计 EDA 工具环节,我国仅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距离形成完整可用的全 流程工具链还需长期技术积累;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大多集中在低中端环节,高端工艺细分领域替代率较低;设备制造领域虽在不同环节均有企业进行技术 开发和产品研制,但在 12 英寸大硅片制造中,距离具备实现“国产替代”的 水平仍存在距离。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备解决半导体行业痛点的潜力。在半导体芯片领域, 众多细分行业中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使得不同细分赛道存在不同的龙头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备长期专注于细分领域,实现高市占率、高研发投入、 高利润率的潜力,且相较头部企业更具机动性、灵活性,可以有效连接产业链 断点,疏通堵点,为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成本节约方面的支持。


政策大力支持半导体领域进行国产替代


国务院 2020 年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 政策》,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创新能力和 发展质量。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政府针对性的发布集成电路产业的扶持政策,从财 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 市场应用政策、国际合作政策全方位地保障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半导体行 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万 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芯片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展;持续增长的需求将继续促进半 导体行业快速发展。





4.2、 “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赛道景气度高


提出“碳中和”目标,具备提升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确立“碳中和”目标, 将通过填补油气供需缺口,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短期来看,煤炭在保障能 源稳定充足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碳排放将持续增长;长期来看,新能源将 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缓解我国能源对外依存程度,碳中和目标和能源安全具有 一致性。


4.2.1、 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俄乌冲突加剧,保障能源安全迫在眉睫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油气为主,向非化石能源转型迫在眉睫。根据 BP Energy 的数据,2020 年我国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煤炭占比 56.6%, 石油占比 19.3%,累计占比 75.9%。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为 15.9%。由于中国的 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过半,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 级转型、努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并推动相关技术发展才能减少油气进口过 程中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来源地单一。 2021 年,我国进口原油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进口天然气 1697.9 亿 立方米,对外依存度 44.4%。同时,我国油气存在进口来源单一的问题。2021 年,我国原油进口国前三位为沙特阿拉伯(17%)、俄罗斯联邦(16%)、伊拉 克(11%);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27 个,位列前二的国家为澳大利亚(39%)、美 国(11%);管道气进口国 6 个,其中,因为中俄东线中段的开通,我国从俄罗 斯进口的管道气在 2021 年增加,同比增长 154%,现俄罗斯为我国第二大管道 天然气供应国。


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加速全球供应链矛盾,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作为全球第三大 产油国,俄罗斯在油气供应体系中的地位难以替代。2021 年,俄罗斯出口石油 7.2 百万桶/天,占全球石油出口份额的 11.3%。俄罗斯的主力出口油种乌拉尔 原油为中质含硫原油,在全部出口石油中占比 42.6%,主要供应欧洲以及美国 墨西哥湾的炼厂。受战事影响,NYMEX 天然气期货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布伦 特原油期货价格持续走高,3 月 14 日已达 106.90 美元/桶。未来预期石油、天 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波动加剧。





4.2.2、 新能源设备、新能源车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空间逐步打开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新能源设备装机量、新能源车产销量均有望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设备装机量有望提升,未来 9 年预期 CAGR 为 7.33%


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有望加速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 行动方案的通知》,到 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 瓦以上。截止 2021 年底,我国已并网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 3.28 和 3.07亿千瓦,合计 6.35 亿千瓦。若要完成 2030 年的装机量目标,则未来 9 年需新 增装机规模 5.65 亿千瓦,CAGR 为 7.33%。


碳排放权交易有望提升风电、光伏项目盈利能力。在限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 情况下,免费碳排放配额大概率不能够满足传统能源发电企业的碳排放需求。 传统能源发电项目面临三种选择:①通过技改降低能耗和碳排放;②在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购买多余的配额来通过核查;③接受处罚。为了鼓励企业减排,处 罚的成本将高于购买配额和技改的成本。由于技改短期内难以实现,对多余配 额交易的需求将提升。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配额交易获取额外收益,对冲补 贴退坡带来的影响,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量迅速提升,2021 年底乘用车渗透率已达 20%


政策鼓励下,新能源车产量迅速提升,2021 年底乘用车渗透率已达 20%。


近年来,在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和对公众的绿色出行教育下,我国新能源车普 及率明显提升。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和渗透率显著提升。2021 年以来,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月渗透率从年初的 8.4%提升到年末的 20.6%。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空间大,带动行业景气度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 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2021 年 12 月仅为 20.6%,未来十年仍有 近一倍提升空间。随着新能源车产量持续提升,相关零部件、材料、服务需求 将保持较高增速。





4.2.3、 “专精特新”企业为下游头部企业提供核心设备、零部件


在 351 家上市公司中,我们选取了 10 家典型风电、光伏新能源“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


观察发现,10 家公司均处于产业链中上游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家企 业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供应商;新能源发电领域,多家企 业技术水平领先,为全球风电、光伏企业提供核心设备、零部件,在供应链上 具有优势地位;上述优质“专精特新”企业有望持续受益新能源领域需求高增。


5、 专精特新财务筛选: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企业发展阶段

(一)以研发费用占比&毛利率为核心指标


考虑专精特新企业的定位,综合考虑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和产品的竞争力; 我们以 2018-2020 年三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的平均值为第一筛选指标,以 2020、2019、2018 年公司毛利率依次为次要筛选指标,选取排名前 40 的公司 构建投资组合(剔除 2020 年 12 月以后上市的公司)。组合共包含 40 只个股, 具体成分如下:


上述组合 2021 年全年收益率为 71.65%,跑赢中小盘指数 62.44pct,跑赢创 业板指数 63.70pct。


(二)以营收增速和固定资产扩张率为核心指标


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企业发展阶段,我们以营收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为指 标对上市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排序。选取 2018-2020 年营收增速均超过 20%或 2019-2020 年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均超过 30%的标的构建投资组合(剔除 2020 年 12 月以后上市的公司)。组合共包含 36 只个股,具体成分如下:


上述组合 2021 年全年收益率为 66.07%,跑赢中小盘指数 56.87pct,跑赢创业 板指数 58.12pct。





(三)以前两项主营产品营收占比和营收规模为核心筛选指标


考虑企业的专业度和经营规模,我们以公司 2019-2020 年营收最高的前两项产 品收入占比之和为主要指标,以 2019-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次要指标进行排 序(剔除 2020 年 12 月以后上市的公司),筛选排名前 40 的公司构建投资组合, 具体成分如下:


上述组合 2021 年全收益率为 43%,跑赢中小盘指数 33.08pct,跑赢创业板指 数 35.06pct。


6、 投资分析

中小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专精特新”加速保障供应链安全。中小企业承担 大部分就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际 环境日益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加速国际经济区域化,各国、各企业的供应链风 险逐渐显现。我国部分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机构和企业的供应链 安全受到威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参考德国经验, 给予足够的科研支持和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可担当细分领域研发创新的重要力 量,成长为“配套专家”或“隐形冠军”。在补链强链需求迫切、全球产业链体 系趋于重构的背景下,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补短板”、“填空白”,优 化我国产业结构。


“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行业较为集中。“专精特新”概念由 2011 年提出, 2018 年开始加速培育,目前全国已公布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共 4922 家企业,其中 A 股上市公司总计 351 家(截止 2022 年 1 月底)。从地 域分布来看,前两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和北京、广东等地;第三批次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的上市企业明显增多。专精特新 上市公司集中在中高端产业领域,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数量远超其他行业。





“专精特新”企业毛利率与研发费用占比较高。截止 2022 年 1 月底,351 家专 精特新 A 股公司中,273 家市值在 100 亿以下,占比 78%;市值超过 300 亿的 公司仅 8 家,分布在电新、医药、电子、汽车四个领域。58%的公司 2020 年 营业收入处于 3-10 亿元区间,仅 18 家公司超过 30 亿元。2020 年,351 家专 精特新公司平均营收为 10.54 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为 1.29 亿元,与创业板、 科创板、中证 1000 指数成分相比均较小。但专精特新板块平均毛利率超过 40%,明显高于创业板和中证 1000 指数成分,仅低于科创板。同时,351 家 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5.81%,也仅低于科创板(10%)。


百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出炉,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工 信部计划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 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 万家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和 1000 家“单项冠军”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 局。不少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落实培育国家、省、市、区(县)级专精特 新企业。目前,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 部省市对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热情更高。


关注国产替代与“碳中和”两条投资主线。


考虑政策支持力度及需求迫切性,两条投资主线:


1) 国产替代:部分制造业“卡脖子”领域存在进口依赖度较高等问题。贸易 摩擦背景下,核心零部件等国产替代需求愈发强烈。《中国制造 2025》提出, 到 2025 年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政策鼓励下,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研发进程有望加速,带动相关企业快速成长。


2) “碳中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高,制造业生产成本被 迫提高。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油气为主,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 存在隐患,向非化石能源转型迫在眉睫。30/60 目标确定,政策密集出台,减 排压力大。光伏、风电装机量将保持较高速增长,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加速提 升。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为下游头部企业提供核心设备、零部件,且处于产 业链重要环节,有望持续受益新能源领域需求提升。


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企业发展阶段,多思路优选投资组合。





1)以研发费用占比&毛利率为核心指标:以 2018-2020 年三年研发费用占营 收比例的平均值为第一筛选指标,以 2018-2020 年公司毛利率依次为次要筛选 指标,选取排名前 40 的公司构建投资组合;该组合 2021 年全年收益率为 71.65%,跑赢中小盘指数 62.44pct,跑赢创业板指数 63.70pct。


2)以营收增速和固定资产扩张率为核心指标:选取 2018-2020 年营收增速均 超过 20%或 2019-2020 年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均超过 30%的标的构建投资组 合,共包含 36 只个股;该组合 2021 年全年收益率为 66.07%,跑赢中小盘指 数 56.87pct,跑赢创业板指数 58.12pct。


3)以前两项主营产品营收占比和营收规模为核心筛选指标:我们以公司 2019- 2020 年营收最高的前两项产品收入占比之和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 2019-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筛选排名前 40 的公司构建投资组合;该组合 2021 年全收益 率为 43%,跑赢中小盘指数 33.08pct,跑赢创业板指数 35.06pct。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背景下,保障供应链安全和关键环节“补短板” 成为当务之急。政策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 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7、 重点公司分析

谱尼测试:1)公司深耕检测行业近 20 年,目前在全国拥有近 30 个检验检测 基地,营收规模行业前三;2)国内检测市场规模超 3000 亿,二八效应明显, 市场份额有望向龙头集中;3)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业务保持强势,汽 车、军工、医学、生物医药领域加速拓展;2022 年冬奥&常态化防疫背景下, 医学检测业务有望持续超预期;4)并购进程明显加速,2021 年完成军工、医 学、食品领域共 6 项收购,助力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5)管理效率提升,人 均指标改善,首次股权激励划定四年利润复合增速 28%目标。


协鑫能科:1)国内领先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及热电联产运营商和服务商之一,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 90%,受益“碳中和”政策方向;在建风电装机容量 794MW,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布局绿色出行,与中金资本合作拓展电动汽 车充电业务,拟打造网约车、出租车、重卡、私家车四大应用场景,有望打开 新成长空间。





华铁股份:1)轨交座椅、给水卫生系统市场稳定增长,公司市占率 50%左右, 行业竞争格局趋于优化,龙头受益; 2)轨交后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公司深 入布局,维修业务优势明显;3)三大业务(座椅、给水系统、检修系统)近三 年平均毛利率均在 40%以上,盈利能力强;4)拟收购全球稀缺轨交轮对资产 BVV,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带来新成长空间。


燕麦科技:1)公司是 FPC 测试龙头,客户覆盖全球前十大 FPC 企业中的八家; 2)智能手机单机 FPC 使用量上升,带动 FPC 测试需求增长;3)FPC 与新能 源汽车&智能穿戴契合度高,下游需求进一步拓展;4)研发人员迅速增长,加 速布局 FPC 视觉检测,并向芯片、模组测试等上下游延伸。


仕净科技:1)公司是光伏制程污染治理龙头,以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为核心, 为光伏、橡胶、电子、建材等各行业提供全套污染治理方案,服务于 60 多家 上市企业、50 多家世界 500 强品牌企业;2)公司自主研发的 LCR 技术对 NOx 的处理效率可达 99%以上,排放浓度最低可达 5mg/m³,能够很好地满足 现行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的 NOx 排放标准;公司客户已覆盖全球光伏组件出货 量前十企业中的八家。3)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启,部分地区已发布相关政策,烟气治理难度提升,现有技术较难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尤其在氨逃逸方面 存在技术瓶颈。公司 LCR 脱硝技术解决了以往技术的弊端,不存在氨逃逸和氨 腐蚀问题;公司已获中建材 76 亿协议,水泥行业环保改造市场空间打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